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民居-700多年历史的官桥村
在路西陈氏迁居的官桥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据说元初路西陈二十世孙陈传道,发现莲花心山峰可以作为太祖山建在后溪口,横跨村南,层叠叠,分别形成少祖山和父母山。然后将两座山分为东北和西北。左边像青龙一样蜿蜒,右边的白虎跳了起来,成为村庄的左辅右碧,守护着村庄。与此同时,罗溪的水慢慢地从两峰之间流出,环绕着整个村庄。在村的西北角,形成了一个村庄的出水口。这确实是风水中“包围”和“藏风得水”的理想环境。因此,陈传道开始在这里建造大元堂屋,成为官桥村的发祥地。
2013年,官桥村被批准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保护利用一般村。2018年1月12日,成功入选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2018年10月26日,被评为浙江省AAA级旅游景点。
懿德堂
懿德传世
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官桥就成了一个大村庄。明永乐年间,二十四世孙、妻子李氏带领儿子陈初、陈芳、陈中夫等人恢复陈氏义庄,发展生产,家境逐渐富裕。民族人民称赞陈银的妻子李“有妇德”明宏治五年(1492)。陈银的孙子陈潭和陈球建造了易德堂,以纪念他们祖母李的“专贞静懿”节操。意思是美德的“意思是美德”▪大雅▪烝民》:“天生就有人,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易德。“意思是上帝养活参加祭祀的人,有万物有法则。人们坚持常规,喜欢这种美德。
民国遗迹(窗联)
易德堂位于村中部,西北朝东南。由前厅、后厅及两侧厢房组成,现只有院墙及前厅三间,通面宽13.92米,总深19.82米,占地275.89平方米。前厅为硬山顶三开间单檐敞厅,九架前后双步走廊框架,明间吊梁式五梁,二次穿斗分心,前后五柱,檐柱无牛腿,动物花草纹雀替代,鼓形泡钉柱基础,三合土地面已改为水泥地面。清中期重修后,2006年完成了易德堂建成后最大规模的一次维修。
心学育人
宋代理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代王守仁倡导“心理学”,中国主导文化出现了新的转变。
官桥陈二十八世孙(1510-1585,字守仁,号安山),师从东阳市西心著名学者杜伟熙,捐出家产,修建20多所义塾,成立明德书院。他的长子陈茂昌(1537-1615)勤奋“好学,乐善亲贤,创院讲道,一志敬承”'日新'”。“日新”取意“德唯日新”,意思是君子追求高尚道德,每天都有新的体验和进步。为了达到“德维日新”的目的,当时在日新堂前展出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明代著名的理学儒家和陈三十世孙陈正道写的大厅规则。每年冬至祭祖前,六七岁的孩子都会背诵。能熟练读出堂规的孩子,就能占据一席之地,享受宗族宴席。每年元旦,年轻人都要背诵,对能背诵的年轻人给予物质奖励。清嘉庆十八年(1813)日新堂不幸烧毁,嘉庆二年(1816)重建。民国年(1922)因长期未修复而倒塌,民国20年(1931)再次重建。1999年,修檐翻漏,刷壁粉墙,换柱钉匾,基本恢复历史风貌。
日新堂
日新堂由五间门楼、三间正厅、七间左右厢房组成,四合院平面布置,宽31.42米,总深24.72米,占地776.7平方米。原来的后厅庭院,现在已不存在了。门楼五间,单檐硬山顶,明间和次间开放作为通道,明间设抬梁,尖间为穿斗式二层建筑。正厅为三个开放式大厅,单檐硬山顶,九个前后双步走廊框架,五个梁设置在明间,二次穿斗分心,前后五天新大厅柱,材料较大,屋檐柱设置狮子角色牛腿。两侧厢房为单檐硬山穿斗式两层楼房。三合土地面已改为水泥地面。前厅做工精细,木雕精美,2003年8月22日宣布为东阳市文物保护点。
三儿子陈茂荣后代建造的大厅叫永和堂,建于清中期,位于日新堂东侧,朝北朝南。原来由前厅、后厅和两侧厢房组成,现在只有前厅。单檐硬山顶有三个开放式大厅,宽13.42米,总深9.2米,占地123.46平方米。明间有五个梁,前后有九个双步走廊框架,二次斗分心。前后有五柱,檐柱有狮鹿牛腿,鼓柱基础,三合土地。永和堂木雕装饰工艺为清中期风格,材料厚,形状高,工艺精湛,木雕精美,时代风格明显,日新堂同时宣布为东阳文物保护点。
美德传家
官桥人喜欢用“德”字来命名房子。比如老街东面有最大的种德堂,老街中间有“聚德堂”。还有东头务滋堂和西头养萱堂,含蓄地传播着“德”。
种德堂又称重阁屋,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财主屋”。陈三十四世孙陈廷彩建于嘉庆十一年(1806)。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占领东阳,烧毁了大量房屋,包括种德堂在内的官桥村大片房屋也被烧毁。同治两年(1863)太平军撤离东阳,下宅陈人伦计划重建种德堂。同治九年(1870)建成七间正房和三间左右厢房后,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正房左右两侧建造了六间重箱阁房。东北朝西南的种德堂建筑,宽48.96米,总深20米,占地979.2平方米。正屋为重檐硬山顶二层楼,明间楼下开放公用,檐柱为狮鹿牛腿,两侧厢房为单硬山顶二层楼。檐柱设花鸟牛腿,木雕门窗。两侧重厢房为二层单檐硬山顶楼,檐柱设狮鹤牛腿。鼓柱基础、三合土地面、鹅卵石天井。
