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江南古典园林——诗意无处不在
江南好,风景老。日出江花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不记江南。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词《回忆江南》,他多情地吟诵了江南的美。历史上赞美江南的诗词太多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江南山水秀丽,更适合文人居住久留。河网密集,山石丰富,成为园林建设的理想场所。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为江南造园创造了极其优越的条件。江南古典园林传承中国造园艺术传统,融入江南文人气息,自然从中国园林升华,呈现出优雅美丽的色彩。
江南古典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它体现在园林厅的命名、匾额、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花木寓意、叠石送情等方面。它不仅是装饰园林的精美艺术品,还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它的物质和精神内容极其广泛。其中,宣传人生哲学,陶冶高尚情操;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哲学观念和思想流派;此外,在古代诗歌文学的帮助下,园林景观被点缀、生长和渲染,使人们在栖息地欣赏中将景物变成情感,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园内汇集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手迹,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江南古典园林虽然是人做的,但自然开放,徜徉在园林中,仿佛在朗读诗文,这是院子里无处不在的诗情画意。江南园林是诗情画意的物化,无处不在,无处不在。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传统在江南园林中表现突出,端庄、含蓄、宁静、典雅,各有千秋。欣赏江南园林,无异于品味凝固的音乐和无声的诗歌。
雨惊诗梦留蕉叶,是对江南园林的生动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是对园林意境的最佳描写。古典之窗和岁月之门引领我们走进江南古典园林。
江南花园多对联。在亭子、大厅、大楼、亭子和宣的柱子上,一对对联挂在大厅画龙点睛。恰当地,它高度总结了花园的自然美和建筑美,展现了花园主人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心态。人们自然要停下来品尝。拙政园的梧竹幽居对联是清风明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与建筑及周边环境十分协调。品味对联,你的眼会不自觉地幻化出一种美丽的境界,感受到眼前闪闪发光的清波,雷磊假山,清风明月,虚实相济的迷人境界。宣前的对联是古诗词的结合,淮左古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今天的花园胜地,看千竿寒翠,四面烟岚,借得不露痕迹,也很符合当地的氛围,展现出不同反响的魅力。
网师园有一副郑板桥写的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引自四个典故,大意是曾子每天反思自己,颜子不听不符合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言论。古代大禹珍惜一寸时间,东晋陶侃努力学习。公园里还有一对叠字抱柱联:风风雨雨温暖寒冷,到处寻找,莺莺燕燕花叶清清黄昏,模仿杭州西湖花神庙联,描写前四季看松读画轩的美景和休闲生活状态。寻找取自李清照的《声音慢》,但扫除了原词的悲伤;莺莺来自《西厢记》;燕燕来自唐代元祯的《会真记》;清卿原本是晋朝王安丰妻子对王安丰的爱称;日日夜夜来自宋玉的《高糖赋》:一旦是云,晚是雨,日日夜夜,阳台下。这一联优雅,连绵回环,极具柔情。
沧浪亭石柱联以清风明月无价,远山近水有情而闻名。表达自然美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无价之宝。附近的水和远处的山充满了深情。这是欧阳修的《沧浪亭》长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4万元。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过苏州》,绿杨白鹭俱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苏轼的《前赤壁赋》只有江上的微风和山上的明月,耳得其声,眼遇其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无尽的藏也。这里借用微风明月来写沧浪亭的自然风光;下联咏沧浪亭借景之美,表达作者沉山水的沉迷和自满。
江南古典园林中随处可见好鸟鸣随意,山花落自然。春柳轻,夏荷艳,秋枫浓,冬梅烈。园主经常用园林花木的自然属性来比喻人的社会属性,移情花木,人格化花木,表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意志。走在花园里的人,应该把花木当成有生命有思想的活物,疏竹弄影,残荷听雨,桐音幽兰,一花一木见精神,都有很高的立意。江南园林种植树木不强调成行成列。关心自然和随意,往往用三到五根秋枝干给人一种郁郁葱葱的感觉,用少量自然生长的树木来展示成千上万的天然植被气象。花木的种植也很讲究。山冈种松,岸边种柳,山上挂藤,水上放莲,庭中种桂,古屋绕梅,疏竹沿墙,香蕉立足,都有审美情趣。至于四季的变化,我们也努力非常适合种植。春天看烟雨细柳,夏天看翠荷临风,秋天赏桂香丹枫,冬天赏雪赏梅,体现了变化轮回的哲理。造园者就是这样理解和阐述自然,使一山一水,一草一具有象征意义。
花园一般有水,水边必须种柳树。这是为何?其实有很多含义。首先,柳枝修长柔软,舒缓婉约,婀娜多姿,形象优美,深受多情善感的文人喜爱。《诗经》有我过去了,杨柳依依;今天我来想想,雨雪飞飞。其次,柳树有特殊的含义,因为柳、留谐音,古人尤其是文人有离别赠柳的习俗,表示留。羌笛何必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多喝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小风残月等。园内有水便有柳,有柳便有水的另一层含义是借水衬托柳的魅力,以柳的柔美反映水的纯净。作家端木在《曹雪芹传》中谈到园内植柳,有水无柳不韵,水无亭不凉,水无鱼不欢,水无鸟不远,水无船不活……造园时运用文学上的衬托手法,确实值得一玩。
江南的每一个园林都有主题,扬州个园的主题自然体现在竹上。宋代诗人姜奎在《扬州慢》中称赞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黄至筠爱竹,他名字中的筠本意是竹皮,借此指竹。于是,园主产生了一个奇妙的想法,何不以竹为题,名为个园。园内到处都是翠竹,每一片竹叶都是一个字,既体现了竹本固、虚心、体直、节贞的君子风格,又体现了与江南其他名园不同的独特个性。
苏东坡有一首诗:我宁愿吃没有肉,也不愿生活在没有竹子的地方。在江南,四季分明,花开花落,竹四季常绿,可以使花园永远年轻。至于竹子的高风和节日,中国古人早已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
扬州人爱竹。唐代诗人姚和在《扬州春词》中描述扬州人的风俗时写道:有地只种竹,无家不养鸡。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尤其以画竹闻名。
江南古典园林的每一棵植物、每一棵树、每一扇窗户、每一道风景、山川、亭台楼阁、轩榭廊道都精致绝伦。在花园里,到处都是诗情画意,文学气息扑面而来。
一篇短文评论江南古典园林,说:首先想到这些园林的人一定是痴迷戏剧的人。因为一物一景的思绪,静静蜿蜒的走廊,池塘边透明的水榭,雕刻满纹路的小楼、石阶、桥、画屏,都是为了安排一出戏的发生而刻意打造的。这种猜测只是一种感觉和感觉。江南古典园林一步步发展到清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可循,但园林确实透露出一种生活如戏的味道。园主和园主都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融入其中。不同的人读不同的东西,就像一出戏,不同境界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这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启示。每天,江南的古典园林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他们走在小桥流水之间,品尝雕刻的建筑,感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江南园林小巧,但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如此博大高远。(文/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