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建筑及部分古文化保护遗址
上海古建筑以松江、嘉定等县和南市区较多。宝塔市区仅保存一座。古桥主要分布在松江、青浦县。古文化遗址多分布在松江、青浦、金山等县。
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阁(Shanghai Guchengqiang He Dajing Ge) 位于南市区大境路257号(近人民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防御倭寇,筑上海县城墙。明万历年间,在城墙西北废箭台上建关帝庙,东首附设月老祠。至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建为三层高阁,朱楹曲槛,甚为壮观。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东首建石坊,题额“大千胜境”。由石级可登庙殿,故此庙遂名大境关帝殿,又称大境道观。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火,旋由住持朱锦涛募资重建。咸丰十年驻西兵,复毁。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易额“大境”。民国36年(1947年)经过大修,三层,殿前有戏台(俗称万年台)一座,画栋雕梁,构造别致,是上海稀有的古建筑物。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嘉定孔庙(Jiading Kongmiao) 又名文庙、庙学或学宫。位于嘉定区嘉定镇南大街183号。东至横沥,南至汇龙潭,北至塔城路。占地1.8公顷。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始建,后经扩、修70余次,1991年重塑孔子及“七十二贤”像,置于大成殿。现有建筑:大成殿、明伦堂、藏书楼、东西碑廊、石刻及名宦、乡贤祠、泮池和三桥、棂星门;前有三牌坊、学殿街、汇龙潭、应奎山;东有宾兴桥、文昌阁、魁星阁。内有一批古银杏、古柏、古枫杨。1980年被重新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间楼(Jiujian Lou) 在南市区乔家路234~244号。原为徐光启故宅,建于明万历年间,因上下二层各九间,故称九间楼。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意大利人郭居静受徐光启之邀来沪传教,即寓此。该屋迄今已有三百余年,为该区仅存的明代宅第,屡经修葺,现上下各7间,为居民住宅。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间第一楼(Yunjian Di-1 Lou) 在松江县松江镇中山东路松江第二中学门口。始建于宋代,元末毁于火灾,后重建五楹谯楼。清兵南下时,楼毁于大火。顺治初年,在旧基上重建鼓楼三楹,高16米左右,雄伟壮观,甲于一郡,清道光年间称今名。1950年在大风中倒坍,现仅存楼基残墙。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书隐楼(Shuyin Lou) 上海市区保存较完整的清代住宅。位于南市区天灯弄77号。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陆锡熊建。占地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前后共有五进,计有房屋70余间,四周有12米高的风火墙。屋宇雕刻的艺术水平高超,尤以门楼砖雕最为工致,门枋上雕有西昌伯磻溪访贤的故事,人物马匹,姿态各异,犹如一幅展开的手卷。字碑两侧兜肚,右侧是穆王朝见西王母图,左侧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楼前东、西二侧厅与北房之间,各有一块砖雕屏风,东侧雕三星祝寿,西侧雕八仙游山。这两幅都是镂空立体雕刻,栩栩如生,是中国砖雕珍品。屋楼挂匾额“书隐楼”(今废)。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大成殿(Wenmiao Dachengdian) 位于惠南镇南汇县中学内。文庙即孔庙,大成殿为文庙正殿,内奉孔子神位,故名。原为南汇县学宫的一部分,初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咸丰年间被焚,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朱门琉瓦,重檐翅角,殿前是仪门,外有石牌坊2座,四周围有花墙。为南汇县景点之一。
兰瑞堂(Lanrui Tang) 在松江县松江镇方塔园内。原在包家桥东堍,1984年迁移今址。始建于明代,清初曾为江西巡抚朱春住宅。部分柱子与梁枋用楠木制成,故俗称“楠木厅”,厅堂设为朱舜水纪念堂。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学宫(Xuegong) 位于崇明县城桥镇鳌山路西首。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元泰定四年(1327年)建文庙,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县学,宣德元年(1426年)改为学宫。因沙洲屡坍,随县治多次迁建。今学宫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代曾10次重修,殿堂厅祠,建筑工艺精湛。有泮池、登云桥、棂星门、尊经阁、崇圣祠等。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桥佛阁月城(Nanqiao Foge Yuecheng) 位于奉贤县南桥镇人民北路。