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有哪些可以借鉴?
中国古建筑文化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
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阴阳五行的“堪舆"”学(即风水学)所讲的内容,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如很多人不愿意住在殡仪馆或者做殡葬生意的附近,这并不是职业歧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样的周围环境会对我们的住宅风水有比较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例如《管子》论述选择都城条件时就强调“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涝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历代陵墓尤其重视地形环境。
所谓的“龙脉”即考虑到周围数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范围的地形、风水。园林更是综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景随时换,步移景转。对园内外环境的关系,相互配合最为讲求。“借景”就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对待原有建筑方面,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反思。以北京为例:半个多世纪以来,拆毁-重建、再拆毁-再重建、直到永久性地拆毁原有的城市建筑……,问题就出在城市规划与非科学决策上。在新的市政建设方面,也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例如,许多城市一些重要的地下管道,由于没有做管道沟,以及城市建设的不当施工等原因,导致不少道路被挖断、影响交通安全,而且修复前后高低不平等等。
诚然,传统建筑的简单“复制”并不难,但尊重传统不是墨守陈规,更不是盲目模仿。从某种意义上说,继承传统是文化发展历史过程中联系过去和现在的一种人文因素,在建筑中我们需要考虑的还有未来的趋向。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不是单纯的组合或相加,而是化合,应把传统的符号、形制和材料系统地综合,作为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建筑设计之中,产出新的东西。至于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个别新型建筑,存在一种一味求新求异的设计理念,这与中国几千年来追求方圆规整的建筑文化理论是相悖的。我们应该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追求创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