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历代石狮造型的变化
石狮一定是每个人都见过的。在古代,两只强大的石狮经常站在一些大家庭的门口,看起来非常高大和强大。那么石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它有什么作用?
群狮 辽宁博物馆收藏
石狮的起源:
在古代中国,没有狮子这样的动物。狮子来到中国,感谢东汉张钱,汉武帝,汉希望与匈奴联合,汉武帝派张钱到西部,丝绸之路,连接中亚关系,不仅丝绸、青铜、玉石进入西部,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新奇的东西。
除了石榴、葡萄、胡萝卜、蚕豆等食物外,西部国家还向中国送来了骆驼、鸵鸟、汗宝马等神奇动物,我们称之为野兽之王的狮子此时作为贡品到中国。
因为狮子的形象雄伟,符合当年的帝王精神,深受历代帝王的喜爱,所以外国朋友经常献上这种动物。与此同时,狮子的绘画和石刻也逐渐出现。石狮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唐陵狮子的老照片
它有什么作用?
狮子很受皇帝的欢迎,被认为是吉祥的野兽,有邪恶的作用,石狮的地位也提高了,在古代除了皇帝,只有贵族和七个以上官员允许石狮,用于住宅,普通人为了得到狮子的吉祥,节日舞狮,这个传统仍然存在。
为了突出主人家的地位,各个政府使用的狮子也有等级。这个等级的体现在狮子的发型上。据史料记载,石狮头上的疙瘩有严格的规定:古代一品官衙门前的石狮头上有十三个疙瘩,叫十三太保;从一品官往下走,低一级就少了一个疙瘩,二品十二个发髻,三品十一个发髻,四品十个发髻,五六品都是九个发髻,守门的狮子不允许放在七品以下的官邸前。
可想而知,皇宫门口的石狮头上有45只卷发,自然象征着皇帝九五之尊不可动摇的地位。
汉晋时期的狮子
汉代狮子造型为虎头狮身,昂首阔步,庄重有力,矫健有力,诚实沉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侧面看,脊柱动态呈S线,狮子看起来充满活力和跳跃;装饰技术多样,结合圆形雕刻、浮雕、线条、表面、身体雕刻鬣狗、颌须和身体卷云线、火焰线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朝时期。狮子的形状大多是仰望和前进的。身材巨大,身材凝重,气势恢宏。风格圆润帅气,造型豪放,装饰华丽。
唐代狮子
唐代狮子的形状逐渐定型。狮子石雕大多是蹲式的,形状是三角形的。狮子形象鲜明强壮,身材雄伟,气势非凡,装饰现实,具有很强的建筑感和重量感。狮子作为石狮雕刻的巅峰世石狮雕刻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石狮-上海博物馆收藏
狮子在宋元金辽时期
宋代狮子最显著的特点是从陵墓狮子发展到生活和装饰。在此期间,除了帝王陵墓外,石窟、寺庙、寺庙、住宅和花园中还出现了许多石狮雕刻。与唐代狮子相比,宋元时期的石狮往往形状逼真,雕刻工精细,线条流畅,技艺熟练,装饰兴趣更强。
明清狮子
明清时期狮子的特点是:明清时期狮子构思精美,描绘精美,动态强烈,形状多变,装饰华丽乏味;传统狮子形象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民间文化中,狮子几乎成为吉祥动物的代名词。狮子艺术从佛龛神殿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深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太狮少狮、狮子滚绣球、狮童进门、回归玩狮等象征性主题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民间艺术类别;民间建筑装饰、门枕石、柱、桥梁、栏杆、屋顶、阴影墙;流行的狮子舞、儿童狮头帽、狮头鞋等。
北京故宫-乾清前狮子
