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古建筑介绍
宁波,曾被人形容是被调包的城市,具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名人多如牛毛,“宁波帮”海外商战称雄。宁波人却狠得下心来,“开发”掉了80%的历史文化资源,宁波消失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日新月异之中,它顶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帽子,跻身“中国GDP千亿元城市俱乐部”,被评为台商心目中祖国大陆十佳投资产城市的亚军,拥有年货物吞吐量居全国第2位的国际级亿吨大港,生产出了占全国近1/10市场分额的服装,占全市企业总数九成的私营企业领着社会消费以14%的速度撒足狂奔,奔向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远大前程,轻而易举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新城市。它的经济成就令它闪闪发光,趾高气扬,而那个七八千年的宁波仿佛从未存在过。
沦为建筑工地式的城市面貌,烦透了城市变换无穷的各种国际化的大小口号,却仍然困惑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的思考中,于是我们寻觅着……
一、 城市的足迹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今日宁波土地上开始有州的建制。因为这里有日月二湖,便取名叫明州,他的州治在鄞江小溪一带。长庆元年(821),刺使韩察迁州治至“三江口”,建明州城,宁波城市翻开了自己的第一页。
宁波历史悠久,是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时期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郭、贸、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至今。宁波在唐时与扬州、广州并称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列为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二、 城市建筑
以下,我们将宁波的几个有名的宁波古建筑为例,分析从中所投射出的宁波文化
1、 天封塔
天封塔俗称灵塔,位于宁波市中心海曙区大沙泥街,与著名商城郡庙咫尺相望,为宁波古城标志性建筑。如果要追溯一下它的历史,那要比宁波老城区也就是最早的明州城的建立还要早120多年!
有关天封塔的建造,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动人心弦的传说:宁波面临波涛汹涌的东海,是甬江、姚江和奉化江的三江交叉会合地。有一年,镇海招宝山外出了一条兴风作浪的鲨鱼精,从此使宁波经常遭受水淹浪打,极不安宁。那时,四明山有位老石匠,他见鲨鱼精作恶,非常痛恨。一天清晨,他忽然见四明山顶金光闪闪,于是就爬上山顶,一看,原来是一颗鲜红鲜红的宝石在那里闪光。于是他就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把这颗宝石凿成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珠。就在这一天,那条鲨鱼精又来兴风作浪,水淹宁波城。老石匠从四明山下来,拿着这颗光彩夺目的宝珠,鲨鱼精一见这利剑似的宝光,就往海底逃遁。而这宝光最后杀死了它。霎时间,江上波宁浪静,海水也退走了。老石匠决心要在宁波城中心造一座塔来保存这颗宝珠。老百姓听说后都纷纷前来参加。搬石块、运沙泥,日日夜夜的干。造塔的工匠把泥沙一袋一袋的装起来,造一层塔,堆一层沙包,第二年塔造成了,就将这颗宝珠安放在最高的一层。从此这座塔和塔上的宝珠作为镇邪之物了。
这当然是-个动听的传说。
据《鄞县通志》记载:天封塔系“唐武后天册万岁及万岁登封(公元695—696年)纪元时建,故得是名”,天封塔为六角形砖塔,高51米,明暗14层,飞檐翘角,清雅古朴,蔚为壮观。据传约300年前,有一特大蜘蛛曾盘踞于天封塔顶,每逢初一、十五夜,嗥啸拜月,吐丝结网,百姓称其为“定风蛛”,因此也引出了波斯商人前来吸宝的民间故事;另据传,当时建造天封塔时,鲁班师傅采用泥沙层层堆积,把砖石运送上去,直到塔顶。塔建成后,再把泥沙摊铺于附近空地,于是,天封塔附近有两条街道,至今仍称“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可见其造塔之艰难,工程之浩大。南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重建一次,最后一次是在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其时天封塔正在维修,因塔内堆积大量木材,一个点塔灯的和尚不慎留下火种,结果把塔檐栏杆,楼梯等全部焚毁,只剩下光秃秃的砖塔躯壳,直到1935年才重修。天封塔几经沧桑,屡建屡毁,距最后一次重建,也已历经840多年春秋,因而,它具有历史的、科学的、艺术的重大的价值。
