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几点看法
目前对古建筑的保护,我们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古建筑、石窟寺……等)的保护方法。 还没有什么新的政策法规对其保护。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必定会出现个别条文与其社会快速发展建设不适应地方。从近年来文物法修改发布的次数(2003、2005、2007、2012、2013年),可见一斑。所以,文物法也是需要不断补充或完善的。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城镇化发展建设中,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文物古迹,名胜景区,历史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等,逐渐成为当代人文化旅游的主体中心。也是当代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但是,这些文物古迹,名胜景区,历史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等……,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建设中,不同程度地累遭劫难。为此,国家成百上亿地投入资金用于保护文物建筑。从近年(2000年——今)来数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到大规模的修缮,可见国家对文物建筑的保护重视程度。
就地上不可移动文物的维护,我国多数是木结构古建筑,但也有其它类型的建筑。多数木结构古建筑主要是砖木结构的建筑。其中木材料、粘土砖用量佷大,这些是需要大量的森林和土地资源。但是,做为文物建筑来说必定是极少数。所用的材料是有限的。只有用原材料、工艺和技术维修古建筑,真正把握好所用的建筑材料,运用于维修的建筑、所处的地区、地理环境、气候的适应问题。
在维修古建筑方面,关于是否引进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大量用于土木结构的古建筑。新型的建筑材料(砼结构材料、钢结构、化学的粘合剂材料等,不一定是绿色建筑材料。)也仅用于建筑的基础、墙体内、结构等隐蔽部位加固。应新型建筑材料代表一定的时代的文化、经济和技术水平,用于古建筑的新材料太多,必定破坏了古建筑的完整性,可能误导了后人对研究古建筑文化、建筑艺术等等的原始素材的真伪性。
对于古建维修保护,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一,保护文物建筑的意识和科学态度;多数人都知道,文物不能再生,原始的材料和结构或原始建筑环境和生态环境代表着原始的信息量。有利于对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反之,原始的材料和结构或原始建筑和生态环境的信息量越少,不利于以后的科学研究。甚至,制造假古建筑、及造假的建筑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信息,务必导致错误的判断。失去文物的价值。所以古建筑的维护(工程修缮维护,人的日常管理维护,建筑的环境的维护等。)是综合性工作。在文物建筑与现代城镇化建设中,由于价值观的改变(仅看眼前即得利益,失去了文物建筑的价值和无形利益。)使用杀鸡取蛋,鸡不再生的方法取利。破坏了文物建筑,建筑环境,生态环境等。文物建筑失去赖以生存的建筑环境与生态环境,就失去了生命力。仅仅做为文物模型。保护文物建筑的科学态度;就是保护古建筑真实性和完整性。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内容以及周围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合理划定,并在文物保护单位本体之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重点强调的是保护古建筑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危害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当地民政府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必要时,对该建筑物、构筑物予以拆迁。
二,保护文物建筑的科学方法;是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须尽可能地多保留古建筑的原始材料和结构的,或建筑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原始信息,避免过多地落架大修,过多地更换原始材料和结构,尽量局部加固保护。更换的新材料建筑构件必须有明确的识别标志和文字记载。反对制造假的材料构件,或假的古建筑、假的建筑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信息,这样,给以后的研究保护工作,务必导致错误的判断,贻误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我认为;新材料多应用于古建筑的隐蔽部位的加固保护。新材料的应用必须有明确的识别标志和文字记载。古建筑的基础、建筑构造,多数是适应地区的地理或气候环境的,建造的理念是;应地制宜,就地取材。其建筑基础较浅,多为灰土地基,其上或石,或砖做台基。整体稳定性差,尤其是遇水侵蚀后易发生不均匀的沉降。导致上部的结构发生走闪歪斜。应用现代砼结构地圈梁,其埋深多在各地区的冻层以下,整体稳定性好。现代修缮古建筑的基础,多用此方法。但是,必须文字记载原始建筑基础情况和现代新基础做法,留档。建筑构件的加固或更换也是如此。总之,尽量减少原始材料的构件更换,保留更多的原始信息。新材料的应用和加固要有明确的标志和文字记载。
今后,古建筑不会增加,仅是将原有的县、市、省、国级的古建筑,逐步提升保护级别。随着社会科学、经济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国家、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建筑做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古建筑维护趋势;1,科学研究和维修越来越严谨。2,维护、管理工作越来越科技化。科学监控合理的游人流量与动植物的生态平衡。避免对建筑或环境的人为侵害。3,对建筑或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越来越重视。4,国家和政府、文化产业和使用单位对古建筑的维修经费投入会越来越加大。同时,对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增强人们对古建筑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人们爱护民族传统文化,爱护赖以生存的民族的家园,爱护民族的大好山河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