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著名古建筑旅游景点介绍
扬州,江苏省地级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扬州高邮市)之称,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
鉴真纪念堂
位于扬州市古大明寺内,1973年建成,以纪念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鉴真和尚。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参照鉴真在日本的主要遗物唐招提寺金堂设计建筑,典雅古朴,保存了唐代的建筑艺术风格。
前面是门厅,上悬匾额;中间为碑厅,内立横式纪念碑;后为殿堂,按唐代寺庙殿堂的风格建造,堂内正中为鉴真楠木雕像,仿鉴真圆寂前塑造的干漆夹紵像制作而成,神态安详而坚毅。东西两侧壁上是鉴真东渡事迹的饰布画,分别是西安大雁塔、肇庆七星岩、日本九洲秋妻屋浦和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向人们展示了鉴真生活和经历过的地方。2016年9月,鉴真纪念堂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设计,他接受任务后专程赴日,参观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筑,回国后,又对我唐代庙宇建造风格进行研究,精心设计这座纪念堂,体现了1963年中日两国商定的精神:不仅从意义上,而且建筑物本身也要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
纪念堂分为两组,一组为四松堂构成的清式四合院,南为纪念馆,北为门厅,由游廊周接,天井内有四棵古松,廊悬云板、木鱼,精舍巧建,清幽雅洁。另一组为仿唐式四合院,由纪念碑亭、纪念堂,再由超手游廊将两建筑周接,园内植佳兰芳卉,其中樱花为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故里探亲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这两组纪念堂一为清式,一为唐式,分之为二,但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又合之为一。
扬州宋夹城
扬州宋代有“一地三城”之说,分别为宋大城、宋夹城、宝祐城。而宋夹城在宝祐城和宋大城之间,呈南部略偏东、北部略偏西的狭长方形,至今已有近800多年历史,虽然后来经历战乱等历史因素影响,但城池地貌特征依稀可见。如今的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就是在原址上复建的。现宋夹城已开发为体育休闲公园。
扬州大明寺
隋朝仁寿元年(601年),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该寺建“栖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称“栖灵寺”。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唐会昌三年(843年),九层栖灵塔遭大火焚毁。后经僧人募化重建,但屡有圮废。
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崇祯十二年漕御史杨仁愿再次重修。清康乾盛世,大明寺扩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然而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扬州,法净寺毁于战火之中。同治九年(1870),重建法净寺。民国四年(1915),主持昌泉和程祯祥募资资金,召集工匠,全面修葺法净寺,36年(1947)告竣。
1949年后以后,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次整修扩建这一南朝古刹。1957年8月,法净寺列为江苏省文物单位。1958年,大明寺被列为江苏省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要砸烂寺庙内佛像。周恩来总理紧急电谕,命令坚决保护大明寺古迹。地方政府及时封闭了寺庙 ,使古刹幸免于难。
1963年,为唐代大鉴真圆寂1200周年,为迎接纪念盛会的召开,重整,修葺一新。1979年,寺庙全面维修,佛像贴金,大明寺焕然一新。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回国巡展,复名“大明寺”。
扬州文昌阁
位于汶河路、文昌路交叉处,为江苏省扬州市地标建筑。文昌阁,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属于扬州府学古建筑群,旧日阁上悬有"邗上文枢"匾额。扬州府学建筑,已陆续圮毁,现仅存文昌阁,为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攒尖后以宝瓶收顶,顶部为椭球。文昌阁底层为八角形,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推测来说,原来文昌阁底层应该没有墙垣,因为它是建在桥上的。阁的第二三两层为圆锥台形,环周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