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寺庙修缮保护重建信仰之路
古建筑历史的足迹,见证了历史发展的脉络。而与此同时所带来的就是保护的问题,要怎样使得这些保存下来的文物古迹和古代建筑更加延年益寿,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文物建筑的逐步重视,古建筑保护和修护已提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高度,从古建筑的诞生至今,只有对历史的尊重,才能做到求新和发展。汉匠大杨将从寺庙修缮保护和寺庙古籍修复两个方面,用新闻事实来陈述这些寺庙修缮的过程,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寺庙修缮,引起人们的重视,以此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寺庙建筑修缮
四川广元为千佛崖戴“保护罩” 高达45米全球首创
广元千佛崖
“千佛崖的佛像历经雨水和风的侵蚀,特别是1936年川陕公路在千佛崖凿崖开路,至此,进出四川的车辆皆从千佛崖前经过,汽车产生的震动、尾气、灰尘都给佛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2月8日下午,广元市文管所所长罗宗勇介绍道。
2009年3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在千佛崖考察时,有专家提出了修建一座保护性建筑将崖体罩住的保护方案,该方案可最大程度地解决破坏千佛崖的两大主因——雨水和风蚀。这一建议得到了广元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后,广元市文管所公开邀请设计单位参与论证。
最初,对装不装“保护罩”各方面也存在分歧。反对者认为,“保护罩”将影响千佛崖的美观。罗宗勇说:“我承认‘保护罩’确实可能会破坏千佛崖的美观,这是面子问题。但如果不保护,石刻摩崖很快就会风化消失,这可是命啊。如果命都没有了,要面子又有何用?”
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西大寺 佛龛壁画抢救用上针筒手术刀
专家修复壁画
“我们正在对西大寺的15个佛龛以及里面残存的壁画做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按照合同,去年我们完成了5个配殿的修复工程,今年要完成全部修复工程。”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技术工程师张伟说,此次修复工程采用的脱盐、开孔、灌浆等修复技术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算是先进的,也是北庭西大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修复。
在105佛龛里面,技术人员正站在搭起的铁架子上,用小刷子清理壁画上的尘土。佛龛顶部,佛像壁画颜色鲜亮,佛像面部丰满,保存较好,可四周墙体上的壁画越往下残破得越厉害。
“目前,西大寺遗址已挖掘的东侧窟龛和南侧配殿壁画的病害有10多项,主要是因为窟龛内空气潮湿,壁画就翘起脱落了,再加上上面建筑的载荷力很大,窟龛墙体就变形开裂了。”张伟说。
大昭寺金顶维修:“钉子都和三百年前一模一样”
大昭寺金顶(资料图)
整个维修工程包括5座大殿金顶和部分房檐,目前措钦大殿和强巴佛殿工程已经完成,松赞干布殿的维修工作正在进行,预计明年底将完成包括释迦牟尼殿和千手观音殿在内的全部维修。
大昭寺僧人拉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国家历来很重视大昭寺的修缮工作,并且多次为大昭寺拨巨资,进行壁画、主体结构等多项修缮工作。此次专门为金顶维修拨款,受到广大僧众的欢迎。
拉巴喇嘛说,维修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现在使用的钉子都和300年前一模一样”。
斥资3亿维修拉卜楞寺 佛像3万尊经籍6.5万余部
拉卜楞寺外景一角
根据规划,整个维修保护分保养维护工程和修缮工程两部分,以修复和加固现有的建筑。索南杰说,维护工作将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构件、传统工艺和原有做法。