生产生活痕迹
主屋和厢房共25间,走廊相连,靠近酒缸屋等附属建筑。下雨天不用走湿路,邻居都是家人,方便交流。2014年,著名电视剧《鸡毛飞上天空》在这里定点拍摄。
聚德堂位于官桥老街中部。陈世涛建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位于西北朝东南。三合院由七间主屋和三间左右厢房组成,宽27.52米,总深19.72米,占地542.69平方米。正屋为重檐硬山顶穿斗式二层楼,明间楼下开放,檐柱设狮鹿牛腿。厢房为单檐硬山顶二层楼,檐柱有鹤和狮子牛腿。鼓柱基础,三合土地面。聚德堂是方岩香客最受欢迎的留宿客栈。院墙损坏一段,2017年修复,历史风貌基本恢复。
官桥下的街道上还有一座“王子堂”。罗塘新房陈美欣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朝南。三合院由七间主屋和三间左右厢房组成,宽25米,总深20米,占地500平方米。正屋和厢房均为单檐硬山顶穿斗式二层楼。正屋明间楼下开放,供民族公共使用,檐柱设人物,动物牛腿。厢房里有鹤形牛腿。鼓柱基础,三合土地面。传说陈美若年轻时家境富裕。因为父亲贪吃鸦片,家庭道路中落,她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负担。她逐渐发展成为一家酿酒厂,从租用普通田地到挑选和贩卖大米、豆腐和葡萄酒。她在各个方面都很有名,突出了“树德务滋”的经营理念。
古人认为萱草可以消除忧愁,所以经常用萱草代替母亲。官桥“养萱堂”是教育人尊重上辈,孝敬父母。位于村南,建于明代成化十五年(1479),位于西北朝东南,由前厅、后厅及两侧厢房组成,现只有三个后厅,通面宽14.12米,总深1.76米,占地166平方米,硬山顶重檐穿斗式二层楼,檐柱斜撑式牛腿。鼓柱基础,三合土地面。
形制多样
生活丰富多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造型。官桥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房屋形式,平面布局,有三个宽,七个宽,更多的是13个头和24个头;木结构房屋,大多是二层,也有三层;现代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七头位于村南,陈世黄(字国瑞,号桐楷,榜名锡林)建于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坐东北朝西南,由正屋五间两弄,左右厢房各一间组成三合院,通面宽22.32米,总深12.12米,占地270.52平方米,均为单檐硬山顶穿斗式二层楼,正屋明间楼下开放,檐柱设狮鹿牛腿,二楼设“纳”字纹美人靠,鼓形柱基,三合土地面。
八头位于村中部,陈世盛(字国香,名桂攀)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西北朝东南,由三间正房和五间厢房组成。村民们习惯称之为“直角弯”。宽19.92米,总深19.82米,占地394.8平方米,均为二层硬山顶楼,正屋重檐,檐柱设狮鹿牛腿,木雕门窗改为玻璃门窗。厢房单檐、檐柱设锁壳形牛腿、门窗完整、装饰几何图案、“纳”字纹等。鼓柱基础,三合土地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德乡政府和襄阳公社办公楼建成了八间头民居。“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木雕部件被破坏,后来修复时对建筑木构件涂上红漆,对原貌有一定影响。现用作官桥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
下尚厢13个房间位于村中部,建于清乾隆末期(1778年左右)。它朝南,由七个房间和三个房间组成,面积28.12米,总深度20.67米,占地581.24平方米。正屋为重檐穿斗式二层楼,明间楼下开放公用,檐柱设狮子,凤凰牛腿。左右厢房为单檐两层楼,檐柱施S形牛腿,方格窗基本完整。院墙上画着精美的壁画。鼓柱基础,三合土地面。
三层楼民居
三层楼位于村南罗塘附近。陈天星建于1948年,20世纪40年代初在上海创办木雕家具厂。它位于东北向西南。它由五间主房子和两间左右厢房组成。面积18.52米,总深度16.17米,占地299.47平方米。正屋为重檐穿斗式三层建筑,左右厢房为单檐穿斗式二层建筑,檐柱无牛腿,无木雕装饰。鼓柱基础,三合土地面。从上海带回来的特制钢制成的窗棂新颖独特,院子围墙上的壁画优雅清晰,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