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建筑风水中阴阳相辅的观念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阴阳互补、阴阳道德的概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般来说,更正式的官方建筑和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宫殿、寺庙、陵墓、官方政府和城门,一般严谨、高大,相对阳刚;住宅建筑,一般灵活、谦虚、自然,相对柔和。
从地域上看,北方建筑阳刚之气较重,南方建筑阴柔之气较强。如江南农村住宅,多朴素自然,白墙青瓦,依山傍水,与幽林曲溪自然融化,亲切、美丽、含蓄。同一个建筑单位或建筑群,也有阳刚阴柔之美的对比。
从北京紫禁城的角度来看,一般都有阳刚之美,与左右配殿相比,三大殿前阳刚,后阴柔,与皇家花园相比,前阳刚,后阴柔。
北京故宫以乾清门为界的前后睡功能划分,体现了阴阳平衡的理念。外朝为阳,三大殿气势恢宏,极具阳刚之美。它的建筑基多为阳数,即奇数,如三大殿、五重门、九开间宽、五开间深、三层台基等。
内庭为阴,布局精致,体现了柔和之美。它的建筑基础大多是阴数,即偶数。例如,东西合六宫,左右合十宫。在乾清和坤宁之间,还有一座交泰殿,突出了阴阳交泰与乾坤相连的风水主题。
从左右分区来看,整个故宫也是一条中轴线,分为东阳、西阴两半(中国住宅以南为吉,所以左为东主阳,右为西主阴),太子为阳。因此,供其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文华殿和南三所都建在东面。历史上俗称东宫太子,也遵循这一原则。后妃是阴,他们住的寿安宫和慈宁宫都建在西面。
一般认为建筑为实属阳,庭院为虚属阴;室外为阳,室内为阴;石土为阳,阴;水为阳,山为阴;南为阳,北为阴;高为阳,低为阴;阳光直射空间为阳,阴面空间为阴;地上为阳,地下为阴。阴阳相生,阴阳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建筑中无处不在。在建筑选址方面,一般认为背山面水比较好。山为阴,水为阳。背山面水的场地给建筑提供了阴阳相生的环境。相对而言,庭院场地为阳,树木为阴。
在场地设计方面,中国古代建筑一般将建筑、园林或庭院融为一体;建筑为阳,园林、庭院、天井为阴;在庭院中,我们通常喜欢种植树木和花卉。在古代园林设计中,太极图经常被模仿,地面为阳,水面为阴,呈现阴阳交、阴阳平衡的状态。
古人认为方向有主从,可分为阴阳。与南北相比,北是尊重。古代首都一般建在北方,所谓面南为帝。明朝开国时,首都建在南京,很快就搬到了北京。阴阳与尊卑思想,结合阳光的特点,使建筑朝北朝南成为古建筑的普遍要求。
古人认为奇数是阳,偶数是阴。古建筑通常遵循这样的阴阳数学。例如,紫禁城内城门配置,南三门,南奇数,阳;北两门,北偶数,阴。另一个例子是中国古塔,认为天空在上面,所以建筑层数应该与天数相匹配,即奇数;地下是方形的,在下面,所以平面形状应该与地数相匹配,即偶数,塔的平面是偶数边形,如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