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替——中国古建筑檐梁上的精灵
作者:
更新时间:2023-02-26
点击数: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相结合的产物。
雀替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这是雀替力学原理上的表现。
雀替听着名字就像是一只栖居在古建檐梁上的云雀精灵,模样也如一对羽翼那般舒展开来,动人的名字不禁叫人浮想翩翩。
雀替的制式成熟较晚,虽于北魏期间已具雏形,但直至明代才被广为应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至清时即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
明清以来,雀替的雕刻装饰效果日渐突出,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
雀替、窗棂和挂落是最能体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汉族建筑风格的建筑构件,此处雀替的风格浑圆敦厚,颇有古风,是否保有南迁士族对北方质朴的回忆,然而从繁复的情形看来,又是典型的南方纯熟的汉文化风格。
木制雀替
雀替的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在中华建筑中,所有雀替都油漆或雕刻得很华丽。给人印象很深,大有无雀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