占地1360平方米,建筑面积741平方米。原名文昌阁,俗名佛阁。元时建,下筑月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文昌阁毁,独存月城。同治五年(1866年)募捐重建,并重新修缮月城。同治十一年春重建斗姥阁。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塔(Wanshou Ta) 俗称南门塔。位于青浦县青浦镇南门。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砖木结构,七级方形。光绪九年(1883年)失火,大部焚毁,现仅存塔身。195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塔(Longhua Ta) 位于徐汇区龙华镇龙华路南侧。吴越钱 (948~978年)建,塔身七级八角,高41.4米,砖木结构,飞檐高翘,檐角挂铜铃56只。195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林塔(Xilin Ta) 又名崇恩塔。位于松江县松江镇中山中路西塔弄东侧。南宋咸淳年间建接待院,后改名西林禅寺。塔因寺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僧淳厚重建,更名圆应塔。后渐倾圮。正统年间(1436~1449年)重修。砖木结构,七级八面,高46.5米,塔壁夹墙中砌有砖梯,塔身除顶层木结构平座及腰檐是明代建筑外,大部系宋代原物。198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塔(Huayan Ta) 又名权隐塔。位于金山县松隐镇北0.5公里。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德然和尚建松隐庵,明正统年间赐额松隐禅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寺内建宝塔,顶藏血书华严经81卷,故名。另据汪德馨(塔院记)载,“其士大夫与里之父老子弟输金钱,仿浮象教,岿然建瓴级于南门之外,……工竣而奉以嘉名,谓之万寿……。”砖木结构,七级方形。196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圣教寺塔(Xingshengjiaosi Ta) 俗称方塔。位于松江县松江镇方塔园内。建于北宋熙宁、元 年间(1068~1093年),名吉云宝塔。后因塔在原兴圣教寺内而改称今名。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留存宋代斗拱117朵和宋代佛像壁画。1974年大修,发现镇塔地宫文物,出土汉白玉石匣一只,四周雕有龙虎图案,内有铜佛像、舍利珠、银盒和唐、宋钱币等。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塔(Li Ta) 位于松江县李塔汇镇。相传唐太宗之子李明任苏州刺史时建。原为礼佛之塔,初称礼塔。后里人为祭祀李明,称为李塔。砖木结构,七级四面,高约30米,塔壁有大小不同的砖雕佛像约200尊。今存塔体。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护珠塔(Huzhu Ta) 位于松江县天马山镇天马山。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因塔内藏有舍利珠,夜晚闪亮发光,名护珠塔,又名宝光塔、护珠宝光塔。砖木结构,七级八面。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失火,烧去塔心木、楼板、扶梯、腰檐,平座亦残缺。塔身向南倾斜6°51′52″,中心位移2.27米,斜度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斜而不倒,故俗称斜塔。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秀道者塔(Xiudaozhe Ta) 位于松江县佘山镇,西佘山东坡。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因修道者名“秀”参与筑塔,故名。又称月影塔。七级八面,每级方向依次转换成45度。196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塔(Qinglong Ta) 位于青浦县白鹤镇青龙村。唐长庆元年(821年)在隆福寺内建塔,初名隆福寺塔。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吉云禅寺,塔又名吉云禅寺塔。因地处青龙镇,习称青龙塔。砖木结构,七级八面。196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法华塔(Fahua Ta) 俗名金沙塔,雅名文笔峰。位于嘉定区嘉定镇州桥南堍。塔身四面七级,砖木结构。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旁有法华庵,以庵名塔。“金沙”之名有二说:一说塔基入地数尺有黄沙层,故名;一说歌颂清代重修法华塔,犹如“圣恩金沙永远流传”,因名。198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泖塔(Mao Ta) 位于青浦县沈巷镇东南泖河中小洲上。唐乾符年间(874~879年),福田寺僧如海建。因泖河得名。其时泖河广阔,塔上置灯为航行标识。南宋景定年间改名福田寺,又称长水塔。砖木结构,五级方形,具有唐代建筑风格。196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仓桥(Dacang Qiao) 位于松江县松江镇,跨松江市河。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原名永丰桥,因位于西仓附近,又名西仓桥。