天封塔作为宁波城市的象征早负盛名,成为历代名流的游览胜地,留下不少题咏的诗文。元代董洵《登天封塔》诗曰:“拾级登危塔,天高手可攀。千寻环晓郭,几朵压春山。鸟伫栏边稳,云生脚底闲。十年今一上,临眺始开颜。”明代李堂《咏天封塔》诗曰:“风暖正云闲,危栏怯近攀。眼中分世界,鸟外列江山。南斗云霄上,东溟浩渺间。乘槎余逸兴,高处不胜寒。”道出了天封塔的高危与逸秀。
天封塔因年代久远,在拆建中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元代版本《大乘妙法莲华经》,有古钱币、古匣、佛像、玉器等,还有铁铸的塔刹。塔刹是装在塔顶上的,分为三层:最下层的叫“覆钵”,是元代的遗物;中间一层扁圆形,形状如珠的叫“宝珠”,最上面一层如碗,叫“承露”,意为承露水用的,这二件是清代的遗物。在地宫殿还出土了用银子制作于1144年的天封塔寺地宫殿一座、天封塔模型一座等珍贵文物100多件,不仅对了解天封塔的历史原貌提供了依据,而且也为恢复南宋绍兴年间江南歇山顶殿堂建筑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其中银质香薰、铜佛像、钱币、经文等珍贵文物已被列入《中国文物精华大典》,有些文物现珍藏在市博物馆里。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解放后第一次修理天封塔时,在塔顶部位还发现一件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弘俶造的一座鎏金青铜塔,塔上铸有“乙卯岁记”(955年)的铭文与天封塔地宫石涵铭文,证明天封塔始建于唐是可信的。现重建的天封塔就是按出土的南宋天封塔模型建造的,古色古香,风姿绰约。
天封宝塔镇明州,乘暇登临倦未休;
举目仰瞻银汉近,荡胸平见白云浮;
远穷海宇三千界,高出风尘十二楼;
忽听下方钟馨响,回看星斗挂檐头。
2. 范氏天一阁
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南国书城”的盛誉。在风光秀美的月湖边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藏书楼,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薄一波、郭沫若、李鹏等曾先后来阁视察,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者更是络绎不绝,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
天一阁原为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宁波鄞县人,嘉靖十年进士。)的私人藏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名东明草堂,后受“龙云山天一池记”碑帖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启示,改名为天一阁。书楼为一排六开间二层木结构楼房,楼上贮书,统为一间,以暗合“天一”之数,中间用书橱隔开为六,暗合地六。前后开窗,以便通风防潮。阁前置一水池,用来蓄水防火。天一阁的书橱也有特定规格:共二十橱,每橱五格,按五字一组排列,如宫商角徵羽、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共二十八橱。在管理上严格做到“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禁以星火入阁”及采用芳草防蠹等。营造和管理上的科学性使天一阁藏书代代承袭而不衰。乾隆钦定庋藏《四库全书》的四阁和增补的江南三阁都仿效天一阁形制而建造。
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文光,又在阁前增造池亭、环植树木、建造假山,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动物形态,神情毕肖,精巧雅致,颇具江南园林特色。
