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建造砖石拱券结构
作者:
更新时间:2023-02-07
点击数:
砖顶结构在战国时是以梁板结构方式出现于空心砖墓的。当这种结构方式所使用的材料——空心砖,不能适应跨度增加的需要时,结构就逐步向拱的方向发展,至西汉出现了条砖顶的筒拱结构。拱结构的产生,是砖结构技术的必然发展。这种古建筑结构方式,以后就长期被运用于砖墓、砖塔、城门洞、无梁殿以及砖墙体的门窗
上。在砖拱结构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两种拱结构体系:一种是以拱券为基础的筒拱结构,其结构特点为两个平行边支承。而另一种为空间形态,即拱壳结构,如四边结顶,盏顶及穹窿顶等,其结构特点为周边支承。其中筒拱结构产生在前,拱壳结构则发展于后。西汉末年出现的拱壳顶,矢高较小,结构上具有壳的特性:即砖块在X、Y两个方向上都受压,充分发挥了砖材的耐压性能。而拱壳顶在施工技术上采用了无支模施工方法,虽然当时拱壳的跨度不大,但其结构性质仍与现代的双曲砖扁壳类似。二千年以前出现的这种结构及其施工技术,是我国古代砖结构技术上的突出成就。随着拱结构施工方法的改进,拱壳的矢高增大,从而派生出一种新的砖结构形式——叠涩结构。
叠涩结构产生于东汉,它保持了拱壳结构的外形,采用逐皮砖面成水平逐层出挑的砌法。这种砌法,较之不断地改变砖缝面角度的拱结构,在施工上简便得多,所以叠涩结构的出现,乃是探索一种简便的砖拱结构施工方法的结果。以后,叠涩结构在砖墓、砖塔上被长期运用。到南宋,砖筒拱结构开始在城门洞上出现,明、清时则砖砌城门洞、无梁殿等建筑多采取筒拱结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