因桥南有松江府漕运仓一大仓,故又称大仓桥。五孔石拱桥,拱圈铺青石,桥面铺花岗石,跨度约50米,宽3米。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安桥(Wan,an Qiao) 又名万安亭桥。位于青浦县金泽镇北市梢,跨秀州塘。建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弧形单孔石桥,桥长29米,宽2.6米,跨径9.8米。195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间第一桥(Yunjian Di-1 Qiao) 俗称跨塘桥。位于松江县松江镇西端,跨古浦塘。始建于宋代,名安就桥。明成化年间(1465~1489年)桥毁,在旧址重建石桥,为当时松江(别称云间)最大一座桥,桥顶东边栏石下刻有“云间第一桥”五字。三孔拱形大石桥,拱圈用青石,桥面、石阶、栏杆用花岗石,长49.3米,宽3米,高约8米,古朴壮观。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寿带桥(Shoudai Qiao) 俗称油车桥。位于金山县吕巷镇,跨吕巷塘。建于宋代,单孔拱形石桥,长22.7米,宽3.2米,孔径7.5米,南北堍各有26级阶石,桥栏上有石狮8只、石墩4个。199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迎祥桥(Yingxiang Qiao) 位于青浦县金泽镇南市梢,跨金泽塘。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建。5孔梁式石桥,长34.25米,宽2.14米,中孔跨径6.3米,二孔、三孔为5米、4.3米。197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放生桥(Fangsheng Qiao) 位于青浦县朱家角镇,跨淀浦河。明隆庆五年(1571年),朱家角慈门寺僧性潮募款始建。清乾隆末年,桥倾圮。嘉庆十七年(1812年),圆津禅院僧觉铭募款重建。为慈门寺僧放生之地,于水中立桩为界,每逢农历初一,为放生期,故名放生桥。桥长72米,高7.4米,宽5米,中孔、二孔、三孔径距分别为13米、8.8米和6.2米。桥上龙门石镌有盘龙8条,环绕明珠,形象逼真。桥顶四周雕有迎客石狮,桥东建有碑亭。为上海最大的一座五孔石拱桥。198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望仙桥(Wangxian Qiao) 位于松江县松江镇方塔园内。建于南宋绍熙年间(1131~1162年)。为单孔平板石桥,桥面为武康石,石梁上刻有莲花纹图案。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石桥。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济桥(Puji Qiao) 位于青浦县金泽镇南梢。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桥呈弧形单拱,长26.7米,宽2.75米,跨径10.5米,均用紫石砌成,故又称紫石桥。因桥旁有圣堂庵,俗称圣堂桥。196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蒲汇塘桥(Puhuitang Qiao) 又称七宝塘桥。位于闵行区七宝镇,跨蒲汇塘。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徐寿等募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三拱,主拱跨度11.2米、高度5.2米,副拱跨度5.6米、高度3米。桥长29米,面宽5.45米,两端各设石阶20级,两侧设石栏。196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Guangfulin Guwenhua Yizhi) 位于松江县佘山镇广富林村北。遗物分布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1959年发现,1961年、1979年两次发掘,采集与发掘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春秋战国时代吴越文化两层,出土生活、生产器具及玉器,为典型的良渚文化遗存。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马桥古文化遗址(Maqiao Guwenhua Yizhi) 位于闵行区马桥镇北竹港和俞塘汇合处西北侧。面积约5000平方米。1959年发现,1960年、1966年两次发掘。出土石、玉、陶、骨、铜器等文物500余件,是太湖地区早期印纹陶文化的典型遗存。1982年定名为“马桥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4000多年前这里已有先民生息,为研究上海史和中国东南地区古文化、南北文化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提供了实物材料和科学依据。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平原村古文化遗址(Pingyuancun Guwenhua Yizhi) 位于松江县松江镇西北约13公里处的平原村。因其在小机山东山麓,又名机山遗址。1959年发现,暴露的原始文化层,采集到的古代遗物,属于晚期印纹陶文化亭林类型。1979年先后两次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共15件,经鉴定属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类型,最早的遗物距今约5000年。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寺前村古文化遗址(Siqiancun Guwenhua Yizhi) 位于青浦县大盈镇寺前村。1966年发掘,遗存具有崧泽文化特点,对研究太湖流域发展史有重要作用。1986年被列为县级保护地点。
