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园林诗歌文化和园林意境
园林诗清新秀丽,诗风错彩镂金,源于人们对园林的向往和感悟。它与山水诗的自然朴素大不相同,与田园诗的泥土气息大不相同。在《唐代园林别业考论》中,西北大学的李浩将描写风景的诗歌概括为山水诗和田园诗。园林诗描写的是第二个打上人烙印的自然,而山水诗则重于山水树木,而田园诗则注重农耕和田园美。唐代以诗为盛,宋代以词见长。唐宋园林诗是园林诗和诗的总称。园林诗歌成为园林兴造和园林生活的丰富。据统计,《全唐诗》中有6001首园林诗,宋代园林诗不仅特色鲜明,而且数量超过唐代。
园林诗以园林花木、建筑、山水为对象,虽然诗风始终优雅,但形象和物境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唐宋园林诗意境源于魏晋风流,魏晋园林得意于山水造化,园林诗优雅朴素。而唐代园林大气矫健,园林建设迎来了全盛时期,园林诗歌没有山风,而是壮丽而优雅。虽然宋朝政治薄弱,但园林诗歌却席卷优雅,另辟蹊径。简而言之,唐宋园林的繁荣促进了园林诗歌的发展和变化。随着人们园林生活体验的深化和文学风格、绘画和哲学的变化,园林诗歌的艺术理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诗歌和园林中的三境
在《诗格》中,唐代诗人王昌龄用物境、情境、意境三个环境来衡量诗歌的景、情、意。随着文人造园的出现和园林活动的频繁,三境中的物质环境偏向于表达,情境偏向于表达。随着文人造园的出现和园林活动的频繁,意境逐渐形成了一种优雅华丽的诗歌。在不同时代审美变化和意识形态变化的影响下,唐宋园林诗歌不断变化。通过诗歌中物境、情境、意境与园林中生境、画境、意境的对比,探索园林诗歌的三境特征。从三境入手,研究唐宋诗歌意境流变的物质基础、哲学思想和社会背景,阐述园林诗歌意境流变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原因是两者的结合偏向于表达。从表象到涵韵,三境界全面涵盖了诗歌中的形与神。园林诗词三境与园林元素和内涵密切相关。当代风景园林行业领袖孙晓祥先生对景观三境论生境、画境、意境的讨论,以及王昌岭对诗歌格子的讨论,可以一一对应,用这三个境界来评价景观之美,类似于《诗歌格子》中三境诗歌的美。
生境和物境
园林生境是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境界。生境是园林诗歌物境的素材,是诗人笔下的物,也是诗人托物以言志的物化载体。生活具有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双重特征。陶潜的《归来西辞》中木欣欣向荣,春涓涓细流反映了生境的自然美;如果你喜欢亲戚,乐琴书可以消除烦恼反映了生活的美。园林生境包括物质空间、生命体和园林活动。山水、建筑、花木、虫鱼、自然气象中的风雨、霜雪、在园林中游荡娱乐的人及其生活都是园林生境。
画境和情境
园林画境是指园林所表现出的形象美或画理美。因此,园林生境可以构成画境。主要原因是园林生境的形式相当画理,可以入画。诗情境的原理是一样的。如果诗情境想要有情境,就要求情境能够表达情感和意义。情境的情感表达有很多方面,如表达文人的情感兴趣、诗画时尚、儒、释、道哲学等。
园林意境和诗词意境
意境来源于形状,与物体形象形神对比,成为情感,优雅成为境界。朱光潜先生在《诗的意境——情趣与意象》中指出,每首诗的境界都必须有两个要素:情趣和意象。情趣简称情感,意象就是场景。他认为意境是情境交融的产物。
意境是物外之境,表现多样,情境交融的升华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意境可以是境生象外的延伸,也可以是诗画的融合,也可以是哲学魅力的表达。无论意境如何延伸,都离不开作者内心要表达的景(物)和情(理)。园林诗歌的意境是情(理)与景(物)混合的产物。这里的景(物)是物境,情(理)是情境。园林意境与园林诗歌意境相通。园林有时直接用匾额和对联中的诗歌来表达意境。比如拙政园的扇面亭和谁坐轩,借苏轼的《点江唇》·闲倚胡床:闲倚胡床,余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来点题。孤傲的思想极其适合拙政园的意境。
2.唐宋园林诗歌意境流变
园林诗歌意境的发展,经唐人构创,趋于成熟;宋人研摩,日益精善。随着物境中物象的更新,情境中情、理的变化。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园林诗歌表达场景融合和境外形象的园林艺术理念时,唐朝的宽宏大量和崇高抱负逐渐减弱,宋朝更加重视生活的描述和人性的展示。初唐和盛唐时期的诗歌,表现出雄心壮志。例如,王维的《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中的高博物馆临澄波,豁然开朗;淡淡的云天,精致的映墟曲也代表了他的远大志向。
