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民居有哪些类型?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定义中国大陆,那么“广博”这个词是最合适的。
山有高山,水可波澜万千,在山水之间,又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气候和风俗习惯。而建筑在不同的地方,演变出完全不同的外观。
-官式建筑-
与地方建筑相比,官方建筑是指以官方颁布的建筑规范为基础,由官方领导的宫殿寺庙、衙门等建筑形式,如紫禁城。
-合院建筑-
京畿道地区合院建筑规制有严格规定,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常坐南朝北,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最常见的是四合院,根据主人的地位和周围环境,有两个、三个和四个。
-东北建筑-
东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环境,在该地区形成了各种特殊的做法。有与当地环境气候相关的建筑,也有从自关内外传来的部分官方建筑。
一是东北严寒地区井干式民居,是居民对抗严寒气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类型。
由于木材长度有限,井干式民居的开间和窗户都很小,比如黑龙江的雪乡建筑。
二是东北地区以万字炕、暖阁为主要生活空间,称为“口袋房”。
中间是堂屋,堂屋北侧是暖阁,卧室(即西屋、东屋)位于堂屋两侧,如沈阳故宫的一些大殿。
-山陕建筑-
山陕建筑以砖木混合结构的庭院、土坯、砖石拱窑洞为主。此外,山西还保留了许多高古建筑,这也延续了唐宋建筑带来的许多建筑特色。
大院外墙为灰色清水砖墙,色彩古朴单一,布局严谨传统,外观高耸封闭,极具防御性。
但由于造型各异的宅门、脊饰、烟囱帽、风水楼、风水影墙,沿街建筑轮廓丰满舒展。
洞穴的一般做法是用石头或砖砌成,上面覆盖着厚厚的夯土,大的可以做成多层或上下多层,外面也可以建造另一座木制建筑来形成庭院。
洞穴只与外界直接接触,内部温度变化不明显,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如山西皇城相府、山西吕梁李家山洞等。
而且晋南部分地区琉璃烧制技艺大成,也不乏琉璃工艺带来的华丽建筑结构。
-甘青建筑-
军事堡寨是甘青地区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形式。
作为一个军事堡垒,平面近似正方形,周围有夯土墙,如永泰古城。
在河西走廊沿线,还有张掖大佛寺等大型城市和寺庙,在关中建筑的基础上,为西北增添了荒凉的氛围。
-川北陕南建筑-
川北陕南的建筑是南北交融的风格,屋脊灰塑简约庄重,翼角明显翘曲,形式多样,如阆中汉桓侯祠、勉县武侯祠武侯墓等。
青瓦、石墙或木骨白墙是其典型特征,如阆中古城、汉中东关等。
-黔贵建筑-
贵州建筑多干栏式。由于贵州民居多分布在山区和狭长的山谷中,难以大面积铺设,城市规模不大,大部分沿山麓攀爬,如肇兴侗寨、千户苗寨等。
但正是因为群山,丰富的木材资源可以支持大量的干栏式建筑。如今,黔东南的木材生产在贵州仍占有重要地位。
侗族建筑中还有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标志性建筑。鼓楼的平面布局是方形、矩形和八角形,大多数是密檐塔,最具特色。
-川渝建筑-
川渝黔地区也有许多山丘,河流上也有常见的吊脚楼。它们大多采用穿斗结构,表现出轻盈典雅的风格。屋顶多为屋檐较大的悬挂式山顶,墙面多采用竹编夹泥墙和木墙。
四川和重庆的建筑也遍布正脊和屋檐。许多石材构件和这些构件上精美的石雕可以在当地的住宅、祠堂、寺庙等建筑中看到。
在陡坡山区,民居也以吊脚楼的形式适应地形,吊脚楼下部悬挂,依靠柱承重,多分布在山河中。
-淮北山东建筑-
山东曲阜孔府等淮北大部分建筑与京畿道地区相似。
但灰墙、黛瓦等细节结构采用优雅的色彩,不同于北方厚重严谨的特点,体现了山东济南古城、聊城古城、蓬莱阁等与江南民居建筑相似的轻盈明亮。
-中原建筑-
中原建筑采用少林寺、嵩阳书院等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和布局,上接京畿道山西,下接鄂北淮北。在西连接中,东接胶东。
在中原地区,不乏各地会馆入驻,亭台楼阁间,融合了各地建筑的特色,可谓博采百家,如开封山陕甘会馆。
中原地区仍保留着汉唐高台建筑的许多遗产风格。大量现有的高台建筑展示了中原历代叠加的风格。以高夯土平台为基础和核心,在夯土平台上层层建造房屋,形成开封龙亭、禹王台等土木混合结构体系。
-内蒙古建筑-
蒙古包是内蒙古族牧民居住的民居,适合游牧生活。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部和周围覆盖着一到两层厚毡,包门朝南或东南。
-西藏建筑-
西藏在雪域高原,气候寒冷、干燥、沙沙,大部分门窗向东南开放或修建,以避风,如色达佛学院。
墙体下宽上小,逐渐内收,砌墙时加入一些木或铁筋加固。
屋顶多为平顶,采用“阿嘎”(一种矿物),阿嘎制作的地面或屋顶与现代水泥一样坚固光滑,如布达拉宫。
