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中竹子的情结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爱竹,不仅是因为它的形、色、音的自然美,更是因为它刚劲挺拔、虚怀若谷的美。有人总结了竹子的十德:竹子挺直,宁可弯曲也不愿弯曲。竹子虽直;竹子虽然有竹节,但不止步,说是奋进;竹子外直中通,心胸开阔,说是虚怀;竹子深埋,素面朝天,说是简单;竹子一辈子都是花,死了也没有遗憾,说是奉献;竹玉树面对风,顶天立地,说是卓尔;竹子虽然是卓尔,但不像松,说是善群;竹子质地犹石,可成器,说性坚;竹子变成符节,苏武坚持,说道德;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说责任。
有了这种十德,人们称赞君子如竹,把竹子移植到走廊的前窗下,日夜看着对方,就像对待好朋友一样。每当月白风清澈时,竹影旋转,引起了无数文人的诗意兴奋。直到今天,竹子的魅力仍然随处可见。
魏晋风流,名人与竹园
在历代诗文集中寻找种竹赏竹的名士,最早的大概是东晋时期的顾辟疆。魏晋时期,两汉衰亡后的战争和动荡还没有平息。大多数文人和名人对仕途漠不关心,热爱山川,对自然美的向往是前所未有的强烈追求。顾辟疆,江南姓之一,也不例外。他在吴门(今苏州)建了一个辟疆园。这个花园以竹树和怪石闻名一时,被誉为池塘林泉之胜,吴中第一。
辟疆园的名气太大,连出身王与马共天下的王氏大书法王献之也被它吸引。据记载,王献前往会稽路经吴门,曾专程到辟疆园观胜。王献之和他的主人顾辟疆没有任何联系,所以他直接去了公园,在主人宴会上指挥好恶,旁若无人。这个轶事被刘义庆记录下来·在《简傲》中,王献之不拘俗礼的派头似乎并没有给主人顾辟疆留下好印象,但辟疆园在当时名人心目中的名气确实可见一斑。
直到唐代,辟疆园依然存在,是唐人眼中的名胜古迹。李白的《离别龚处士》中有句话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将辟疆园的竹子与陶渊明宅的柳树相提并论。晚唐诗人陆龟蒙有《奉和攻美二游诗》·任诗传世——吴之辟疆园,在昔胜概敌。前闻富修竹,后说怪石。可见绿竹之于辟疆园,可称为代表性景观元素。
西晋时期,山涛、阮籍、季康、向秀、刘玲、阮咸、王蓉经常在竹林下宴席,在竹林下游憩,伴随着清风明月,听着竹海的风声,后人称之为竹林七贤。但由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著名的会稽兰亭,至今仍挂着竹阴满池清水,兰气静如人的对联。
唐诗宋词中的竹子和花园
唐宋时期,文人墨客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丝毫没有减少。唐代甚至有一群诗人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派。这个学校的领袖王伟的《圈川集》中有一首流行的《竹里馆》——独自坐在黄昏里,弹钢琴,呼啸而过。深林人不知道,明月来拍照。
枯木竹石图53×69.8cm元吴镇
晚上独自坐在竹林里弹钢琴,月光洒满竹林,竹影摇曳,微风歌唱,多么优雅的竹林艺术理念。到目前为止,苏州曲园(著名学者余平伯先生曾祖故居)仍有一个名为小竹馆的宣馆,是王伟的诗。
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在长安寻找居所,最终落户关相国过世私宅。园内有关相国手植丛竹,但园亭易主,多人砍伐,早已枝叶疲惫,无声无色。看到这个孤独的场景,白居易叹了口气:聚会,粪便,稀疏,密封……所以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然,欣欣然,若有感情也。
这就是《养竹记》的原因。即使在临时居住的地方,也不要忘记好好培育竹林。一方面,出于树如此,人如何堪忍受的感觉,另一方面,文人确实对竹子有着非凡的情结。在《养竹记》的开头,白居易写道——
竹如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思善建不拔。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思中立不倚。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想磨砺名行,夷险一致。丈夫是这样的,所以君子人多树为庭实。
这是历代文人对竹子深爱的表现。
说到宋代以竹景著称的园林,不得不提到苏州沧浪亭。据说这个花园始建于五代,后北宋诗人苏舜钦罢官居住在苏州,重新修复成为著名的竹花园,并取《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澈,能洗吾流苏;沧浪之水浑浊,能洗吾足的意思,将这个花园命名为沧浪亭。他在《沧浪亭》中这样描述——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无尽……澄川翠干,光影会适合轩户,尤其适合风月。沧浪亭诗中还有一路抱幽山,居然在城市间。主人对绿竹的欣赏偏爱可见一斑。沧浪亭在苏州的园林中历史最悠久。《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曾与妻子陈云住在沧浪亭旁。因为他喜欢沧浪亭的风景和乐趣,他经常去在沈复的话中留下了很多关于这个亭子的痕迹。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也对苏州沧浪亭情有独钟。他在《三言三语》一书中说,他最喜欢沧浪亭的野趣。
智者乐水,君子师竹,水能淡为我朋友,竹解虚心为我师(白居易句)。水竹的胜利充分体现了苏氏降沧浪亭历代主人的兴趣和心态。沧浪亭竹景最好的地方就是翠玲珑。这个名字来源于苏舜钦诗《沧浪怀贯》中秋如林红,日光穿竹翠玲珑的句子。小轩前后种竹子,日光穿竹子,光影凌乱细腻,摇竹子发出类似玉板的清音。轩内家具用竹节装饰,壁挂竹画,透过窗棂只见空灵苍翠,一副风黄长笛,流水当鸣琴的竹对联更是点睛之笔。
