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江宁孙家祠堂古建筑急需保护
同国家对保护历史文物古迹一贯很重视,最近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也强调要保护南京的历史文物古迹。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历史文物古迹众多,但孙家祠堂具有唯一性和代表性。《金陵晚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报纸曾多次报道过。该祠堂位于江宁区科学园大学城内,总建筑面积为1023平方米,共有三进,分别是门楼、正殿和享堂,可以说是南京地区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祠堂。该祠堂的原主人为明清两代的重要官员,祠堂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牌坊。东侧牌坊保存比较完整,牌匾和坊额上刻着“圣旨”、“节孝坊”,表明这是一座皇帝批准敕建的节孝牌坊,牌坊的坊梁上刻有“旌表故儒孙根乾妻王氏之坊”。西侧牌坊只剩下石质“骨架”,坊梁上刻写着“旌表赠朝议大夫孙大中妻恭人张氏节孝”。另有对联:“教子成名无违夫子、事姑尽孝问我诸姑”。“朝议大夫”为高级文职四品官,不然皇帝也不会亲自题匾。
江宁区文化局很重视孙家祠堂,曾一度表示将出面修祠堂,并于2005年初,向南京市文物局申报“淳化下王墅村孙家祠堂”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2月20日,南京市文物局即将该祠堂列入第三批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向市政府上报了推荐材料。该推荐材料称:“我局组织有关专家对王墅孙家祠堂进行了现场考察、论证,一致认为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使该处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更好的保护,我局决定推荐王墅孙家祠堂为第三批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将有关材料报上,请审核。”遗憾的是一直未获批准,使得该祠堂不断遭受自然和人为破坏,圣旨匾额、石狮子等重要文物或被偷走,或被移走。
该祠堂现孤立于荒地之上,无人管理,更谈不上保护,还有可能被“平场”。该祠堂的孙氏后人及南京13万多孙姓市民心痛不已、心急如焚,急切盼望能得到有关部门关心和重视,批准我们孙氏宗亲筹资进行保护性修复,或改建成民俗馆,对外开放。这样,即可便于海内外孙氏宗亲寻根问祖,又可保护文物,还可创造社会价值。
今天小编要带大家看的,是即将消逝的下王墅村孙家祠堂。先来看看这些老照片,我再带你们去感受一下那是多么漂亮的一处古建筑群。
旧日光景
△牛儿哞哞哞~
△很多年前的你,和你的倒影
△树枝掩映,碧波平平
△恬静而淡雅,端庄而娴熟
祠堂建筑,作为中国保存最多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缘伦理、宗族观念、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伦理道德、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涵,以及历代以来,人们在社会生活、审美情趣方面的许多特点与个性,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广博浩瀚的古代文明最精华的部分之一。
站在南京江宁区龙眠大道和芝兰路路口往西北望去,几百米外的一片灌木丛中,隐约有几处灰色的断墙和屋顶,就是现如今的孙家祠堂了。孙家祠堂共有三进,分别是门楼、正殿和享堂。类似格局的明清古祠堂,整个江苏都不多见。
定格时间
△孙家祠堂的文保牌
祠堂以徽派风格为主,大门朝着正南,入口和前厅主体尚存,两侧各有一座牌坊,其中东侧的牌坊保存比较完整。
△初夏时候的孙家祠堂
△门口的砖雕和斗拱
△看到黑板了吗,这儿曾经是村里的学校喔
至今村民中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当年修建祠堂的人外号叫“孙百万”,邻村也有一个富翁外号叫“夏无数”,两人斗富,孙百万就修建了这个祠堂,以显富有。
△无论传说真实与否,都是旧时光
△这个叫做旗蹲
东面的牌坊高近10米,坊额上刻着“节孝坊”。这是一座敕建的节孝牌坊,上方原先还有一块牌匾,写着“圣旨”二字,是乾隆皇帝所赐。
△东面牌坊局部
△东面牌坊上的八字照壁
△这是西面牌坊
据说解放前,祠堂的阁楼里还保存了一大箱家谱和清朝历代的官袍官翎。当年,陈毅在茅山打游击时,孙氏族人用扁担挑着钱财、粮食送给新四军,队伍排了10多里长。现在在看这篇文章的有没有孙氏族人,我们做朋友好不好?
△西北面的配套建筑
2003年,江宁拆迁建大学城时,下王墅村也被拆迁,但村里的孙家祠堂在文博单位的呼吁下得以保留。如今,这处祠堂由于无人看守,大部分建筑倒塌,几成废墟。
△倒塌的梁柱残构
近几年来,经常有人钻进去,有的是文物贩子,专偷值钱的砖雕、石雕和构件,到处挖,到处撬,有的则是拆墙,偷那些大木头,导致祠堂越来越破败,小编看着真的觉得很遗憾。
作为一个人,一生中总会有无数次的自问,然而却难以找到答案。这时,祠堂就成了回答这个问题的主要载体,这份载体是普通人自己的历史,它不仅存在浓厚的血脉,更是众多人对记忆、文化、传统的传承。小编希望这暗藏的风景,能被看到的每一个人关注,让即将消逝变成存在着的安全,变成它所需要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