范钦原藏书籍7余万卷,在旧社会,由于官吏侵吞,坏人盗卖,虫蛀霉变等原因,书籍破损散失严重,到解放前夕,只剩下1.3万余卷。天一阁保存下来的藏书绝大部分是明代刻本和抄本,其中不少是海内孤本,尤其是为数不少的明代地方志和明代科举录,更是研究我国明代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解放后经多年访求,回收流散的天一阁原藏书3000余卷,加上当地藏书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成倍增加,目前总数已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就有7万余卷。
1994年宁波博物馆与天一阁文保所合并,建立天一阁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而今已扩展为藏书文化、陈列展览、园林休闲三大功能区,融藏书文化、社会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成为展示宁波历史文化的窗口。
天一阁不仅以中国最古的藏书楼称誉海外,而且还以幽雅园林闻名江南。精美典雅的园林建筑,使天一阁神采卓然。书阁建筑古朴秀美,前置天一池,绕池堆叠假山,构建亭子,垒山石构成“九狮一象”之景,玲珑别致,引人人胜,修竹叠翠,清静幽邃。1933年重修时,又把宁波孔庙的尊敬阁迁来后院,并在庭园四壁集纳自宋至清的碑刻80余方,取名明州碑林,新建的书库和陈列室,更使天一阁融建筑美与自然美于一体,愈加显得恬静、典雅。天一阁东园近年修复,颇具秀美的江南园林特色。
3. 庆安会馆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市区三江口东岸,故名“甬东天后宫”。咸丰三年(1853)建成,为甬埠北洋船商捐资创建,既是祭祀天后妈祖的殿堂,又是行业聚会的场所,系我国八大天后宫和七大会馆之一,又是江南现存唯一融天后宫与会馆于一体的古建筑群。
庆安会馆,即后天宫。天后,又称天妃、天上圣母,民间俗称妈祖,是中国沿海百姓崇拜的海神。宁波与妈祖信仰源远流长、关系密切。北宋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为妈祖钦赐“顺济”庙额后,使妈祖信仰借助明州港而获得朝廷认可,并使其影响从地域扩大至全国。
庆安会馆坐东朝西,面临三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中轴线上有接水亭、照壁、宫门、仪门(连戏台)、后殿、左右厢房及偏屋等。沿中轴线有宫门、仪门、前戏台、大殿、后戏台、后殿、前后厢房等建筑。。现接水亭、照壁、仪门(连戏台)及部分厢房、偏屋已毁。宫门三开间单檐硬山顶,两边为高耸的马头山墙,大门开在明间,前封檐墙上有砖雕飞椽出檐及花板等砖饰,雕刻细腻精美。正殿为祭祀天后的神殿,外观比较独特,明次间为重檐歇山式,梢间为硬山式,马头山墙。明间廊柱为石质蟠龙柱,从云间俯冲直下的神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次间廊柱为石质凤柱。两侧墙面上嵌有"西湖十景"的浅浮雕石刻各一方。与正殿相连的后戏台藻井为螺旋式,玲珑精巧。庆安会馆建筑群气势恢宏,建筑装饰采用砖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等宁波传统工艺,堪称宁波近代地方工艺之杰作。天后宫内建有前后分别为祭祀妈祖和行业聚会时演戏用的两戏台,为国内罕见。宁波自唐宋以来为中国著名的港口城市,原有天后宫始建于宋,原址在奉化江西岸,今江厦街一带,今已不存。庆安会馆在江东建成后,亦称天后宫,冠以"甬东"二字,以示区别。
2001年6月,庆安会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改建为全国首家海事民俗博物馆。
4. 鼓楼
“谯楼鼓角晓连营”,元代诗人陈孚的诗句,体现了鼓楼在我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古时鼓楼设有报时的刻漏和更鼓,日常击鼓报时;战时侦察僚望,还负有保城池,抵外侮的使命。
它是宁波历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标志。当年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镇迁到宁波“三江口”,以现在的中山广场到鼓楼这一带为中心,建起官置,又立木栅为城,后来又以大城砖石筑成城墙,历史上叫子城。子城的南城门就是现在的鼓楼。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置明州望海军,鼓楼称为望海军门(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又改为明州奉国军,鼓楼也随之改称为奉国军门(楼),由太守潘良贵书“奉国军楼”额。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新上任的鄞县县令王安石,特为奉国军楼的刻漏做了一篇《新刻漏铭》。