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宅古建筑群-集江南民居精华
卢宅古建筑位于浙江省东阳市东部,黑瓦粉墙,清淡优雅;密封火山墙,散落;卵石铺路,蜿蜒曲折。这座建筑集江南民居精华、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堆塑、绘画等艺术于一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雅溪卢氏之家》记载,卢氏起源于河北涿州(古称范阳),原为齐太公姜尚(姜子牙)的后裔。姜太公第11代孙卢员甫于南宋初年(1127)从河北迁往浙江,并在东阳建房。从明朝景泰到万历(1456-1607),卢氏第19代孙卢洪澜及其子孙扩建了卢宅,使其形成了今天的雏形。历时近千年,卢宅的大部分建筑仍然保存完好。
照墙。卢宅老街路南有一面五开三深的砖雕面大照墙,是卢宅主体最外层的入口。根据墙上的卵石,青石须弥座,8根石柱,石栏杆里有两根高木杆作为节日挂灯笼。照墙上刻着“双狮滚绣球”、“鲤鱼跳龙门”、“文房四宝”等造型,为卢氏家族世代代的学者祈祷,都有吉祥之意。
医生第。照墙向北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两座四柱三间石牌坊,上面写着“医生第”。“医生第”门楼北侧的照墙与前外照墙相围的空间呈“〔〕“形,寓意“藏风纳气”。
捷报门。经过“医生第”石牌坊,走进一条卵石铺地的走廊,我看到了卢宅的正门——“捷报门”。这扇门建于明景泰时期。原明代在门上写的“捷报”牌匾已经被摧毁,现在是今天人们写的。《捷报》牌匾上的小字记载了卢氏家族从明清光绪时期8名进士和29名举人的历史。
回首往事,门框刚好框住了南面的一座远山,看起来像一个直立的笔架。卢宅的东西两侧都有一条雅溪——这一切似乎都是大自然专门为卢氏子孙安排的“面山环水”的独特风水。
肃雍堂。跨越第二道门“国光门”,是一条约400平方米的跨院,院子一角有一条2米宽的曲尺廊道,向北与肃雍堂相连。肃雍堂是卢宅建筑群的核心建筑和主轴线,整个建筑平面呈工字形,朝南成三开间,开间面宽25米。肃雍堂大厅采用前后三间两卷勾搭的形式,面宽、进深的尺度都很大,轩辕高敞,气势恢宏。屋檐为重屋檐悬挂山顶,下屋檐与左右走廊相连,略微凸起;屋檐基本直;屋顶凹,两端有尾巴。三条线相互呼应。大厅前卷入深五架,室内处理成歇山形式;后卷台基和屋架均高于前卷,深五架,两次之北增加一条后廊。大厅左右两端有东西雪轩,轩前有天井。
为避免苏雍堂进深过长导致屋顶过高的问题,苏雍堂屋顶由两个人字形坡顶组成。江南多雨,东阳过去的熟练工匠设计了这种“勾连”——两个顶连在一起,结合部有专门设计的“大沟”,在两个屋顶的交汇处放了“大沟”U石槽形截面,可供流水。用桐油石灰粘接石槽,再铺一层锡箔,成功解决了多雨漏水的问题。
肃雍堂梁柱材料精美,雕刻精美。前厅原为歇山屋顶,后改为两厦悬山屋顶,但室内结构仍保持歇山转角的做法,即华丽的斗拱风格。根据明制规定,品官住宅不得使用歇山顶,因此肃雍堂前厅的屋顶改造可能是宅主为避免“逾制”罪而采取的补救措施。四角梁不仅将悬挂的山顶转化为结构力学意义上的歇山顶,而且将三角形的小屋顶转化为多边形。这些都是结构与装饰融为一体带来的自然美、经济实用美、不矫揉造作的真实美。
一条全长320米的中轴线贯穿南北,从第一进仪门开始。中轴线上布置了9栋大小不一的建筑,分前四后五。前四名总长180米,作为讨论、欢迎、祭祀等活动的礼仪场所。后五进总长140米,是生活区,如住房、厨卫、仓库等。此外,东西两侧还有几间厢房,是卢氏家族的“三味书房”,供弟子们上学。苏雍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前四个入口有一个可分割的移动石库门,大厅的双跨顶部有一个防水沟,使整个建筑的排水系统顺畅。
树德堂和复荆堂。站在高处,除了雍堂的主轴外,南北还有两条轴线,主要是树德堂和复荆堂,房间的功能也不同。复荆堂、肃雍堂、树德堂三大分支建筑群围绕卢氏祠堂,形成东起东七里寺,西至主控桥,占地面积500多亩的村庄。大厅排成一排,星罗棋布,亭台楼阁,美不胜收。
卢宅建筑群最值得称赞的是雕刻工艺。无论是斗、拱、昂、梁、雀替、牛腿或隔板扇,还是家具的设计和制造工艺,都体现了东阳木雕的丰富特色。在不起眼的隔断扇、裙板、毯环板上,有八仙过海、水浒、百寿图、姜子牙遇文王等各种浮雕,或人物、山水、花鸟鱼虫,雕刻精美,形态生动,令人惊叹。更难的是牛腿上的多层雕刻,那些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祥兽栩栩如生。此外,卢宅的石雕、砖雕、堆塑技术水平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