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紫禁城角楼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明清两代的北京城从城中心向外有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只修南部)三道半城墙,除皇城外,其它三道城墙都修了角楼,即城墙四隅各修一座,共12座。内城、外城角楼的大部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拆除城墙时被一并拆除,只有紫禁城的四座角楼和位于北京火车站东南的内城东南角楼幸免,保留下来。
位于左安门的外城东南角楼在消失了近百年后在2015年复建完工,重新出现在了东南护城河边,即将对外开放。角楼除了有装饰作用以外,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宫城的防卫设施,角楼居高临下,便于瞭望侦察敌情,有着重要的防御作用。论规制,内城角楼规模最大,比各城门箭楼还高大,有100多个箭窗外城角楼规制小,也简陋,比内城角楼逊色多了;要论精巧美妙,就属紫禁城角楼啦,它是整个紫禁城建筑的精华所在。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又是戒备森严的禁地,就连大臣也必须经批准才能进入,所以名紫禁城。辛亥革命后1925年改称故宫博物院,简称故宫,普通群众才能进入。因此,紫禁城角楼也可称故宫角楼。
先说紫禁城角楼的设计精巧。从平面布局看,角楼并不像一般的楼宇殿堂为矩形,角楼是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多角建筑,呈“十”字相叠的曲尺形,在角楼的每一面上都可以看到7个翼角,四面合起来是28个翼角;在内部梁架结构上属于正脊纵横十字交叉,三层屋檐,72个脊,俗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人们看到紫禁城角楼时,都会觉得它太精巧复杂了,一般都看不明白是怎么建起来的。
以至于1956年修复西北角楼时,角楼被用苫布罩起来很长时间,很多人不解个中缘由,以为角楼拆下来装不上了,出现了“角楼被故宫的人修坏了”的传言。其实,罩起来是为防止角楼里面的文物和彩画被风吹雨淋损坏。角楼为砖木结构,没用水泥构件,全是卯榫,没用一个铁钉,显示了古代木工智慧的高超和卓越才能。正因为角楼设计如此精巧,故能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这么精巧复杂的建筑在600多年前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
紫禁城角楼的建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明朝朱棣在南京做皇帝后,决定迁都北京,因他当皇帝前是燕王,认为北京是块风水宝地。他对前往北京建皇宫的大臣说:“皇宫四个犄角都要建一座特别美丽的角楼,这个角楼要有9梁18柱72条脊,工期3个月,误了工期要斩首。”负责营建北京皇宫的大臣领了圣旨直奔北京,从全国征调许多能工巧匠,商量多次都没有头绪,这样的角楼甭说见,听都没听说过。
当时正是三伏天,有一个木匠师傅歇晌时到大街上闲逛,忽然看见一个卖蝈蝈笼的老头,他走近看热闹。卖蝈蝈的老头用细秫秸秆编的蝈蝈笼十分精巧,他觉得很有趣儿,就买了一个笼子和两个蝈蝈,提着回到工地。大伙瞅着蝈蝈笼新鲜,都围着看。忽然有一人跳起来大声喊道:“这蝈蝈笼子就像个阁楼,正好是9梁18柱72条脊!”大伙儿一听都很高兴,受这个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角楼的样子,烫出纸浆做出样型,终于建成了如今尚存的角楼。据说那位卖蝈蝈笼的老人,就是显圣的鲁班。史书记载,在修建宫城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鲁班式的人物,名叫蒯祥,苏州府吴县香山人氏。
永乐十五年,二十岁的蒯祥和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优秀工匠一样,被征召到北京参与皇家宫城的建造,后出任“木工首”,任工部侍郎。他的建筑设计和木工技艺被称为一绝,60多岁时还参加了重建承天门(即天安门)的设计。他的技艺受到宪宗皇帝朱见深的敬重,被誉为“蒯鲁班”。当然,目前学界还没有考证出紫禁城角楼是何人杰作。
再说紫禁城角楼的美妙。角楼结构优美,轮廓典雅,造型独特,多角、多檐、多山花、多屋脊,而且檐角起翘,参差错落,层层叠高,玲珑绚丽。楼顶披特制异形黄琉璃瓦,屋脊上有234只栩栩如生的吻兽,楼顶中心置铜鎏金塔式宝顶,彩色琉璃瓦和宝顶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蔚为壮观,非常漂亮。紫禁城角楼很高大,连城台通高27.5米,很威武的样子。紫禁城角楼建在城墙之上,下有护城河围绕,在河水的映照之下更加美轮美奂。
紫禁城里有九千多间辉煌的殿宇,我感觉角楼是紫禁城最美妙的地方,不论什么时候,柳丝萌发的春天,雨后彩虹的夏日,金叶飘落的秋月,白雪皑皑的冬季,朝霞的清晨,夕阳的傍晚,在紫禁城西北与东北角楼的筒子河边总是有很多热爱角楼的人架着长枪短炮拍摄角楼的美妙,有人说角楼是全世界摄影人来北京必拍的一景。
可以说紫禁城角楼是北京城历史上建筑结构最精巧最美妙的古代建筑杰作。比起紫禁城角楼来,河北正定龙兴寺摩尼殿和北京团城承光殿略显简单,当属类似建筑结构,目前还没有见到过与紫禁城角楼同样精巧美妙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