其文曰:“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勿棘勿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如之,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这位十一世纪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在铭中表示要以楼中的刻漏那样“勿棘勿迟”的速度来改革处理政事;要以刻漏那样勤于报时的精神来管理政治。从表面上看,王安石是为刻漏作铭,实际是一篇决心革弊维新的誓言书。
宋高宗时又改称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宋高宗南渡,曾到过明州。传说宋高宗赵构被重兵追逐,逃到了鼓楼。当逃进鼓楼时,忽见唐“安史之乱”时坚守商邱而殉难的五位将军——张巡、许远、南霁云、姚×、雷万春、打着旗帜,穿着戎装,列队前来迎接。在高宗躲进鼓楼后不久,金兵追至楼下,只见蛛网密布,一片荒凉,以为必无人进入,遂往他途搜寻。由此脱逃的赵构后下诏追封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祠内置这五位将军像以奉供仰。
元初,蒙古贵族统治者害怕汉人起来反抗,下令拆除全国重要城池,宁波鼓楼也遭拆毁。后社会平定,才又允许重建鼓楼,取名“明远楼”,含义为高瞻远瞩的意思。至元末,方国珍起义大军打到宁波,明远楼又遭大火烧毁。
明宣德九年(1434年),太守黄永鼎在唐、宋旧址上重建鼓楼,楼上正南面题名为“四明伟观”;北面悬额“声闻于天”。 万历十三年(1585年)倾圮欲堕,太守蔡贵易重修时,采用了唐代诗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中“独有宦游人,偏惊物侯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句意,改“四明伟观”为“海曙楼”。意取波宁海定沧海为曙。
清代,鼓楼又经数次修建。鼓楼现存楼阁建筑为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巡道段光清所督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经当地人士提议,在鼓楼三层楼木结构建筑中间,建造了水泥钢骨正方形瞭望台及警钟台,并置标准钟一座,四面如一,既能报时,亦可报火警。到80年代末,鼓楼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楼”。1989年4月,宁波市拨资约35万元,对鼓楼进行落架大修,至次年6月完工。大修后的鼓楼面貌焕然一新。整座城楼占地七百多平方米,总高约二十八米,共分七层,城高八米多,门道深十六米,门宽六米,为石砌拱形门;其东北依城墙设有踏道,可拾级登上城楼;楼为五开间,三层木结构檐歇山顶,气势雄伟。城楼两旁还新建了一些附属建筑物,可谓交相辉映。原城楼上的一些历代匾额等及碑记也予以修复完工。而鼓楼内部则新设立了“宁波城市发展史”陈列馆,主要在“城”字上做“文章”。由于鼓楼本身就是宁波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与缩影,因而该陈列馆向游人全面介绍了宁波城市的形成、变迁、发展的过程。大修后的鼓楼还成为宁波市文化活动中心地之一,经常举办各种书画、摄影、文物精品展览与交流等活动。据史载,该区域自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韩察筑子城以来,便为历代政治中心,即衙署所在地。目前,已经开发建设成的鼓楼步行街商城,总占地面积3.65公顷,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整个商城于1998年4月竣工。
如今,鼓楼及附近的公园路一带已成为宁波主要文化活动的聚散地,整个地区的建筑充分体现出宁波江南水乡的特色。两旁是仿宁波传统建筑风格的商店,小青瓦双坡屋面,风火马头墙,还有各种精细的外墙木装饰,既具有宁波传统商业街的风貌,又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质感。现修复了浙江督学行署、在东西两端入口处的两座古石牌坊,以及城墙遗址,子城历史变迁的石碑等。新修建的两组石牌坊是明清两代举人光宗耀祖的标志。代表着文化气息和历史内涵。鼓楼步行街熔文化商贸于一炉,集购物休闲于一体,已成为宁波市内的游乐胜地之一。
5、苍水故居
张苍水故居,明末建筑,具有典型的五间两弄的特点。有大厅,中堂,东西厢房,天井,书房构成。大厅成方形,四角有钱币形的镂空石板,板下有水道,雨水从屋檐顺着滴水滴入大厅的石板上,后经聚集流入水道,带有“聚财”之意。在正堂,厢房的低部的石块上,还有小门洞,是通气之用(厢房和正堂的地都是用地板铺的)。是典型的宁波民居。
