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古建筑轴线的意义
紫禁城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优秀代表,而位于中轴线区域的建筑其精髓。在这里,中轴线是指南北方向的中心连接。
根据对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中国古人总结了中心、中正思想与建筑与建筑群的关系,将自然法则与建筑法则紧密相连。他们认为南北方向比东西方向更重要。主要原因是南北方向可以在白天根据中午太阳的投影方向确定,南北方向可以在晚上根据北极星的位置确定;一旦确定了南北方向,那么东西方向自然很容易确定。
紫禁城从南到北的中轴线建筑有午门、太和门、前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含钦安殿)、神武门。
从平面布局来看,紫禁城的重要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平面布局巧妙合理。其中,午门是紫禁城的南门,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
午门位于凹形城台上,由城楼和燕翅楼两侧组成,显得高大森严。
太和门和乾清门是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建筑面积小,但符合古代皇帝御门听政的执政理念,门前有开阔的广场,有利于大臣上朝。
前朝三大殿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它位于三层高高的台基上,在平面上与台基形成巨大的土字形,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寓意皇权。
内廷后三宫紫禁城初建时为皇后宿舍,立面形状与前朝三大殿相似,平面总尺寸约为前朝三大殿的一半,充分体现了古代皇帝先有国,后有家的执政理念。
中轴线建筑确定后,中轴线建筑两侧严格排列次要、辅助建筑,形状相通、名称对称、功能相应。该建筑的规划反映了突出中心和中轴线的特点。
从立面规划的角度来看,在东西两侧附属建筑的包围下,紫禁城轴线的建筑就像一条蜿蜒的龙,起伏,可以自由收放。
其中,午门是紫禁城的南门,也是紫禁城的最高建筑。城楼建在城台上,就像升起的龙头。
外朝三大殿和内庭后三宫都是马鞍形起伏的高度变化。总的来说,它们从高到低,然后从低到高。屋顶中间的连接就像一条龙,贯穿紫禁城南北起伏。
钦安殿和神武门出口在北方皇家花园,屋顶中间的连接变得温和,就像伸展的龙尾。龙是古代封建王朝的皇帝象征。紫禁城轴线建筑立面的建筑规划特点,反映了紫禁城轴线建筑的核心地位和造型艺术。
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来看,太和殿以南、昆宁宫以北是由门到门和两侧廊道组成的空间。通过门的连接和贯穿,每个看似封闭的空间都被串成一个流动的大空间;太和殿与昆宁宫之间的六座宫殿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它们是皇帝执政和皇后活动的地方,具有一定的秘密性。它们只能通过双方的重门槛和台阶来到达。
紫禁城中轴线的宫殿建筑虽然分开布置,但并不完全独立。它们相互呼应,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是前朝还是内廷的中轴线建筑,广场中间都有一条白色大理石铺成的道路,只有皇帝才能走在上面,被称为皇家道路。
中轴线上的宫殿建筑空间形式规则,朝南,突出中心,左右对称,点缀御路,营造空间秩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