赣州古巷灶儿巷街区内的古建筑
灶儿巷是赣州保留下来的众多历史文化街巷的一个典型代表。灶儿巷明代称作姜家巷。清初时很多衙役住在这里,而衙役统一穿的服装是黑色服装,叫皂色,所以有人把他们叫做皂役,他们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儿巷”。后来谐音就变成了“灶儿巷”。
灶儿巷全长218米,保留在这条巷子里的主要有店铺、作坊、宾馆、钱庄、衙署、民居等。建筑风格也包括赣南客家建筑、赣中天井式古建筑、徽州古建筑以及西洋式建筑等流派,体现出城市建筑的多元性。这是一条典型的古城街——宋石明砖清瓦垒叠起一段段逝去的沧桑岁月,飞檐、花楣、雕窗泛映着一个个残旧的光荣梦想,鹅卵石拼成的巷路,则通过一个个“明钱”图案,仿佛把时光截留在一个木屐踢踏作响的时代,让上了岁数的人一走近就陡生亲切与怀想。
灶儿巷位于赣州市老城区的东部,是宋代赣州六街之一的阴街。巷长218米,呈不规则路径。明代称作姜家巷。清初因巷内多住皂儿(衙役),后谐音叫成灶儿巷。灶儿巷靠近贡江建春门码头,是古虔州最繁华的地段。街区保留了清代以后客家古民居的完整风貌。其中有书院、宾馆、店铺、作坊、客栈、寺院、钱庄等客家古建筑物。灶儿巷建筑风格多样,临街的牌坊古朴庄重,鹅卵石路面井然光洁,风火山墙错落有致,灰塑门楼古香古色,传统门楼高大气派,深宅大院气势非凡,这些都展现了灶儿巷诱人的风韵。
小巷的夜晚
赣州灶儿巷。原本叫做“皂儿巷”,因为巷子里住的多是衙役,他们的衣服是黑色的得名。后来“皂”逐渐被灶取代了,现在巷子里的门牌上写的是“灶儿巷”。赣州恢复古巷子,巷口处写的是“皂儿巷”。街区保留了清代以后客家民居的完整风貌。其中有书院、宾馆、店铺、作坊、客栈、寺院、钱庄等客家古建筑物。到江西省赣州市参加新浪江西举办的“拯救赣南脐橙”活动,离开赣州前,到灶儿巷转了转,顺带在巷子里的董府吃了一顿赣南风味的晚餐。
灶儿巷是赣州市旅游局着力打造的一个旅游景点,这条巷子浓缩了赣州城成长的历史。灶儿巷里宋石明砖清瓦记录着沧桑岁月,飞檐、花楣、雕窗昭示着旧日的繁荣,鹅卵石拼成的巷路上一个个“明钱”图案期待着木屐走过,踢踏的声响在巷子里回荡着,油纸伞下那个不胜水莲花般娇羞的姑娘仿佛就在你的身旁走过去了。
灶儿巷浓缩了悠久历史
古巷街口。到古巷的时候是下午四点左右,冬日的阳光从巷子的另一头照过来,在小雨后的石板路上泛出金色的光影。游人不多,大概只有我们这一拨,散乱随意的闲逛着。
古巷街口
如果不是有人的现代装备暴露了年代,这样的场景大概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个午后。有阳光的小巷安静、温馨,虽不繁华但却悠闲。
生活在都市里的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了。犹如小时候北京午后的胡同。
古巷生活
灶儿巷里记录着赣州曾经的繁华。这是一家会馆,江西高安人开的,建于清朝光绪十九年,距今已有100多年了。高安旧称筠阳,因此会馆的名字叫做“筠阳宾馆”。原以为宾馆是个现代词汇,没想到在100多年前的赣州就有了。
宾馆里面已经很破败了。住在里面的一个老人说,这里现在是公房,很久没有修过了。整修灶儿巷时,只是把外表做的光鲜了一些,里面基本没动。因为是公房,迁走的成本不低,政府拿不出钱来,他们只好继续住在这里。老人说,不走了,几十年住习惯了。可是老人的孩子却极想等待政府拆迁搬出去。这样的房子住着太不方便了,没有卫生间,潮湿、阴暗,冬天冷得不行。房屋老化严重,安全隐患到处都是。
灶儿巷民居
民居。看到这种样子的老房子,很是理解年轻人为什么不愿住在这里了。现代文明舒适的建筑和这里咫尺天涯,赣州新城区的房子和大都市一样,那里有电梯、有卫生间、有上下水、有空调,条件好的还可以装地暖,有谁不愿意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舒适呢?
董府
这是一家可以参观的古建筑。董府原是一个钱庄,里面布局是天井式古建筑,是一座比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前几年,这幢建筑快要倒塌时,一个董氏居民把它买下来,按照原貌加以恢复。现已把它用作餐馆,做此赣南风味菜。老建筑用来做商业开发,也就没有了破败之象。在地方政府没钱对老建筑予以全面保护之前,选择一些用来商业开发,倒也是对老建筑的保护。
灯光下的小巷子。夜可以遮盖,灯却让它暴露。灯光下,小巷幽深、神秘,但是墙上的那些砖却说明这样的建筑虽然是赣州特色,但是真的不够讲究。至少在徽州西递见到的那些房子要比这里好上许多。
夜色灶儿巷
灶儿巷不长,只有200多米,认真看的话,两三个小时足够了。但我觉得,清晨、午后、傍晚的灶儿巷景色很是不同,去多几次还是会有新惊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