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建筑欣赏-北京潭柘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内最雄伟壮丽的建筑,为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木结构,面阔98尺,进深58尺,高71尺,五开间。大雄宝殿和故宫太和殿的造型完全一样,“重檐庑殿顶、四面坡、八面流水、九个房脊,”是清朝最高等级的建筑。屋顶上的瓦是黄色的,黄瓦是皇家专利,只能皇宫、太庙、可以使用。民间是不允许使用的。一般的寺庙都是绿瓦、蓝瓦和灰瓦。戒台寺的大雄宝殿使用的就是绿瓦。但是潭柘寺的大殿使用的却是黄瓦,可见潭柘寺的地位之高。
大殿正面上层檐下挂的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的“大雄宝殿”斗子金匾,门额上挂有乾隆皇帝手书“福海珠轮”的金字行龙戏珠横匾,“福海”就是说:佛可以给我们带来福德、吉祥,可以使我们去除烦恼、脱离苦海,达到极乐的世界,所以叫“福海”。
在大殿顶上大脊的两端,安放着一对巨大的琉璃鸱吻,高2.9米,仅比故宫太和殿上的正吻小0.5米,这在北京的古建筑中是相当大的,为民间之冠。特别是有四条金链子锁着它,这四条金链子是潭柘寺的一绝,只有潭柘寺有,别处任何地方都没有,因为这是康熙皇帝赐给潭柘寺四条金链子,把它锁起来,让它永世不能离开大殿,而且命名这四条金链子叫“鎏金剑光吻带”。
大殿的梁、栋、天花板上绘有“金龙和玺”的图案,这虽然是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彩绘图案,但一般敕建寺庙都可以用,但有一点却是其他寺庙所无法相比的,大顶上用的是“井口天花”,这种形式的天花板只有在皇宫的正殿里才可以用,就连偏殿、配殿都不能使用,而潭柘寺的大雄宝殿却有这种特权,这在中国所有的寺庙中也是极为特殊的。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有愣严坛(已不存)、戒台和观音殿等,庄严肃穆。此外,还有位于山门外山坡上的安乐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师静室、歇心亭、龙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砖塔或石塔。
山门外是一座3楼4柱的木牌坊,牌楼前有古松二株,枝叶相互搭拢,犹如绿色天棚,牌楼前有一对石狮,雄壮威武。过牌坊是单孔石拱桥,名“怀远桥”,过桥就是山门。
天王殿殿中供弥勒像,背面供韦驮像,两侧塑高约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两旁为钟鼓楼,后面是大雄宝殿。宝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檐额题“清静庄严”,下檐额题“福海珠轮”。
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殿内正中供奉硕大的佛祖塑像,神态庄严,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难”、“伽叶”像,均为清代遗物。大雄宝殿后为斋堂院,是和尚们吃饭的地方,堂后有三圣殿,但此二殿均已拆除。只剩两株娑罗树和两株银杏树,树体高大。中轴线终点是一座楼阁式的建筑,名毗卢阁,高二层,木结 构。站在毗卢阁上纵目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
寺院东路由庭院式建筑组成,有方丈院、延清阁和清代皇帝的行宫院,主要建筑有万寿宫、太后宫等。院中幽静雅致、碧瓦朱栏、流泉淙淙、修竹丛生,颇有些江南园林的意境。院内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轩亭。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筑有戒坛、观音殿和龙王殿等等,一层层排列,瑰丽堂皇。戒坛是和尚们受戒之处,台上有释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两侧各有一长凳,是三师七证的坐处;观音殿是全寺最高处,上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内供观世音菩萨,敛目合什,隽秀端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