虽然中唐和晚唐的园林意境可以继承盛唐的余续,但它们抑郁了几分钟,空间意境也没有盛唐那么宽。比如刘长卿《过横山顾山人草堂》中的只见山相掩,谁说路尚通;人来千张,犬吠百花。还有《冬寻徐氏别业》中的积雪行深巷,寒山绕故篱,空间感与盛唐豁达有差距。宋代园林诗歌的风格和意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不良和诗人的失望主要体现在园林诗歌的悲惨意境中。欧阳修《清平乐》中的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青苔,诗中流露出悲伤。同样,晏几道《浣溪沙》中寻思难值有情人,可怜虚度琐窗春的寒窗也表现出一种凄美的感觉,这样的诗在宋词中并不少见。
宋人另辟蹊径,在对园林景观的描写中加入更多的理性思考和主感,蕴含着更加生活化、人性化的诗意意境。例如,在宋代杨万里的《初夏午睡》中,梅子留下软牙,香蕉分组和窗纱;长时间睡觉很无情,闲着看孩子抓柳花描述了梅子、香蕉、孩子、柳花和其他充满生活吸引力和兴趣的东西。并将梅子酸牙、夏日长等事物理性微妙地表现出来,诗歌将这种平静的生活状态表现得充满情趣,淋漓尽致。当然,也有一些浮华奢华的生活诗。比如葛胜仲《点江唇》中的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雾,闲愁少许,梦逐芭蕉雨。在藜床、香篆、轻雾的帮助下,渲染奢华的生活意境,通过梦中芭蕉雨,给人们留下想象空间。其次,当园林诗歌表达园林诗画一体化的意境时,宋代园林诗歌比唐代更注重语境空白,给人以想象空间。
园林诗歌诗画一体意境的表达侧重于意境的空间意识。将空灵的园林诗歌转化为可感知的绘画实体,将无形赋予有形。用文字描述绘画,却能表达花园空间和身体之外的境界。唐代出现了诗画交融现象。苏轼评价王维的艺术创作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唐代著名的郊野别墅园是他的圈川别业。别业中山高岗,峰秀池沼,林茂盛。王维和裴迪赋予的园林诗是当时景观的描绘。王维诗《竹里馆》独坐幽黄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道,明月来照。诗中颇有诗画一体的意境,几笔描绘出竹林深处宁静的建筑景象。王维诗《山居秋夜》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清晰空灵,诗画融为一体。宋代的绘画风格和文学风格相互融合,为园林诗歌的创作增添了一层崇简主义的基调。与唐代相比,宋词简单典雅,注重留白和写意。北宋诗人曾公亮的《宿甘露僧舍》要看银山拍天浪,打开窗户放进河里。描述甘露寺借景长江,用词简洁,意境深远。不仅如此,宋代园林诗歌直接以书法的形式应用于园林的景观问题和匾额,起到点题园林景观、渲染画境的作用。园林诗歌的画意更强,场景更强。第三,当园林诗歌表达园林的哲学意义意境时,与唐诗的浪漫表达相比,宋代的意境往往是理性的表达和哲学思维,而唐代的魅力则被削弱。
唐诗倾注并混合了园林的个人情感,但很少对物体本身做出主观的判断和推理。宋代诗歌除了描述园林物境外,还多表达对物体的分析和看法,发现规律,在理性的指导下完成诗歌意境的创作。宋代诗人在园林诗歌中对理性的讨论甚至超越了审美水平,所以我们可以感觉到宋代诗歌失去了唐代诗歌的魅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更理性和哲学思维。正如钱钟书所说,唐诗多以丰神韵,宋诗以筋骨思想取胜。
苏轼诗是宋诗中理趣化意境的代表。他的诗意高妙,经常在对事物的感知中澄清事物。比如《饮湖初晴后雨》用水光晴朗,山色空蒙蒙来描绘西湖的湖光山色恰到好处。如果你想把西湖比作西子,淡妆总是合适的。提出西湖的美不分晴雨,就像西施的美不分浓淡。苏轼以物外之人的身份分析描绘的景观,诗歌的意境将西湖之美提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满江红·《暮春》中的红粉暗随流水,花园渐渐觉清阴密。暗示诗人理性思考园林中春夏交替,表达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随着历史的变迁,唐宋园林大多消失在千年的尘土中,但对唐宋园林诗歌的研究让我们依稀窥见了当年的风貌。诗歌意境的流变,让我们感受到唐宋先人对园林梦境的精神追求和内在理解的变化。虽然唐宋园林已经消失,但诗歌所承载的园林文化却传承至今。对园林诗歌意境的理解,有助于探索园林技术和园林历史,对当代园林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