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文物古迹成为“许愿池”!
当我们游览名胜古迹时,常常会见到游客向景观抛掷硬币的行为。近日,一则报道引起广泛热议:作为浙江省省级文保单位的雷峰塔遗址,也在经历着被“砸钱”的烦恼。
雷峰塔和地宫遗址高出地面近3米,外有高2米左右的玻璃幕墙。由于玻璃墙上方没有全部封住,这给了一些游客可乘之机。不少游客熟练地掏出钱包,摸出几枚硬币,刷一下,扬起胳膊就扔了进去,有些游客投掷之前还念念有词地“许愿”。遗址几乎被满满一层硬币和纸币铺满了,远看仿佛钱山。
雷峰塔景区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抛掷钱币的现象,从2002年雷峰塔重建开放之后就有了,且屡禁不止。目前景区每个月不定期对遗址的钱币清理一到两次,一年下来大约能清理出两万多元。这些钱被用于雷峰塔的日常维护。
说起这件事,景区负责人甚至头疼地表示:“我们确实没招了,也不好硬来,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有办法的话告诉我们。”
案例
不仅是雷峰塔景区,近年来,在我国的各处名胜古迹,都能听到游客抛掷硬币的声音。
西安广仁寺康熙御制广仁寺碑的碑头被钱币包围
汉中市古汉台博物馆的石刻造像前堆满了游客从玻璃缝隙中塞进来的钱币
湖北秭归屈原故里内,战国悬棺上游客投放的钱币堆积如山
北京明十三陵定陵地宫内,万历皇帝及皇后的宝座周边被游客扔满了钱币
游客扔硬币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文物古迹,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他们“祈福”的对象。
2017年6月27日12点左右,一名八旬旅客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登机时,从客梯上向外抛掷9枚硬币,其中1枚落在发动机内。该旅客称,抛掷硬币是为祈求飞行平安。但是,这样的做法给航班飞行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2017年2月,上海动物园的扬子鳄鱼池和大鳄龟展览池被游客当成许愿池,投入百枚硬币。园方对池内进行清理,扫出小半垃圾桶的硬币,多为1角面值。
为什么要扔钱币?
观众对名胜古迹和文物投掷钱币,表面看是一种“祈福”的陋习,却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英国人类学家J.G.弗雷泽曾在他的人类学著作《金枝》中,阐述过抛掷物品“祈福”的原理。
交感巫术的另一大分支,我曾称之为接触巫术。它是在这样的概念上建立的:事物一旦互相接触过,它们之间将一直保留着某种联系……无论相距多远都可以通过它们对其所属的人身达到自己的愿望。——J.G.弗雷泽《金枝》
可见,游客通过抛掷硬币来“祈福”的做法,也是基于接触巫术的原理。人们认为,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一旦放置于某个神圣的场所,它与自身之间的联系就会长期生效,在冥冥之中起到庇佑的作用。与之相似的,还有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扔牙”习俗,许多国家的人们都认为,孩子掉落的牙齿扔向一定方向,会有相应的好运。
抛掷钱币的做法,也与“交易式信仰”有关。中国古代以财物来飨祀祖先、神鬼的传统十分悠久,殷商时期的贵族们喜欢人殉,依靠奴隶的生命来为自己祈福;到了西周,人们用“三牢”,即三鼎盛牛、羊、猪三牲供奉天神,祈福避祸;佛教传入以后,大量信奉佛教的达官贵人用金钱来供奉三宝,换取“功德”。
唐代笔记小说《朝野睑载》记载,并州有一妬(妒)女泉,澄澈千尺,“祭者投钱及羊骨,皎然皆见”。
唐《续高僧传》记载,宝岩和尚召开“俗讲”大会,当时听众云集,“士女观之,掷钱如雨”。
此外,一些影视作品中投币许愿情节的影响,也助长了人们的模仿心理。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爱情片《罗马假日》风靡全球。奥黛丽?赫本在罗马特雷维喷泉(FontanadiTrevi)前许愿的镜头,成为永恒的经典。
“祈福”还是破坏?投币背后隐忧重重
对于文物和遗址来说,“被钱砸中”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反而威胁到自身安全。可移动文物大多饱经风霜、质地脆弱,被坚硬的硬币砸中,无疑是飞来横祸。而对于不可移动文物,例如雷峰塔这样的土遗址来说,遗址土体作为地表岩石风化产物的堆积物,组成元素复杂,结构比较疏松,加上土体具有易崩解的特点,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外界有破坏性的干扰,极易导致土体瓦解。游客投掷钱币时的冲击力以及钱币上携带的大量细菌和微生物,都会对遗址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更重要的是,景区工作人员清理钱币时会进入遗址,踩踏与捡拾必然会对遗址造成二次伤害。
洒满钱币的雷峰塔遗址
由于不能对堆积的钱币进行频繁清理,这些钱币对后来的游客也起到诱导作用。景区管理人员表示,“有些游客说别人好扔,我为什么不好扔,确实很难管理”。这种“破窗效应”也助长了更多投掷钱币的不文明行为。
对策:疏堵结合,有序引导
虽然保护文物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但面对游客高涨的“祈福”热情,文保单位和景区既不应一味堵截,也不应放任不管而形成“懒政”。疏堵结合,有序引导,在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同时,文保单位和景区更应做到文明管理。
一些与宗教、历史有关的景区,可以在经常被游客投币的地点设置禁止投掷的标语,并加强安保力量。同时,在符合相关管理条例的情况下,景区可以适当设置捐款箱、祈福墙、祈福树等,这样既满足了游客的心理需求,也减轻了景区的管理压力。同时,游客“祈福”所捐的钱,也可以用于对文物、遗址的日常维护。
例如前不久,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在其微博上批评游客将钱币塞入殷墟祭祀遗址殉人坑的现象,受到广泛热议。然而对比不远处的妇好墓,却因其在墓前放置了投币箱,疏解了游客的投币需求,墓室内几乎没有钱币的踪迹。
散落钱币的殷墟祭祀坑
妇好墓前放置有投币箱
墓室中几乎没有钱币
同时,对于无视标语和劝阻强行投掷钱币,以至于造成损毁文物、破坏景物等严重后果的游客,应交由执法机关依法处置。
相关法规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对于破坏文物这一行为,我国法律都有明确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和游览者应当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和各项设施——《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
过失损毁文物罪,是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第三款
古遗址和风景名胜区往往人流密集,投掷钱币损毁文物的行为会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勿以恶小而为之,游客应文明参观,遵守秩序。其实爱护文物古迹不只是需要我们做什么,更应该明确不能做什么。
结语
祈求生活美满幸福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然而,当手中的硬币砸向文物时,美好的愿望便成为了陈规陋习对文明法制的挑战。少一分私心,多一分公德,让文化遗产在共同关爱和科学保护下重新焕发生机,这才是所有热爱文化遗产的公民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