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三元坊即将恢复往昔风采
三元坊巷9号如今作为杭州历史保护建筑
三元坊巷9号生活着21户人家,最小的一户只有4.4平方米
现在还看得出卷棚檐廊、雕花木质落地窗
谁能想到,西湖大道旁边一条与城市主要商业街道相交的巷子,居然保持着“纯居民”的生活,没有商摊,也听不到人车的嘈杂。
从明代的“三元及第”到民国银行家会所
三元坊巷,东起中山中路,西至比胜庙巷,北连开元路东段,两侧高高的围墙和老宅的清水砖墙,与古色古香的书卷气质互相映衬。
回及历史,这条百年小巷,因明代名相商辂而得名。据史书记载,商辂曾居巷中读书,科举考试他连中乡试、会试、殿试,是明代唯一“三试第一名”的才子,即“三元及第”。杭州知府为了庆贺这一盛举,特召工匠在巷口建起青石牌坊,刻上“三元坊”三个大字,并将原凌椒巷改名为“三元坊巷”。
民国时期,这里更成为了杭州的“金融高地”。1920年,金融大佬们在三元坊的中国银行杭州分行楼上,成立了杭州市银行业同业公会。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地方银行、浙江兴业银行……这些当时杭州最有名的银行家们每周在这里集会一次,商讨行业内的大政方针,交流业务。
如今,隔壁的兴业银行旧址被改成了工商银行,金融属性从未变过。
弄堂里、芭蕉扇、马戏团……三元坊载满了老杭州记忆
生活在三元坊巷11号的施阿姨回忆过往,仿佛还是昨天。“以前这里是徐宅的一部分,我们这里就是当初的轿厅。”施阿姨说,民国时期三元坊是一个大院子,各院各有“分工”。三元坊巷9号“负责”招待开会看戏娱乐,日夜笙歌;7号、8号、11号“负责”徐家几房老小和佣人车夫的安置。
“解放后我们全家搬了进来,50多年过去了,这里全都要变咯。”施阿姨说,这里是杭州“最原始”的市中心,夏天弄堂里,一人一把芭蕉扇、一张蒲椅,看着对面马戏团的杂耍。
后来,马戏团搬走了,附近的空地也建起了居民楼,唯独这里的房子没有变化,施阿姨说,三元坊巷9号、11号是连在一起的,曾经两个院子相互打的,由于住户越来越多,后面居民就将两屋隔开,中间又搭建新建筑。
现在走进,依然可以看到往昔的光景。砖墙立柱,穿斗式木屋架,三元坊巷9号、11号是两座19世纪70年代的传统木结构院落式民居建筑。
其中,三元坊巷9号又是杭州市历史建筑,鹤颈轩式卷棚檐廊、雕花木质落地窗,还看得出走马内廊,雕花牛腿。
“社区老书记”征收“接地气”
现在施阿姨已经腾空房屋,搬离了自己23平米的小房间,临走前,除了看一眼自己生活了五十多年的家外,更和“社区老书记”道一声再会。
施阿姨所说的社区老书记是三元坊巷征收组组长,他先后在涌金门社区、青年路社区做过11年社区书记。在三元坊巷的2个征收项目中,陈伟新除了对居民逐户宣讲政策,解释补偿款、房屋价值问题外,还要居民的调解家务事。
10号地块一对离婚十多年的夫妻,经过陈伟新的征迁调解,不仅解决了房屋分配问题,还帮助原本的夫妻二人复合,成功调解了一户6个共同产权人家庭的矛盾使之成功签订房屋征收补偿协议。
三元坊巷2个征迁地块的50余户近200个居民,对他十分信任。“我们都得等到他回来才愿意签订协议。”施阿姨开心地说,社区老书记陈伟新根据政策和我们的需求,给每户居民量身定做征迁方案,让我们的利益最大化。
小编从湖滨街道了解到,自7月14日放发征收决定以来,居民积极配合征收组工作,顺利完成评估公司公选、入户评估及评估价格公示等工作,于2017年8月21日正式启动签约程序,当天签约率达到83.33%,项目协议生效,进入封门腾空程序,截止8月21日下午5:00时,腾空房屋8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