西藏还有一座特殊的民居——碉楼,一般建在山顶或河边,用毛石砌墙,房屋建成坚实的碉堡块。
建筑一楼储存饲养牲畜,二至三层为卧室,设置桃坪羌寨等平台和经堂。
-新疆建筑-
为了适应自己的民族生活习俗,新疆创造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民居。
民居多为阿以旺式,“阿以旺”是维吾尔语“明亮的地方”的意思,“阿以”有月亮的意思,还有内天井、走廊等意思。
住宅围绕阿以旺空间布置卧室、客房、厨房、仓库等房间。阿以旺是周边房间的交通枢纽,也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空间,具有招待客人、享受凉爽休息、宴会的功能。
喀什住宅为米玛哈那式,即以客房“米玛哈那”为主体,前室“代立兹”、厨房、餐厅、冬季卧室“阿西哈那”,形式明暗,布置内向的小庭院。
-云南建筑-
云南各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使其民居形式丰富多彩。
傣族竹楼是干栏式民居的典型形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竹木墙,形成生活空间,下层架空,用于圈养畜禽或堆放杂物。
井干木屋由藏族、怒族用圆木或木厚板堆叠而成。
“一印”民居被称为“一印”,因为它的平面是方形的,形状和块类似于方形的,形状像方形的印章。事实上,靠近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合院在古城和村庄中也很常见。
-岭南建筑-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岭南地区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民居特色,表现出精致透明的特色。
岭南民居将处理关键部位。整体为灰色,但屋脊、屋檐、墙壁、梁架等关键部位装饰精美,色彩鲜艳。
透明度是岭南民居对湿热天气的适应。建筑单体组合前低后高,有利于让风进入室内。室内采用灵活拆装的门扇通风,防潮防虫,延长建筑寿命,使室内适宜居住。
山墙形为锅耳墙,呈锅耳形,注重对称,象征着古代官帽,是顺德西山庙、佛岗上岳古村等古代家庭追求显赫官宦的象征。
还有西方建筑艺术和与当地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如开平碉楼。
-江南建筑-
江南地区大致可以概括为苏南、浙北及其辐射区。
在这一地区,大型建筑有几个纵向进入,两三个轴线横向平行,门厅、轿车厅、门楼、大厅、主房间排列在中轴线上;花厅、书房、小花园、舞台、花园两侧的轴线。
私家园林经常出现在建筑群中,供人们游憩或观赏。
江南地区大多建在河边,有各种各样的水港口,与建筑一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空间,给人一种建筑靠近水生长的感觉,如绍兴、周庄等。
-徽派建筑-
徽州民居多为带天井式庭院的二层建筑,粉墙黛瓦,石雕砖雕精美。
徽州人聚居,围绕祖宅或祠堂建村,如婺源古村。
-赣派建筑-
建筑以穿斗式为主,祠堂官厅等大型建筑多采用抬梁式,部分地区采用插梁式。
内为木结构承重,外墙用青砖包围,简约典雅,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如电视台村建筑。
-湘鄂建筑-
湘鄂建筑是多风格的混合体,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空间,在山上搭建平台和楼阁,或者通过山麓地形建造建筑群,如岳麓书院、青川阁等。
建筑风格古朴庄重,飞檐翘角,气势十足,如长春观建筑群。
不同风格的土家族建筑很多,比如湖北恩施土司城。
-闽北浙南建筑-
闽北浙南建筑融合了浙、赣、皖、闽多种风格,庄重朴素,多为长屋、大屋。
两省交界处山区,森林茂密,廊桥跨越山河,作为浙江温州泰顺廊桥等交通要道。
-闽南建筑-
闽南地区受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建筑形式多样化,包括土楼、古宅和番仔楼。
土楼是北方汉族移民定居并建造出土楼的民居。
土楼提倡圆形或椭圆形平面,一些地区也分布着方形和多边形,但它们都为中心建造了祠堂。大楼里的房间没有大小和尊严,所有的单元房间都住在心里。
出于防卫需要,土楼外墙高大厚实,墙厚1-1.5m。箭窗开在外环楼层上方,呈梯形,外小内大。
古宅是福建方言中古民居和老建筑的特色称谓。
古宅常用红砖红瓦、白石基建造,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燕尾脊,石雕木雕装饰精美。
地大物博,数不胜数,中国的地貌,本来就是“十里不同天”,光简单总结一下,就衍生出了这么长的篇幅。
然而,当我们现在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时,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熟悉的风景——高层建筑和钢筋混凝土。所谓千城一面的现象确实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