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600年的古建筑群-仙槎书院
在佛山,古建筑群并不少见。但是,张槎的仙槎书院古建筑群你知道吗?今天,就让小游带你走进一个古朴、清幽典雅的仙槎书院古建筑群。追寻百年建筑的痕迹。一条路,沿寻古建筑群。张槎古时候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当时的人们十分重视书院建设,书院因与祠堂相联系,几乎较大的祠堂都附建书院,故祠堂保留修缮后,书院也随之得到保护。张槎的书院现存约有10来间,有一些保存尚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张槎曾经书院林立
新中国成立前,张槎的许多村和宗族都重视教育,各村和大房系都建有供学童读书的地方。例如,据族谱记载,原上朗村北房有南叟书舍、乐隐书舍;南房有文台书舍;圣塘房有文塘书舍;忠心房有东塘书室;长塘房有应运书院等;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又把村内第二大的祠堂“垂裕堂”(现治保会办公地址)改作学校,名为“上朗小学”。村的东面(现农村信用社附近),建有一座两层的“文笔”,叫“魁星阁”,供奉文魁菩萨,是学童开学时拜祭的庙宇。
当时的朗溪自立小学校是存院乡十八村(相当于原张槎镇)最为开明、漂亮的新型学校。
据《乡间见闻》所记,东鄱田心房庞氏有书院多间,包括:怀禄书舍(在南洲东街口车公巷边,本坚房清同治九年),燕文家塾(在南洲东街,本高房,建于清康熙之后)、梅侣家塾(在南州东街,堂名燕乐,本高房民国年间重修)、钟玉家塾(在隔搪坊西向,本坚房民国年间重修)、钟裕家塾(在遗安里,本坚房民国年间重修)、桐江书舍(在遗安里,属本坚房)、怀翠书室(在永丰里,属本坚房)。青柯村旧有“志清书舍”,为道光三年重建。古灶村原有毓秀书院。
海口南州村办“梅侣书舍”,招收一至六年级学生,采用相当于现在的单班全日制教育。围墙村陈姓自办“诒燕学校”,莘岗村也自设一间私塾式学校,叫做“存著学校”,都是采用复式班教学,均只开两班。1948年初,由庞国炘先生牵头,在广州召开了海口庞、何、陈、莘岗陈三姓四村联合办学会议,1948年建成“石洲乡石湾私立海口小学校”。
永新社学异地重建曾是官办小学
永新社学位于弼唐村,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原为祠庙,明代广东提学副使魏校推行“毁淫祠,建社学”时改建为社学。所谓的社学是官立的用于启蒙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始创于元代,至清末而止。通俗地说,就是官办小学,也是倡导学习、整顿社会风气的场所。当时的集、镇、乡村,每50户人家就建一间“社学”。值得注意的是,人称“弼唐先生”的明代学家庞嵩也在此处接受教育而步入仕途。
在明嘉靖年间,弼唐村的“理学宗师”、“名宦乡贤”庞弼唐,按原样与村中父老一起,重建“永新社学”。在佛山,历经近500年风霜,到目前能完整保存下来的明代“社学”只有极少数,“永新社学”是其中的一间,现存的其它“社学”,多是清代的。祖庙旁的“崇正社学”与“永新社学”是同期的,但“崇正社学”现在只保存有一块石碑额,其它设施则荡然无存了。市文化局文物科有关负责人表示,“永新社学”对研究古代“社学”的形制、规模,研究教育的发展,研究佛山的教育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介绍,永新社学曾经遭遇两次重修,从前的旧建筑内保留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碑记二通和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时的石匾额。被康有为评为清代书法“广东第一人”的南海人吴荣光,曾为“永新社学”题写碑额。这里办过南海师范、佛山师专、佛山五中乃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后来还成了居民的临时居住地,做过理发铺,也做过仓库和工厂,永新社学在2006年被列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伺此后永新社学在不远处异地重建,2013年竣工。
