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没有大量运用石材?
中国古代石结构,在中国山西、广东、湖北等省及广西柳江与北京周口店均发现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居住的天然岩洞。殷商时期的建筑遗址中,已发现有石质柱础的应用,足见石材应用于中国建筑中已有悠久历史。秦汉以后石结构得到很大发展,现存实物有石墓室、石祠、石阙、石窟寺、石塔、石桥以及石经幢、石墓表、石牌坊等。
今天,西方的建筑留存的多数为宗教建筑,西方神权大过君权,宗教建筑是建造给神用的,所以必须不朽,自然用石头相对更容易不朽,对神的信仰不是短时间的需求,像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都可以穷几百年之功来建造。
中国遗留的古建筑多数为君主或者官员所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一直是君权大过神权,建筑首先必须满足皇室、官员的需求,短时间内就必须能达到使用目的,换了个皇帝,或者改朝换代就可能重建,所以中国造建筑大多讲究施工快而实用,所以采用木结构的偏多。
其实中国建筑也有石构,只是说相对运用比较少,或者只是作为某一局部功能所使用,还有一些陵墓、石阙可能除外,这类建筑是从一继位就开始修,所允许的工期相对较长。
由于木架构的特性,中国建筑的承重与围护结构有了明确分工,外墙隔暑防寒,内墙分割空间,而木构架则承担了屋顶的重量,由于木架构的斗拱以及木材本身的特性,造就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风格。
西方建筑墙体承担了围护以及承重的双重作用,早期的欧洲建筑(如希腊建筑)是以梁柱体系为基础的,由于石材的特性:坚硬和缺乏韧性,每个建筑中承重的梁柱必须非常密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筑的面积与内部空间。所以说中西方建筑的不同风格,确实跟石材的不同使用程度有关系。
梁思成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做为最有权威的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对石材在中国古建中为什么没有被大量运用也做出自己观点?总结一下书中所述,梁思成认为:
1、对石质力学缺乏了解
中国古代匠人对石质力学缺乏了解。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亦如木,大多凿石为卯榫(石牌坊、石勾栏等)。再之,中国工匠在解决两石交接时还是借木质用胶的理念,而不是从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而发生破裂的角度考虑。古埃及对于此方面就早有认识,工匠们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埃及金字塔。或者古罗马的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
2、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中国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如被服輿马,时得而更换之。就没有使建筑永不残的想法。所以木材足以满足之运用,只按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法,而不去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
3、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
这点其实不光是建筑,其他很多方面都有类似的情况。中国历来工匠是工匠,读书人是读书人,工匠是不读书写字的,读书人是不会去干工匠的活的,所以造房子的技术这种东西。都是工匠们师傅传徒弟,读书人不懂,所以也没有什么建造的技术传下来,所以建造技术这个东西没有传承。碰到了战争、天灾,工匠们流离失所,甚至大量死亡,技术没有流传下来,那等社会安稳下来了以后想要大量盖房子了怎么办?只有后人重新研究,所以历朝历代的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关于这个梁,这个斗拱,唐朝是这么个风格,到了宋代就是另外一个风格,这个也是古建筑断代一个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