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殿建筑之北京和沈阳的明清故宫
明清故宫是中国15-20世纪明、清两代帝王沿用逾500年的皇宫,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国家政权中心,由1987年列入的北京故宫与2004年扩展的沈阳故宫组成。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于1406—1420年间,此后作为中国明、清两朝的皇宫使用至1911年,历时505年。宫殿占地72万平方米,内含17.97万平方米古建筑和各类宫廷遗存,建筑群体规模宏大,庄严壮丽,是无与伦比的东方古代宫殿建筑杰作。
沈阳故宫又称后金故宫、盛京皇宫,是中国北方满族统治者占领北京,建立清王朝之前使用的宫殿,位于沈阳市中心。由努尔哈赤始建于1625年,后作为清朝陪都宫殿和皇家行宫沿用至1911年,历时286年。宫殿建筑群占地12.96万平方米,内含1.68万平方米、114座古建筑和各类宫廷遗存。建筑群体包含了具有满族特色的空间布局和生动、独特的地方建筑要素。
明清故宫,特别是北京故宫,先后有明代14位和清代10位皇帝在此执政,诸多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发生,它是见证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场所。它们在建筑技术与艺术方面拥有杰出的价值。
故宫的价值
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的最高典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后期发展,特别是礼制文化和宫廷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见证,在中华文明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杰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建筑群体布局、空间序列设计上,它传承和凝练了轴线布局、中心对称、前朝后寝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宫城建设的传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制度的典范。
其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最高成就,对清朝300年间的中国官式建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宫内的宗教建筑,特别是一系列的皇家佛堂建筑汲取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见证了14世纪之后满、汉、蒙、藏等民族在建筑艺术上的融汇与交流。同时,它所拥有的上百万件的珍贵皇家藏品、皇家生活用具,以及大量古代工程技术的文字、图纸、烫样等档案等材料,见证了中国明清时期的宫廷文化和典章制度。所有这些珍贵遗存与宫殿建筑群共同构成了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的皇宫建筑,是清王朝在中国东北地区创立和发展的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宫殿建筑在承袭中国古代皇宫建筑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保留着满族民间传统住宅的典型特色,在建筑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形成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的生动而独特的风格,并对所在地区后世相关建筑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其以满族独特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为依据排列的建筑布局,在世界宫殿建筑中独树一帜,在保存和发展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故宫是中国宫殿建筑发展史上的杰作。故宫宫殿建筑群,尤其是沈阳故宫,展现了在17—18世纪传统建筑和中国宫殿建造上不同影响的重要交流融合。故宫是对明清时期中国文明的独特见证,真实保存了当时的景观、建筑、装饰、艺术品,并为数世纪以来满族萨满教的传统和习俗提供了特殊证据。故宫为中国最高等级宫殿建筑群提供了突出的实物例证,全面展示了明清以至元代皇家机构的辉煌,也为满族传统和17、18世纪建筑演变历史提供了突出例证。
故宫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明清故宫自清王朝覆灭之后,其保护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现已划定的遗产区完整囊括了承载遗产的创造精神、影响力、历史见证和建筑典范等价值的所有元素,完整保存了历史规模、建筑类型、其他构成要素,以及15世纪之后,特别是17—18世纪的中国宫廷建筑的技术与艺术成就,完整保存了明清宫廷文化各类载体以及满、汉生活方式的特征与交流融合的历史信息。缓冲区则完整保存了宫殿建筑。
明清故宫,特别是北京故宫真实保存了中国礼制文化在建筑群体布局、形制与装饰等方面的杰出体现;真实保存了以木构为主体的中国官式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成就,传承了传统工艺;真实保存了可见证明清皇家宫廷文化的各类载体,以及由此展现的中国明清时期皇家宫廷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沈阳故宫真实保存了17-18世纪期间满族宫殿建筑的历史格局、地方建筑风格特征以及满、汉民族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交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