明代是中国狮子艺术晚期的发展高峰。从现有作品来看,虽然明朝试图恢复唐宋时期的雄伟作风,但传统的狮子造型抵挡不住世俗化和商业化的潮流。从此,狮子的造型逐渐趋于程式化。明代狮子被广泛塑造,不仅在帝王陵墓、宫殿等一些纪念建筑前,甚至在普通住宅前。明朝皇陵狮子追求唐宋的雄风,但与唐宋相去甚远。
明代狮子的整体气度较弱,尤其是十三陵狮子,造型臃肿,形象呆滞。虽然材料精致,制作精细,但缺乏内在的精神和气度。从形象上看,走狮、立狮很少见到,都是蹲着的形象,装饰性越强,狮子滚绣球、母狮等造型也很常见。明十三陵的石狮虽然体积庞大,但已经失去了原本博大坚实的气魄和朴素干练的特点。圆柱形身体,蓬松的卷发.缺乏表情的刻画,只觉得软弱无力,似乎连石头的重量感都没有。所以这些石狮在陵墓前没有那种威慑力,只是作为陵墓的装饰。
清代狮子的形状具有更强的程式化特征。墓道守护狮子和守门狮都是雌雄成对的,雌狮都伴随着小狮子。精神状态往往比较低落,比如帝王陵墓前的守护狮子仪而不卫,狮子只是成了装饰品。雕刻手法也达到了成熟的程式化阶段。卷发和铃铛雕刻精致丰富,眼睛、嘴巴、鼻子和尾巴的细节细致细致。
例如,紫禁城里的一对铁狮仍然蹲着,但他们的身体已经躺下了。头部很大,宽度超过胸部和肩膀的总和,胸部狭窄,四肢短,头部肌肉像疙瘩,卷发呈高螺旋状,嘴扁平,丝带缠绕,一只小狮子躺在身上,一只小狮子踩在脚下作为龟缩。雕刻虽然精细,但繁琐有余,气势不足。造型注重细节,整体感不强,表情趋于快乐。到了清末,大部分造型都比较繁琐,不顾整体,甚至粗糙难看。繁琐的装饰只能说明造型理想的萎靡和审美趣味的俗化。这种人文精神的根源在于宋代以来日益衰竭的国力。
在古代,人们可以通过数石狮头上的卷发来判断房子的主人地位有多高。
我不知道你是否发现狮子的卷发与佛陀释迦牟尼的发型非常相似。
佛经故事记载:释迦牟尼出生的时候,一只手指着天空,一只手指着地球,但我是独一无二的,狮子咆哮,野兽威慑。据说佛教用狮子来形容佛教的无畏和无限的法力。
在中国古代,人们经常神化动物,石狮最早被用来守卫墓地。前面说过,狮子在古代被认为是吉祥的动物,所以当时的石狮经常出现在贵族墓前的神道两侧,起到驱邪的作用。
唐宋时期,石狮的工作逐渐从守墓变成了看门。除了辟邪,石狮还增加了纳福招瑞和迎接吉祥的功能。
石狮通常一左一右成对出现。网上流行一句俏皮的话:一山不能两虎,除非一公一母。成对出现的石狮曾经是一公一母,那么哪个是公,哪个是母?
判断最简单的方法是男左女右。仔细观察的人会发现,两只狮子踩在一只脚下的绣球花上,另一只脚踩在一只小狮子上,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系列来判断石狮的公母。
清代 掐丝珐琅狮香熏
在古代,有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当时,人们自然认为狮子应该掌握权利。因此,狮子经常踩在前爪上,或者在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花,这象征着权力和统一的世界。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性经常被要求为丈夫和家庭繁殖孩子。因此,母狮的前爪经常抚摸小狮子,或者两个前爪之间躺着一只小狮子,这也是房子主人孩子繁荣的美丽寓意。
中国狮子雕刻造型更多地源于古代艺术家的想象,这显然限制了不同时代的民族自信和审美倾向。秦朝统一中国后的两汉时期,经济文化发展势头强劲。虽然狮子雕塑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仍然表现出强烈而简单的艺术风格。唐朝时期,中国国力强大,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之前,历代文化艺术高度发达。
当然,狮子的形状不仅仅是上面描述的,每一种类型都无一例外地宣传着一种高贵、强大、广泛、优雅的精神。唐朝以后,中国的文学比武术好,狮子雕塑的人文理想逐渐变得甜蜜和乏味。李泽厚在《美丽的过程》中的形象陈述确实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根植于民族自信的审美理想已经充分反映了历代狮子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