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之《样式雷建筑烫样》,诉说半部建筑史!
随着中央电视台第二季的“国家宝藏”的热播,神秘的样式雷建筑烫样逐渐露出水面,这是故宫展览的三件国宝文物之一。
所谓烫样,就是立体模型,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产物,是为了给皇上御览而制造的。因为需要熨烫,所以称烫样。
这种模型一般用纸张、秫秸、油蜡、木头等材料加工而成。纸张一般选用元书纸、麻呈文纸、高丽纸、东昌纸。木头一般选用红松及白松。紫禁城古建筑烫样最开始由皇家指定的民间工匠制作。在清代,出现了制作烫样御用皇家机构,即样式房,功能犹如现在的建筑设计院,主要负责皇家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在设计的初期阶段,需制作出建筑烫样,供皇帝参考。烫样可用于建筑群模型,也可用于建筑单体模型,还可用于建筑局部模型。通俗一些讲,烫样实际上和现在的立体模型差不多,通过向皇帝展示拟建造模型的烫样,可显示出建筑的整体外观、内部构造、装修样式,和现在的三维效果差不多。皇帝认可之后,样式房方可依据烫样绘制施工设计画样,编制做法说明,进而招商承修,开工建设。
故宫博物院现藏烫样80余件,这些烫样涵盖圆明园、万春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紫禁城、景山、天坛、清东陵等多处的实物模型,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它们是研究清朝建筑历史、文化及工艺的重要资料,亦是部分古建筑修缮或复建的重要参考依据。还有大量的烫样收藏在国家图书馆以及法国、日本的博物馆。
烫样的制作包括梁、柱、墙体、屋顶、装修等部分。其中,梁和柱采用秫秸和木头制作;墙体主要用不同类型的纸张用水胶粘合成纸板,然后根据需要进行裁剪;屋顶制作时,首先利用黄泥制成胎膜,然后将不同类型的纸用水胶粘合在胎膜上,晾干后,成型的纸板即为屋顶形状;装修的制作方法类似于墙体,再在上面绘制图纹或彩画。一般而言,制作好的烫样,包括很多信息:建筑造型、建筑内部构造组成、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建筑基本尺寸数据、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基础等内容。
“样式雷”建筑世家经过八代人的智慧和汗水,留下了众多伟大的古建作品,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样式雷”的作品非常多,包括故宫、北海、中海、南海、圆明园、万春园、畅春园、颐和园、景山、天坛、清东陵、清西陵等。这其中有宫殿、园林、坛庙、陵寝,也有京城大量的衙署、王府、私宅以及御道、河堤,还有彩画、瓷砖、珐琅、景泰蓝等。此外,还有承德避暑山庄、杭州的行宫等著名皇家建筑。总之,占据了中国1/5世界遗产的建筑设计,都出自雷家人之手。
他们纠正了紫禁城古建筑工匠“纯经验”的传统观念。传统观念中,包括紫禁城在内的中国古建筑,其造型的优美、结构的精巧纯粹源于工匠丰富的经验,并不认为工匠也有文字、图像组织及表达能力。样式雷家族留下来的大量烫样实物,提供了紫禁城古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丰富图档、画样及烫样,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工匠不仅具有良好的建筑施工技艺,而且具有图纸设计表达能力及立体模型表达能力。
样式雷世家最为重要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其设计成果的最后现实化,而更主要地体现在其设计过程本身——图样的绘制、模型的制作方面。大规模的群体建筑,必然需要一种多人能够识别遵循的整体设计图、甚至构造模型,以表达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情况。在中国这一过程虽出现很久了,就目前所知战国时就有了建筑总平面图,隋代已出现了模型设计,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技术。但到建筑设计高手样式雷手中,又有了更大的改进,现在遗留下来的实物,充分说明了这一技术在清代的发展。这批遗物图样大多藏于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烫样主要在故宫博物院,少量散见于清华大学等处。其时代是道光、咸丰、同治几朝。
样式雷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制度,主要源于《周礼·考工记》《周易》等文献中关于建筑技术、建筑做法及建筑礼制的相关规定,突出在建筑等级、建筑工艺、建筑布局、建筑构造、建筑色彩等方面的文字表达,其意义往往不明晰。宋《营造法式》提供了古建筑的营造法则、营造尺寸、做法大样等内容,但上述的制度规定并未上升到实物角度。样式雷家族留下的烫样实物,有助于我们互相参照,从材料、尺寸、样式、工艺等角度全面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制度。
样式雷是紫禁城古建筑烫样发展过程的一个缩影,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建筑的丰厚文化内涵、艺术水准和高超的建筑技术。而其所代表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