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建筑设计布局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设计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1.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设计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设计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从古德寺的建筑布局上不难发现,它也是继承和延续了我国建筑的传统布局形式,并在布局形式上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寺院在修缮过程中,特意�置了一处徽派建筑样式的前院建筑与后院相互串联,改变了原先单调独立的西式古建筑布局形式,也是寺院更加具有层次感,让游人在穿越传统的中式建筑后,形成一个过度空间逐渐融入到西式风格的圆通宝殿。
2.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差别。古德寺的建筑布局也遵循了这种轴线的对称关系,虽然在经过历史的毁坏下轴线布局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清晰的看到以前院新建徽派建筑和后院的整个西式建筑圆通宝殿为主体作为本寺的主体轴线构筑物,两侧建筑物高度低于主体建筑物且形式简单,作为寺内僧人的经堂、念佛堂和居住场所。
二、西方古建筑的特点
1.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例如,古德寺宝殿为全外廊寺,立面为爱奥尼柱式加哥特式拱券,拱券上方一大二小圆形窗花,屋檐装饰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也体现了东西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
2.神亿陛和宗教性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古德寺,其主题建筑物圆通宝殿的门廊呈三角形分两层朝后递收向上,烘托着顶部中心高耸的山花,具有古罗马建筑的表现手法,这种处理,强化了宗教的神秘感。它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又依稀具有希腊神庙的风韵。总体上看,整座建筑又充满了哥特式教堂的上升感。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最为不同的是它的顶部,上面有大小佛塔共九座,这又与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暗合。
三、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风格特征
1.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风格特征
(1)务实精神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
(2)恒久变易观念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
(3)中庸思想中国建筑往往把高潮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2.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从古代起,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交通等。建筑师们始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