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襄阳古城墙的保护与利用
襄阳城始建于春秋早期楚国北津戍,因位于襄水(今南渠)之北而得名。古城池始建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城墙是襄阳重要的地标性历史建筑,延续着城市的文化命脉,承载着市民的殷切期盼。加强古城墙的保护利用,既是襄阳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责任。最近,我们通过深入调研,对襄阳古城墙的保护利用形成了一些思考。
保护利用现状与基本价值
一、保护利用状况。一是建立了管理体制机制。市政府成立了城墙保护委员会,主要研究协调城墙保护重大事项,督促行政执法联动。2014年组建古城街道办事处,并成立古城管理委员会,与古城办事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合署办公,行使社会事务管理及古城保护利用工作职能。二是开展了规划和立法工作。先后编制了《襄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襄阳古城旅游区总体规划》《襄阳城墙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等涉及古城保护的规划23个。2016年,市人大以地方立法形式,制定了《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并于2017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三是推进了修建和保护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共实施城墙修缮、景点修缮、城楼修建、街区改造、护城河疏浚、内环路贯通、“三水联通”(汉江-护城河-南渠)等工程16个。
2000年前后维修了夫人城、东段城墙,在西、南城墙遗址上修建了“外墙内室”段城墙,重建仲宣楼,搬迁护城河周边民房、厂房,疏浚护城河,修建环城公园。200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维修了小北门至荆州古治街段城墙。2013年,维修东段城墙。2014年起,搬迁北段城墙内外的建筑,打通城墙内环线,修建临汉门文化公园、长门遗址公园。2015年,对南湖段城墙进行抢修。
二、保护利用价值。一是文化价值。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最有影响力、最有吸引力的就是古城池,其在建筑艺术、军事防御、城市防洪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通过恢复古城风貌,深挖历史文化,建设一座有文化味的古城,能够在全社会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提升市民的城市归属感和自豪感。二是旅游价值。襄阳古城墙论高大比不过南京、西安,论周长比不过平遥、荆州,但区别于其他古城墙的最大特点在于山、水、城互为依存,天造地设,天下无双,最亮丽的名片就是城池一体。修复山、水、城体系,优化古城空间布局,有利于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旅游目的地。三是社会价值。古城是襄阳城市品牌。
一讲到襄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铁打的襄阳城”。古城已经成为襄阳最有代表性、最具生命力的城市特征。加强古城保护利用,打造旅游特色品牌,有利于襄阳塑造城市形象,扩大对外影响力,提高发展质量。
保护利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顺。一是管理权责分割。尽管成立有城墙保护委员会,但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古城管委会的职责是对城墙进行日常保护和管理,履行城墙保护相关执法。但因其与古城办事处合署办公,实际隶属襄城区,责权不对等,协调能力弱,工作开展难。二是专业人才缺乏。古城管委会行政编制13个、事业编制20个,配备20名执法人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配备专职城墙保护人员,更无懂技术的专业人员开展城墙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同时也未配备执法人员,依法管理尚处于真空状态。三是保护经费严重不足。城墙保护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日常维护和管理经费没有根本保障。财政安排给文物处城墙管理经费每年仅3万元,古城管委会没有专项经费,城墙维修基本上是争取国家资金,市级3:7比例配套资金也从未到位。
二、宝贵资源毁损严重。一是重点文物缺失严重。目前,古城墙尚未形成完整闭合,六大城门只剩下小北门、大北门、长门城楼,及大北门瓮城,长门瓮城残缺,其他不复存在,古城内不少遗迹难觅踪影。二是资源被占用现象普遍。因历史原因,古城内多数文物、景点被发包经营和占用,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利用,更影响着襄阳古城旅游形象。
三、周边环境杂乱。古城内环路打通后,城墙内外机动车行驶频度大,对城墙地基造成一定损伤。东、南城墙边高大乔木众多,遇到大风对城墙有一定刮伤,同时树根对城墙夯土结构有一定破坏,树木根系含水量大,导致墙砖底端长期环境潮湿,容易酥碱。东城墙处公园内布建19处游乐设施,对城墙环境风貌造成负面影响。东段部分护城河被襄阳公园截断,南段部分护城河被南湖宾馆占用,西段部分护城河被滚水坝拦截和军分区干休所建筑占用。城内原住民较多,居住密集,旅游路线、旅游标识、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薄弱。