仙槎书院曾是乡贤议事重地现为陈尚书纪念馆
仙槎书院位于张槎村,始建于元代,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院内供奉文昌帝神像,石雕座上刻有道光七年字样。“石湾莲峰书院着火后,仙槎书院则代替其功能。”张槎村村民陈顺荣介绍,明清时代,石湾原设有莲峰书院,后莲峰书院失火被毁。光绪年间,在张槎村建仙槎书院供学子乡试及四方乡绅议事。仙槎书院除作为乡人读书考取功名所用外,还是群贤聚集、文人雅士讲学畅叙之所。书院内供奉文昌帝神像,至40年代,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各乡小学生聚集在此举行祀奎典礼,祈求学业进步;二月初三举行乡饮,邀请四乡父老在此聚会及祭祀供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国10年(1921年),书院改作莲华48乡民团驻地;民国14年(1925年)又改作张槎村村务所。九莲胜会建立后,书院作为赠医平药部。六七十年代,书院里的文物被毁。2003年张槎村委会拨款重修,总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在此建立陈尚书纪念馆,陈氏宝砚堂设于此处。与水月宫、财神庙一道,2006年被列入佛山市文化保护单位。
走进陈尚书公纪念馆,中堂上有“宝砚堂”的匾额。据张槎村《陈氏族谱》载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赐陈显擎天铁砚一方。赋诗一首并刻于砚上。诗云:“驷马功勋载,名留御礼乡。体存仁者寿,日有自传扬。石眼明星朗,池心洗日光。文房一铁砚,中正外端方。”陈氏宝砚堂也是由此而来。
仙槎书院古建筑群所属张槎村。张槎村距离市中心的祖庙并不远,隐匿于繁华中心的城中村,别有一番自己的历史韵味。
在张槎寻找历史的踪迹,沿着一条路就可以找到有关它的一切。张槎村委会的陈先生说,当有上面的领导来张槎参观,一条路就能带他们看完张槎重要的古建筑。陈先生所说的这条路起点是张槎公园,进入公园,一个庄严的人物雕像,以及雕像两边排列的石碑书法让人震撼。这个坐立的人物雕像,威严、气势十足。想必,这位人物肯定不一般。陈先生说,这个雕像是张槎村的祖先—陈显。陈显原籍河南,在朝廷做官时因弹劾奸官而惹怒宋徽宗,遂被贬谪江南一带,几经举迁,定居于现在的张槎村。而在张槎,乡中姓陈的占大多数。公园门口的祖先雕像像一位守护者,为张槎后代子孙坐镇家园。
公园里绿树成荫,村民们悠然地下棋,聊天。池塘、假山,潺潺的“小瀑布”在秋日的午后充满淡淡的诗意。百年建筑,厚重人文穿过公园,在现代居民房中突立的一座古建筑让人眼前一亮,原来是东岳古庙。古庙屋顶上极具岭南特色的灰塑蔚为壮观,栩栩如生的人物,精巧的飞禽走兽。外墙上镬耳式封火山的建筑装饰,与旁边的现代民居对比,韵味十足。听陈先生说,为了保存灰塑、镬耳式封火山的特色建筑,2015年的时候政府对此进行了修缮。顺着东岳古庙的街,走不多远,你就能遇到存在了600多年的仙槎书院古建筑群。它由观音庙、宋陈尚书纪念馆、财神庙组成。观音庙庙中堂供奉的是三宝佛,当地村民在这许愿祈福。
门口的大钟,厚重的躯体已经褪去光鲜,留下的美好寓意仍在。宋陈尚书纪念馆,在以前被当做学子乡试及四方乡坤议事之地,后来用以祭祀祖先陈显。宋陈尚书纪念馆内四方庭院通透明亮,荷花盆栽,青砖绿瓦,尽显庄严典雅。财神庙在仙槎书院古建筑群的东侧,青砖石脚门面,花岗岩石墙裙,大堂屏风画,突显清代岭南庙宇建筑风格。现在,财神庙没有供奉财神,是村诗画社、曲艺、下棋活动场所。仙槎书院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如今的它是张槎历史一隅的凝聚。
返回的路上,一棵参天大树被围了起来,问及原因,陈先生说,这棵树已经有两百多年了。粗壮的树干,分叉的树枝扬天生长。百年老树,伴随张槎的古建筑群,一同走近张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