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明与古建筑经幢艺术
公元一世纪左右,佛教从印度通过不同线路传入我国,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的广泛传播在不同程度上对宗教建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产生了诸如经幢、石塔等新宗教建筑。作为其中的一种类型,经幢由几个不同的渊源融合在唐代早期最终成型,经历了唐中后期的兴盛、宋代的繁荣,到元以后逐渐走向没落。因此,对经幢这种包含着丰富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建筑形式加以研究,对中国历史文物的保护和仿古建筑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经幢?
佛教文明与古建筑艺术的碰撞
幢(chuáng),源于古代仪仗中的旌幡,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
简单来说,经幢就是刻有经文、咒语、祈愿、超荐的媒介物多供奉于寺院当中主要由幢顶、幢身、基座三部分构成,雕刻的纹饰也是多种样。
建筑特点
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纪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种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树一石,宛如中国长方形的碑。唐宋以来,建幢之风盛行,有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
中国经幢多为石质,铁铸较少。一般有圆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刻陀罗尼经文,基座和幢顶则雕饰花卉、云纹以及佛、菩萨像。
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
一般最常见之经幢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最多,其次为《白伞盖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大吉祥大兴一切顺陀罗尼》、《金刚经》、《般若心经》、《弥勒上生经》、《父母恩重经》等。
经幢作为佛教传播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成为记载寺庙历史的重要载体对研究寺庙起着重要作用,更加需要加强对经幢保护与管理。
经幢既是石雕刻艺术品,又是组合竖直向上体量奇特的建筑物。表示礼佛的“佛的空灵世界”构筑建筑空间与建筑“意境”相结合的空间环境。更是艺术的表现,建筑的空间环境的艺术表现,主要致力于某一特定的空间的气氛、情调、韵味的形成。而意境恰好是这一默契、和谐的直观统合作为禅宗世界的崇拜物籍以表现佛法权威和隆重佛教徒在欣赏石经幢艺术时,不仅会感受到建筑魅力的美学,更会激发佛法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