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海淀区那些皇家园林中的石舫
对于中国皇家园林来说,石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建筑。石舫底部通常用石砌建,故名石舫或石船,俗名旱船。因为永远不会移动,又称止舟。
石舫的诸多别称中,最生动的要数“不系舟”了。不系舟语出《庄子·列御寇》:“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仔细体味,园林中的许多建筑是有生命的,也有自己的个性。禅屋是出世的,石舫却是入世的,甚至是玩世的,确切地说是隐逸玩世。杨维祯《书画舫记》云:“天,一大瀛也;地,一大舫也。”并借顾瑛的嘴说:“予知居舫,而不拟闻大道于舫之外。”大意是宁愿在舫这样的凡间做人,而不打算在舫之外的仙境得道。石舫似船,却是屋,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富想象和浪漫色彩的建筑。
中国人是很爱船的,古人把建筑建成船状,满足了人们游、赏、居的要求。其型制有两种:完全建于陆地的船厅和半建于水中的石舫。园林之中,这两种建筑和亭、台、楼、榭互相呼应,和谐而又得体。德国古典美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国人更多地形容建筑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自然的美巧妙地结合起来,把艺术的境界与现实的生活融合为一体。
在海淀区那些皇家园林中有三座石舫非常有名,请问你知道吗?
颐和园清晏舫
颐和园的清晏舫,位于昆明湖西北部,是皇家园林中的杰作,也是旧京最有代表性的石舫,中外游人莫不到此观赏留影。
清晏舫,简称石舫,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漪园时期,全长36米,船体用大小不等的青白石雕砌而成。初建时,上部的舱楼为传统木构,分前、中、后舱,后舱为二层,舫中有精美文物书画陈设。乾隆帝对此舫情有独钟,十分欣赏,曾为它赋诗48首。其中一首:“雪棹烟篷何碍冻?春风秋月不惊澜。载舟昔喻存深慎,盘石因思奠永安。”寓意江山永固,稳定平安。只可惜百年后,咸丰十年(1860年)石舫上的木制结构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剩下石基座。
光绪十九年(1893年)兴建颐和园,重修石舫时,将中式木舱楼改建成西洋式雕花屋顶,石舫两侧加刻拨水轮,舱楼方向与舫体方向相反,舫名也改称清晏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了。
圆明园中活画舫
活画舫位于福海东南别有洞天景区(圆明园四十景区之一),时赏斋院临湖岸边,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长20.9米,宽5.2米。
乾隆帝有诗赞美它:“近水筑长屋,砌石肖舫式。流水窗前过,行云天上披。”并赐名“活画舫”。虽说是“长屋”,实际是完整的石舫,四周环境清幽,景似山村水郭佳境,周遭有纳翠楼、韵云斋、片云楼、青云片、眺爽楼等亭台楼阁,乾隆、嘉庆二帝在此游憩频繁,吟诗多首,嘉庆甚至称此处“景冠御园”。
可惜此景区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之火,此石舫亦只剩基座,因年月深久,曾被淤泥所淹盖,直到新中国建立后,1985年修整山水原貌时清理出来。现舫基石件基本完整,游人可登舫观赏四周景色,其侧石山上的方亭,还可供游人休憩。
北大未名湖石舫
现今北京大学未名湖湖岛东岸的石舫,曾是乾隆朝权臣和赐园淑春园中的石舫。始建年代略晚于清漪园石舫,也是仿照其规制建造但略小的石舫,全长22米,宽6米,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贵赐园水景构筑,当年必定是风光无限。
凭它昔年接待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游赏,以及使团中画家威廉?亚历山大的石舫写生画,还有日后光绪帝生父奕《咏石舫》中将其比喻成姜子牙、严子陵钓台,可以想见当年的风貌。但自从嘉庆登基,和获罪后,赐园易主,世事沧桑,轩楹成为劫灰,但石舫尚存,难免使奕感慨万千,临流凭吊了。和二十大罪状中就有“僭侈逾制”这一条,实指其园寓点缀与皇家园林无异,石舫等构筑仿清漪园规制。
当年的石舫基座仍存在未名湖中,它见证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北大学子和游人都喜欢站在石舫上观赏四周景色,并且以博雅塔为背景留影。
明清时期
中国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江南私家园林,还是北京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为体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园林离不开造山与水景,而在水景中,又离不开画舫,“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因此在造园艺术中,“舫”占了不小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