拉卜楞寺内珍藏着大量的文物和佛教艺术珍品,其中大小佛像3 万余尊,经籍6.5 万余部,经板7 万余块,还有大量壁画、堆绣和卷轴画等,现有佛殿、学院、囊欠等文物建筑群近百座。索南杰说,拉卜楞寺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将切实解决目前最迫切的文物保护问题,将有效地改善广大僧众基本生活条件。
山体连年滑坡地基塌陷 青海西宁南禅寺保护刻不容缓
西宁南禅寺(资料图)
南禅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两年雨水充沛,尤其是今年降雨量更大,雨水顺着裂缝流入地下,必将留下更大隐患。工作人员检测发现,裂缝相比较2011年增长、变宽,受损的房屋倾斜角度也比此前有所增加。7月29日,西宁天降大雨,将寺院里的一间厢房冲塌。
64岁的市民张女士说,南禅寺作为一处文物古迹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保护力度,通过技术手段消除地质灾害,避免南禅寺受到破坏。一位来自浙江的游客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南禅寺是西宁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和旅游景点,南禅寺一旦受损,将给西宁市和青海省带来巨大的损失。许多市民和游客认为,南禅寺是一处名胜古迹,有着无可替代的文物价值,相关部门应尽快拿出方案,早日消除安全隐患。
震后云南:永宁扎美寺遭重创受损佛寺亟待抢救保护
被震裂的清代壁画(图:徐寅生)
被震毁的僧舍(图:许树莉)
“6·24地震”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宗教、文物、城建等相关部门迅速赶到实地调查受灾情况,发现扎美寺内局部地基下沉,导致部分建筑变形,成为危房,寺内主体建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大殿、强巴殿、长寿殿、护法殿以及玉佛殿等主体结构受损,墙体开裂严重,屋顶琉璃瓦大部分被震落,精美绝仑的壁画或被撕裂、或是斑驳,殿内佛像在地震中坠落损毁的更是严重。
曾经辉煌的扎美寺,是摩梭人和普米族宗教生活的中心,承载着他们的精神与文化,但地震重创之后断壁残垣,摩梭人和普米族唯一的藏传佛教古建筑强巴殿,以及那一幅幅流淌着民族记忆的壁画将面临消失,亟待抢救和保护。
山西云冈石窟保护建设工程开工大佛将“披衣戴帽”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和平年间,距今已经有1600年的历史,石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洞窟造像雕饰奇伟,是北魏佛教艺术达到巅峰时期的艺术杰作,并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过当世人为这一杰作惊呼的同时,也在痛心,因为很大一部分的佛造像饱受自然环境困扰,在风吹日晒中褪去“容颜”,甚至消失不见。
中国文化遗产院曾经对龙门、敦煌等大型石窟群进行过加固保护,成为业界的权威单位,提起此次加固工程,王金华告诉记者:“五华洞的损坏比较典型,窟外的列柱风化严重,还存在一些贯穿的裂缝,有些窟顶顶板和窟壁上方有大型的危岩体,常有碎石脱落,11窟的窟顶尤为严重,大的裂缝几乎贯穿这个宽10米、高10米的窟洞。除了云冈石窟本体存在”危险“外,曾经为了防止窟顶上的山石滑坡,古人们专门砌成的墙体也因为风化原因,多处悬空,内侧已被雨水掏空。”针对上述“病症”,文博工作者将要从文物本体着手,进行钻铆,然后灌入水硬性石灰进行加固。“石灰和石窟造像的材质不同,两种材质在一起会不会成为两张皮?”面对记者的质疑,王金华说:“这是文物上所用的特殊材料,国外已使用多年,我们也进行过试验,它和岩体文物的接合力很好。”
陕西钟山石窟万尊佛像严重风化 抢救保护工程亟待行动
石雕像风化、损毁严重,很多雕像都已“消失成尘”
被誉为“世界罕见的第二敦煌”的子长县钟山石窟,始建于东晋太和年间,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石窟内13000余尊石雕造型逼真、千姿百态。
可惜的是,这么一座艺术宝库,目前已经有上万尊佛像严重风化,大部分雕像都有掉色、面目模糊、残缺不全的情况,有的甚至一碰就成粉尘。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称,近30年来,石窟风化尤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