【张苍水故居】宁波市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宁波城区海曙区苍水街。张苍水抗清失败后,隐居于象山县南田悬岙岛(一说舟山悬岙),因叛徒出卖而被捕,严辞拒绝清军的劝降,矢志以岳飞、于谦为榜样,于康熙三年(1664)九月在杭州慷慨就义。遗体葬于南屏山下,现存祠及墓。故居尚存年轻时读书的书房及张氏后人所居的三合院,院门上有砖匾"近圣人居"四字。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1936年将宅前大路命名为"苍水街"。
6、外滩
留下风格独特的老建筑
宁波外滩不算大,从新江桥到轮船码头沿江堤岸仅600余米,正在开发建设的老外滩项目占地面积也不过44000平方米,但宁波外滩却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鸦片战争失败后,宁波被迫按《南京条约》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于1844年1月1日正式开埠,在江北岸的外马路一带建立起“外国人居留地”,即最早的“租界”,历史上也称为“外滩”,其开埠历史在国内“外滩史”属于最早一批,比上海外滩还要早。英国太古洋行即是第一家进入外滩的洋商企业,在宁波经营糖业、轮船、保险等业务,时间长达50余年,其西式建筑框架至今依然硬朗。位于甬江大桥南侧的永安贵重物品保管公司的贮藏库即为当时英国人所建的金库,其安保条件绝不比新建银库逊色。
幸存下来的还有和德坊、朱氏洋宅和王宅等20多幢颇具特色的老房子,包括“宏昌源号”南货店、上海大亨朱旭昌的朱宅、首任上海钱业同会会长严信厚的严氏山庄和巡捕房等4处文物保护建筑,都将在维持原有风貌的前提下,本着“修旧如旧,造旧如旧”的原则,原状保留或修缮、复建。
老外滩之于独特,在于这些老建筑的中西合璧、互为贯通:中式结构西式门面、西式雕花石库门、青砖铺地花玻璃窗,或载百年工艺精华,或袭浙东民居之灵韵,宁波文化和世界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成为宁波近代百年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宁波大学退休教授王启新是老外滩的原住民。他说,1941年他父亲在老外滩置下了一栋小洋楼,当时大概要1万块至3万块银元。解放以前外滩聚集的主要是银行和教会。
留下水运文明的印记
老外滩代表了宁波不可分割的一段历史,它曾经是宁波兴盛繁荣的见证。遗留下来的浮码头尽管已经破败,但依稀能找到其曾经创造水运文明的印记,让人遥想当年“市舶殷集,廛肆众多”的繁荣景象。
1862年,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开辟沪甬航线后,老外滩相继办起了13家轮船公司,甬江沿岸先后建立了大小不等的船码头。宁波港的重心也从鸦片战争前的三江口南岸江厦街一带,转移到江北岸甬江带的外马路。老外滩也在此时进入了鼎盛时期。
老外滩傍水而生,得现代文明之先。19世纪50年代,宁波商帮就首创购买外国轮船为我所用的先例。宁波港也由开埠初期以英美法日等外国商船为主逐步演变为宁波商船为主。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出宁波港的千吨轮就有近20艘,包括虞氏宁兴公司的“宁兴”轮和宁波招商局所属的“江亚”轮和“江静”轮,吨位都不比英国太古洋行的小。这些船只往来于沪甬之间,以“无宁不成市”著称的宁波商帮也开始向上海寻找发展,进而形成“沪地为宁商辏集之区”,在上海滩十里洋场很是风光。宁波商人甚至占据了当年上海仅有的两条以华人名字命名的马路———朱葆三路和虞洽卿路。
时光穿梭,如今的老外滩不再具有从前水运文明时期的功能,也失去其曾孕育“宁波帮”的光环。相反,由于老街区长期年久失修,成为一块“低洼地”,每年台风汛期,居住其中的居民就深受水淹之苦。
去年,市政府决定改造这块“低洼地”,让当地居民搬迁出去,从保护的角度再造老外滩。为此,负责外滩开发项目的宁波城建投资控股公司花了2亿元拆迁费,并投入3亿元建设费,外加1亿元用于改造沿江景观,力度把老外滩建成一个引领现代时尚的历史文化特区。
建成后的新外滩,将不复其水运时代的功能,但依托于老外滩所崛起的宁波港,在完成早期商业港向近期工业贸易转折的基础上,凭借北仑深水良港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奋力建设成世界级大港,进而把宁波建成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
留下宁波帮创业的足迹
老外滩留下的不仅仅是几幢独具风格的老房子和斑驳的船码头,更留下了宁波商人创业的足迹和他们所传递的“宁波帮”精神。
