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中瓦当的发展历史
瓦者,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
在千年的岁月中,中国祖先们曾以金取土,以水和泥,于烈火中烧结成瓦。将瓦叠于椽木之上,一瓦遮头,为中国人又遮风又挡雨。
当我们驻足在传统建筑前的时候,可以看见青灰色瓦片形成的线条从檐下引向屋面、屋顶直至遥远的天际,给人广阔深远的想象空间。瓦当,就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
后来,瓦当超越了它的实用性,变成了一种建筑中画龙点睛的艺术品。瓦当上还刻有文字、图案,内容丰富;几乎覆盖了天地之间,神话世界和人间生活的各个方面。上至宫廷建筑,下至黎民百姓之家。无处没有瓦当的身影。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集绘画,浮雕,书法,工艺美术,匠心于一身。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装饰手法,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瑰宝。
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普遍是被赋予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和吉祥赞颂的含义。
瓦当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约在春秋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最初多为半圆形,有素面瓦当及饰有重环纹的图案瓦当两种。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它纹饰发展。当时诸侯国稍早时使用的瓦当图案种类繁多,各不相同。
春秋时期瓦当现可确认的主要有绳纹、素面和少量图案瓦当。战国时期主要是图像纹、图案纹瓦当。
在秦代,瓦当艺术呈现出一种清新写实的风格。故秦瓦当在图案纹饰以及题材方面都有所创新。图案瓦当多饰水涡纹。画像瓦当则多取材树木、树叶、动物等图案。
到了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鼎盛时期。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四神瓦当”盛极一时。可谓简而不俗,夸而不饰。古朴灵动的动物瓦当,代表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和动物天真狂放的气势。
与此同时,文字瓦当也繁盛起来。依内容可分为宫苑、官署、祠墓、宅舍、吉语、纪事等。将汉代书法运用到瓦当之中,或方峭,或流美。字大而遒美,和谐匀称,布局讲究。字体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显示出汉代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瓦当面开始变得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
而在唐代,佛教影响广泛而深远,莲花纹瓦当最常见。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代表“净土”,寓意吉祥,象征“自性清净”,文字瓦当几乎绝迹。
元代在瓦当中清一色地采用兽面为主的瓦当纹样。
明清两代则以琉璃瓦为皇室用瓦,图案采用云龙纹为主。尤其是宫廷建筑,多用带有金龙合玺图案的瓦当。这一时期,由于普通民居的砖雕发展起来,冲淡了瓦当作为装饰的主体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建国以后,天安门城楼在文·革期间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翻建。期间把带有金龙合玺图案的瓦当改成了向日葵图案。这也算是特别具有时代特征的一次改变。1984年以后维修时,又逐渐恢复了原貌。
这片瓦当,顺乎阴阳,合乎五行。它们安静于青砖白墙之上;和屋瓦一起或伏,或起,静默地守住一方。它们是夕阳投射在庭院里的一抹轮廓,也是我们风雨欲来时候的避挡;它们是旧年泥做火烧的建筑构件,也是我们至今永不凋谢的记忆。
走过历史的烟云,瓦当静静地待在屋檐上感受着明月清风,花开花落,人世冷暖。一砖一瓦总关情,一草一木皆是诗。一片青瓦,一缕浓得化不开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