即使是一辈子都没有忘记醉中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在闲居带湖的过程中,也曾兴高采烈地规划过自己的家园——东冈更翻茅寨,好都把,轩窗临水。要小舟钓鱼,首先要种柳;疏篱护竹,不妨观梅。秋菊堪饭,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栽。
明清园林:无竹不园
明清时期,江南园林倾向于竹景观的鼎盛时期,几乎达到了无竹不园的地步。竹子与岩石、亭台楼阁、水体、花园道路相匹配,营造出竹径通幽、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等景观。园林家不仅用竹子作为人格象征抒情言志,还用竹子作为水墨画,甚至代替丝竹弦听清音……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里,有一个以竹作景的宣馆潇湘馆。林黛玉说:我爱那些竹子,隐藏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安静。曹公只写了八个字: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展现了潇湘馆的音景之美。
“潇湘馆”
苏州拙政园曾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明嘉靖时期,皇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回苏州买旧址,聘请吴门画派代表文正明参与园林设计。文正明以画竹著称,有诗称赞东晋辟疆园水竹人推顾辟疆,有他参与设计,拙政园以竹景自然曲尽其妙。《拙政园图》中有许多竹景,倚玉轩、玲珑馆、志清处、净深亭、湘筠坞,都种植了美竹,相映成趣。
借景是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一大特色。在空间有限、功能特定、不可能形成竹林的情况下,可以种植少量竹子,借用周围环境展现深刻的意境。所谓观庭中的一棵树,可以想象千林;在盆里打一拳,也知道五岳是园林最神秘的魅力之一。
江南园林中的墙壁大多是白色的粉色墙壁,看起来像白色的画纸。园林制造商经常将竹子配置在粉色墙壁前,形成一个场景,就像以墙壁为纸,竹影为绘制的墨竹画一样。明代著名工匠计划成《园冶》记载,以粉墙为纸,古色古香,种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集圆窗,就像镜子中游一样。正是这种借鉴创造力的绘画技术。
郑板桥是热爱竹石的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对竹石的画意有过非常优美的描述:十湖毛斋,一个天井,修竹竿,石笋数尺,其他地方不多,费用也不多。风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有伴。不仅我爱竹石,也就是竹石也爱我。
这种意境至今仍能在古典园林中找到。苏州怡园的小沧浪,亭子后面的粉墙前种了几丛翠竹,搭配石景。亭子上有朱枝山草书《竹月漫当局,松风如在弦》的对联,文人对自然光影之美的迷恋如在眼前。花园里有很多造型独特、图案精美的镂空窗户,或者是独立的小天井。这些地方大多点缀着三两根竹子,衬托在红窗粉壁前,隐藏在阳光和月光下。
除了用几根竹子勾勒出来的素描外,园林中还有许多用大竹林建造的森林峡谷奇观。后者的代表是苏州狮子林。狮子林是元代苏州城最著名的花园。有成千上万的竹子。森林下有许多奇怪的石头,或卧室或仆人。它看起来像一只巨大的狮子。树木密密麻麻,虽然到处都是会议,但同于森林峡谷。。竹石之美也为这座禅宗花园增添了许多色彩。
古诗有云:竹风若雨,山虫听起来像蝉。竹林听风别有意思。明代王世贞曾经建过一座山园,园内有修竹千竿。主人曾在《山园》中写道:宜雨,蒙蒙,深浅,各极其致,波自文,飞跃。宜风,碧黄白杨,聪成韵,让人忘倦。每当风雨来临时,静听竹声就成了一大乐趣。拙政园有小轩名听雨轩,轩后有芭蕉翠竹,风过疏竹,雨打芭蕉,其间韵味只有亲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怡园的玉延亭原有竹林环绕,四季青翠,以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清风的意境命名。万竿戛玉描述的是风吹竹林发出玉石般的声音,从而达到微风一过,交戛鸣玉的音乐效果。
除苏州外,还有一个名园,不仅供人种竹赏竹,甚至将竹作为整个园林的象征和图腾,这就是扬州的个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建造的园林。主人名至筠,筠也借指竹。当时花园里到处都是翠竹,总结了东坡诗宁可吃无肉,也不住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说明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像个字,故名个园。
个园以其四季假山堆叠精美而闻名,竹身影随处可见。春山以竹石开始。早竹与竹笋形状的岩石相匹配,与花墙漏窗相映成趣,宛如雨后春笋的画面;夏山上种植了更多纤细柔软的水竹,与太湖石相匹配,更加安静美观;秋山有不耐寒的四季竹,取其叶枯之美;冬山用竹子和梅子装饰雪石,营造出月映竹千字,霜高梅怀花的含义。曾有人写诗称赞:春山艳冶如笑,夏山翠绿如滴,秋山洁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
中国园林被称为无声的诗歌,三维的绘画,造园者喜爱的竹子就像诗歌和绘画中不可或缺的灵感。竹子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起着如此美妙的作用,人们不禁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