汤庙村古文化遗址(Tangmiaocun Guwenhua Yizhi) 位于松江县小昆山镇汤庙村。1962年发现,分布面积约6.4万平方米。1980年对遗址试掘,有早、晚两期印纹陶文化遗存。晚期遗存中找到水井4口、墓葬4座,清理的墓葬中出土40余件陪葬物品,属崧泽文化。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刘夏古文化遗址(Liuxia Guwenhua Yizhi) 位于青浦县赵巷镇刘夏村。1972年发现,有商代和东周时代的遗存,对研究上海地区人类发展史提供了依据。1984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查山古文化遗址(Zhashan Guwenhua Yizhi) 位于金山县金卫镇查山山麓。1977年发现。东南山坡上,第一层出土物为西周和商代遗存,第二层为马家浜文化堆积层。坡下耕地上,第一层出土物为唐宋陶瓷片,第二层为南北朝到唐宋时期遗存,第三层为春秋战国时期遗物和早期印纹陶文化马桥类型遗存。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柘林古文化遗址(Zhelin Guwenhua Yizhi) 位于奉贤县柘林镇冯桥村小学西的新开河两岸,沪杭公路以南约300处。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70米。出土遗物有黑衣陶残器、夹沙陶丁字形鼎足、长方形穿孔石斧、有段石 、柳叶形石镞等。为良渚文化遗存,对研究上海地区古海岸和成陆年代有重要意义。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亭林古文化遗址(Tinglin Guwenhua Yizhi) 位于金山县亭林镇西北部祝家港东岸。1966年发现,经多次发掘,第一层为东周和西周时代遗物,如灰陶三足盘、细高把豆等,是太湖地区西周几何印纹陶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存。第四层出土物属早期印纹陶文化的马桥类型。第五层出土遗存为典型的良渚文化。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骆驼墩古文化遗址(Luotuodun Guwenhua Yizhi) 位于青浦县重固镇北庙村。1957年发现,遗存的年代在西周至战国晚期之间。1959年被列为县级保护地点。
姚家圈古文化遗址(Yaojiaquan Guwenhua Yizhi) 位于松江县小昆山镇姚家圈。1980年当地社员在田野翻地时,发现一口古井,从井的下层和附近新开河两岸断面上,采集到数十件新石器时代遗物,分布范围约1万平方米。其中有早期印纹陶等马桥类型的文化遗存,崧泽文化类型的各式夹沙陶残物。1985年被列为县级保护地点。
戚家墩古文化遗址(Qijiadun Guwenhua Yizhi) 位于金山县山阳镇戚家墩。1935年发现,1963年、1964年两次发掘,第一地区在戚家墩,发掘出遗物和古井,属春秋战国时期遗存;第二地区在戚家墩西约600米的海滩上,出土遗物为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的遗存,其中以东周几何印纹陶遗存最多。是研究东南沿海地区东周时代几何印纹陶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址,对研究杭州湾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很大意义。1977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崧泽古文化遗址(Songze Guwenhua Yizhi) 位于青浦县赵巷镇崧泽村。1958年发现,1961年、1974年两次挖掘。出土大量遗迹和文物。对研究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和上海的古代史,提供重要实物材料。1962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福泉山古文化遗址(Fuquanshan Guwenhua Yizhi) 位于青浦县重固镇钱家泾福泉山附近。1962年发现,1979~1982年多次发掘,为新石器时代遗存,为研究太湖地区原始文化演变和上海发展史,提供重要依据。1984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
老宝山城(Laoboshan Cheng) 又称宝山堡、宝镇堡、宝山所城。位于浦东新区高桥镇东北2公里。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在今高桥镇东筑清浦旱寨。永乐十年(1412年)在清浦旱寨东北十余里筑“宝山”。正统元年(1436年)更筑旱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置协守吴淞中千户所于此。后城圯。万历五年(1577年)在“宝山”山侧筑新城,更名宝山千户所。万历十年潮决及城,后尽沦于海。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旧城北约三华里重建城,方广六十四亩,有城门五。雍正十年(1732年)海溢,城内守备置倾圯,今遗迹有城隍庙和东侧南门。自雍正二年从嘉定县分出宝山县,县城设在吴淞口西侧的原吴淞江千户所城后,原宝山城,被称为“老宝山城”,一称江东宝山。1984年被列为市级保护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