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床——古代卧式家具中的典型代表
罗汉床,是我国古代卧式家具中的典型代表,是古老的汉族家具,称之为床,其亦为榻,被王世襄先生称之为“最理想的卧具”。弥勒榻一般体形较大,又有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类型。有束腰且牙条中部较宽,曲线弧度较大的,俗称“罗汉肚皮”,故又称“罗汉床”。
罗汉床的由来
古人隋唐以前的生活习俗是席地坐,虽宋以后演变为垂足坐,但盘腿打坐的习惯一直保留着。弥勒榻,罗汉床都是为适应国人旧俗而保留的家具品种。罗汉床相传最早是僧人坐禅所用,后来经过不断变化,在明清广泛应用。
可见罗汉床的出身也是比较高贵的。罗汉床和一般坐具不同,不仅可以作为椅子,而且还可以作为单人床使用。上配一个小几,下配一榻,床上三面有围子,人坐在上面颇显尊贵,是待客最高级别的坐具之一。
罗汉床的由来及俗称,至今尚无令人信服的解释。
说法一:关于罗汉床的由来,一种推测与明人所称弥勒榻有关。说法二:罗汉床是原来汉榻(汉朝的坐具)的演变。“罗汉床”是明清宫廷“宝座”的前身,小的称榻,如现代的“沙发”。中国古代睡觉有大睡和小睡两种,大睡就是晚上正式的睡眠,小睡指午休等小憩,榻和罗汉床用于小睡,可以用来待客,而架子床和拔步床用于大睡,不能用来待客。
说法三:因为早期罗汉床多为庙堂中的高层人士,如方丈、住持之类的用具,他们白天在上面打坐,晚上就在上面睡觉。而一般的和尚是睡通铺,他们的房中不会有罗汉床摆放。有身份的大和尚才可以睡床,大和尚称之为“罗汉”,故称其为罗汉床。
说法四:罗汉床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根据罗汉床的腿脚结构而来。因为罗汉床的腿牙曲线向外,有较大的弧度,极像寺庙中的大肚罗汉,故俗称“罗汉床”。
罗汉床的历史发展
自唐代,“垂足而坐”已成为一种趋势,高型家具发展迅速。唐代罗汉床沿袭隋唐五代时期,此时已具有高挑、细腻、温雅的特点,彼时所留存的绘画、出土壁画等资料可成其为佐证。
到了宋代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家具体系,其中椅类家具尤为突出,而罗汉床则有自隋唐延续下来的箱形结构,还有与此形式相结合的束腰、托泥形制。再发展到后来,有了三围子榻,工艺也变得更为复杂,这也成了明代罗汉床的发展雏形。
到了明代,当木工技艺有了很大进步及审美习惯发生变化之后,改变自然而然就发生。最典型的就是箱形榻中间用于支撑的腿足正在消失,直到完全被忽略,只留下最外侧的腿足。原先垂直相交的板足也渐渐融合成实木的方腿,底部勾尖变为马蹄状,像在明代崇祯朝的《金瓶梅》刻本插图中,这种直足内翻马蹄的床榻就屡见不鲜。由书中刻画的床榻,也能概括此时罗汉床的典型、清晰特征:三围板、无束腰、直足内翻马蹄……
明代特别会“玩”的画家、园林设计师文震亨在《长物志》一书写道:“古人制几榻,虽长短广狭不齐,置之斋室,必古雅可爱,又坐卧依凭,无所不适。”罗汉床想来是“脾气”最好的古典家具了,它真的可以随你折腾。床上放炕几,独处时可读书、赏画;也可以撑着一只手,支着脑袋望窗发呆。朋友来访,可邀请上坐,闲聊、品茗、对弈,兴致来了,小酌两杯也是乐事。去掉炕几,日常生活工作之余累了就躺一会儿或到点午休,最是方便。
到了厅堂,罗汉床又成了最为尊崇的私享领地,作用相当于现代的沙发。比如明清两代的厅堂,就常以罗汉床为中心,辟出一方小天地,供主人与贵客使用。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就可以看到古人以榻或者罗汉床待客的场面,这种在罗汉床上待客的最高级别礼仪,在清代也已成为定式。可休闲也可正经,一张床满足人们多种需求,无怪乎其长盛不衰。除此以外,明代罗汉床在前人基础上,还在左右及后背都装上围栏,有曲尺、棂纹板、也有三围独板,形制不一,而围子做法也成了罗汉床的主要差别。
到了清代,罗汉床基本保持了明代的风格和特点,最大不同在用料和工艺。比如用材越来越厚实,装饰也越来越华丽。有雕花镶嵌,金漆彩油等手法,镶嵌的又多以玉石、玛瑙、瓷片、大理石、螺钿、珐琅、竹木、牙雕等为材料。总之,怎么华丽怎么来。
中国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的人说,是夜半客来对坐罗汉床上手谈一局,闲敲棋子落灯花;有的人说,是斜依在罗汉床上,品赏春雨如酥的小巷中款款走过的佳人;还有的人说,是半躺在罗汉床上看看书,旁边的小炕几上摆着三五香橼,书香合着果香,叫人慵懒的昏昏欲睡……罗汉床的出现,贯穿这些文人墨客的生活,从唐朝一直盛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