保护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管理体制机制。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必须首先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建议本着“区划不变、治权独立、事权下放、执法统一”的原则,将古城管委会、隆中风景区管委会纳入鱼梁洲管委会统一管理,赋予其古城保护利用、汉江(襄阳段)风光带及隆中景区开发管理职权。探索建立引进、配备古城保护利用专业人才队伍机制,重点引进古城规划设计、古建修复、古城文化开发、古城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专业团队,实行古城总规划师、总建筑师、总营造师等高端专业人才聘任制,做好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
严格落实专项经费,遵照《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从2018年开始,将城墙保护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对社会资本投资保护、修缮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可以在经过严格评审、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给予一定期限的使用权,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古城保护。
二、有序开展古城保护利用。一是逐步疏减人口。建议将古城房屋拆迁纳入全市棚改计划,采取分步走的形式,依托庞公新区建设,有序吸纳古城住户。同时,对城墙范围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实施有序外迁,力争用5年时间,转迁三分之二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古城保护利用腾出空间。
二是加强城墙遗产的有效保护。加强城墙保护的顶层规划和设计,实行城墙保护和城市发展相融合,有序推进和实施与城墙保护展示相关联的系统提升工程;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注重遗址展示和阐释,提升对遗产价值的认识;严格监督执法,进一步完善城墙保护的常态化法治保护体系。
三是注重保持历史信息。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实施城墙日常维护和保护修缮中,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坚决保持城墙的原形制与原结构,尽可能减少对城墙本体的干预,更多地保存遗产的历史信息,更好地延续演变脉络。
四是优化交通布局。城墙内侧环线为车行,城墙外侧环线为步行,护城河外环线为车行,滨江路作为旅游通道,仅对旅游车、观光车、自行车开放,机动车允许从东、西、南城门进出。为了有效保护古城墙,建议在汉江南岸江面修建一条东起庞公大桥、西接汉江二桥的水上通道,以避免机动车辆沿城墙高频行驶造成振动破坏。
五是打造旅游品牌。高标准完善旅游标识、景点介绍等旅游配套设施,丰富拓展古城旅游业态,将北街、南街、护城河沿线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步行街,彻底改变“高档次建设、低档次使用”的局面。科学规划古城旅游精品线路,城墙顶上步行可环绕一圈,护城河坐船可环绕一周,将城墙、北街、护城河、绿影壁、谯楼、仲宣楼、荟园连成一片,形成闭环,打造襄阳古城池文化风貌旅游区;整体打包古城景点,与隆中、黄家湾、岘山、习家池、唐城、米公祠、鱼梁州、鹿门山连片开发,形成历史文化与汉江风光交相辉映的旅游带。
三、加快申遗软硬件建设。一是成立专门的申遗机构。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专职、专业人员,吸纳拾穗者等民间组织、专家学者,专门负责城墙申遗的协调、组织、宣传和管理。二是加快建设城墙博物馆。城墙博物馆是申遗必需要件,建议抓紧建设好襄阳市博物馆,将现存于昭明台内的文物转迁后,将昭明台确定为襄阳城墙博物馆。三是加大申遗宣传力度。联合其他申遗城市,开展学术研讨、工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申遗活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在全社会营造保护文物、爱护古城、拥护申遗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周边环境整治。一是保护护城河的完整性。建议拆除部队招待所、南湖宾馆占用护城河的房屋、水坝等建筑物,开放护城河两岸为公共空间;拆除护城河上面步行桥及护城河内其他拦水坝,将穿过护城河的市政设施下沉至护城河河底;保持护城河水量稳定,定期疏浚护城河水,保持护城河水质。将穿越小北门、夫人城上方的高压电线迁移出城墙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二是修整城墙周边植被。对城墙内外植被进行优化整治。对南门东侧及东门北侧城墙外侧高大乔木进行稀疏处理,降低植物高度以减少树木对城墙景观的刮伤和遮挡;护城河两岸进行植被景观设计,在美化环境、不遮挡墙体景观的前提下,种植高度较矮、密度较稀的景观树种。转迁动物园,转移公园娱乐设施,改造公园建筑。
三是改造城墙外墙内室。将内室产权进行回收,城墙西南段内外墙体使用传统工艺、传统城墙砖材料重新砌筑,恢复城墙历史外观;城墙南段拆除现有外墙内室建筑,在城墙原基础位置,使用传统工艺、传统城墙砖材料重新砌筑城墙外墙及顶部,恢复南侧缺失段城墙的历史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