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政府竞卖古祠堂构件引争议 宗祠属国家文物建筑
近日,安徽省歙县一乡政府以底价人民币90840元,公开竞卖明清古祠堂构件引起热议。9月14日,记者从当地文物局获悉,迫于舆论压力,歙县人民政府已经决定终止这一竞卖行为。
乡政府竞卖古祠堂构件引争议
近日,黄山市公共资源交易机构发布“歙县坑口乡阳坑村王氏宗祠部分旧材料及构件资产产权转让交易公告”。公告显示,王氏宗祠坐落在坑口乡阳坑村四安村民组内,建造于明清,徽派砖木结构,三进五开间,面阔10.5米,进深36米。由于年久失修,现中、后进全部倒塌,前进五凤楼后檐局部倒塌,整个祠堂大部分墙体倒塌,剩余的前进墙体也岌岌可危。
为消除安全隐患,本次转让的是王氏宗祠地上拆除尚存材料及未拆除的旧材料及构件资产产权(不含房屋地基的基座),按现状转让,竞卖底价为人民币90840元。
“转让相关要求”规定,受让后的旧材料及构件仅限用于歙县域内的古建筑维修保护,不得运往外地。受让方必须聘请具有文保或古建筑修复、维修保护、修缮施工等相关资质的企业拆除标的物,并向县文物部门备案接受行政监管。为确保这一要求落实,竞买方要交2万元履约保证金。
王氏宗祠属于国家文物建筑,该转让行为公开后,在网上引起争议。
竞卖行为被叫停
记者获悉,目前,当地已经叫停这一竞卖行为。9月8日,黄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关于终止歙县坑口乡阳坑村王氏宗祠部分旧材料及构件资产产权转让》的公告。公告称,接歙县坑口乡政府函告:“根据县领导的指示,因坑口乡阳坑村王氏宗祠属国家文物建筑,不宜拍卖处置。”故终止该转让项目。
对此,歙县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王氏宗祠属国家文物建筑,迫于舆论压力及构件外流的担忧,决定叫停这一竞卖行为。
他介绍,王氏宗祠建造于明清,是三进五开间。但由于年久失修,中、后进已经倒塌好多年。前进五凤楼后檐局部倒塌,剩余的前进墙体也岌岌可危,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虽然是文物建筑,但是由于该祠堂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县里和市里并没有专项的财政拨款来支持祠堂的修缮和保护。而如果维修祠堂的局部,就需要好几十万,我们根本无力承担。”该负责人称,要保护的话,仅门楼等部分维修要二三十万元资金,全部完好修缮的话耗资更大,歙县类似情况较多,靠政府财力确实困难。
“但是这一行为引起很多争论,所以县政府决定叫停竞卖。此外还考虑到,构件被竞卖以后难以监管。”该名负责人表示,按照转让要求,这些旧材料及构件不得流出黄山市,但这并不能保证,因为这些明清构件能卖到很高的价钱。
叫停后如何处置暂无定论
长期专注徽州古村落及古建现状调查和保护的摄影师张建平告诉北青报记者,祠堂被称为“徽州三绝”之一。
张建平认为,徽州古祠堂是不可再生的珍贵古建,在风雨中倒塌或人为拆除都很可惜,竞卖祠堂构件对古建筑保护也开了不好的头,“徽州祠堂如果都采取公开竞卖的办法,那么将会有一半古祠堂消失,它代表的几百年的历史也将烟消云散。”张建平称,虽然歙县官方及时“叫停”了竞卖,但古祠堂依然面临保护问题。
记者从歙县文物局获悉,歙县人民政府叫停竞卖行为后,王氏宗祠后期将如何处置,暂时还没有定论。
根据2013年《黄山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徽州祠堂有446座,但是有近一半都已经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