老外滩开埠以后,外商接踵而至,洋货源源涌入,刺激了宁波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使宁波人经商达到“十居其半”。与外滩隔江相望的太丰面粉厂,是目前宁波历史最悠久的工厂,于1931年就引进英国西蒙公司制粉设备,与当时的洋面粉展开竞争。作为宁波旧工业“三支半烟囱”之一,“太丰”现在已经成为达能、联合、纳贝斯克世界三大饼业大王的原料供应商。
与“太丰”一样,当时兴办的工商业大多集中在事关民生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上。无论是最早的商办工业通久源公司,还是后来陆续开设的和丰纱厂、通利源榨油厂、正大火柴厂、顺记铁工厂、明华玻璃厂等,都是通过引进洋设备,再凭借货真价实的产品与洋货进行竞争。宁波商人在长期经商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意经,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逐渐形成了宁波商帮诚实守信、善于经营、居安思富的鲜明特色。
据老外滩开发项目全程策划、北京利鸿天投资管顾问公司总经理彭利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宁波需要一种精神符号,新的老外滩志在成为海内外“宁波帮”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再续宁波情缘。
7、天主教教堂
被推荐为国家级优秀近代建筑物,并被列为浙江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宁波江北天主教堂(原为法属),位于宁波市新江桥北堍。它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钟楼。整座建筑由教堂、钟楼、偏屋组成。其钟楼高耸挺秀,教堂穹隆高大宽敞,造型具有典型罗马哥特式风格,至今保存较完好,是浙江省最雄伟的天主教堂,也是外来建筑文化在宁波市的代表作。同时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也是当年法帝入侵我国的历史见证。
天主教传入宁波,已有350多年历史。明崇祯元年(1628年),由葡萄牙传教士(名不详)来宁波设教授徒。六年后又有意大利人李莱恩专在鄞区传教。到明永历二年(1648年),意人卫济泰在宁波建立天主教堂,不久为清兵所毁。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法人郭忠传在宁波药行街购地再建天主教堂;至雍正即位,毁教堂、戮教徒,使天主教遭到严重打击.
清咸丰元年(1851年),由罗马教延委顾芳济继任驻甬专司浙江教务,自此宁波始有主教。咸丰三年,在药行街原址重建教堂,但翌年即圯。十年后(1860年)又重建,1868年增建钟楼。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浙江教区的法籍苏主教兴建江北岸天主教堂。
过去天主教堂的主教,实质上是披着宗教外衣,愚弄中国人民,从事政治渗透活动的外交官。如1884年至1926年在宁波主教的法人赵保禄,在愚昧无能的清朝廷纵容下,享有特殊权势。当时人们有句话:“宁波道一颗印,不如赵主教一封信”。他进出坐四人抬大轿;他做生日,宁波台道亲自去拜寿;1926年他死于巴黎,其遗棺由法政府照会北京政府运回宁波安葬;1932年法政府又授予他十字勋章,其时法兵舰开入甬江,在宁波草马路小修道院举行援勋大典,并由法海军排列仪仗队。
宁波江北天主教堂,有一时期还霸占了江北岸的所谓白水权,坐收过往轮船使用费,成了法帝入侵中国的工具。
8、七塔寺
七塔寺,全名七塔报恩禅寺,坐落在江东百丈街东首。始建于858年(唐大中十二年),称东津禅院。861年(咸通二年)改名栖心寺。1008年(北宋祥符元年)改名崇寿寺,1386年(洪武十九年)迁普陀山前寺观音大士瑞相至寺内空址奉供,改称补陀寺,又称小普陀。1403年至1424年(永尔年间)僧并补陀,仍称栖心寺。1424年重建圆通宝殿。1432年(宣德七年)筑毗庐阁。1458年(天顺二年),建藏经宝阁、大悲殿、弥陀殿、廊庑等。嘉靖间建天王殿。1644年至于1661年(清顺治间)建方丈楼。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建寺前浮图7座,故称"七塔寺"。1871年(同治十年)重建佛殿、山门。1890年(光绪十六年)重修三圣殿、大雄宝殿,改建天王殿,新建藏经阁、方丈殿、云水堂、监斋殿、斋堂、如意寮、祖堂、客堂、禅堂、玉佛阁、地藏殿、钟楼、念佛堂等。
七塔禅寺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钟楼、藏经楼等,殿宇古朴,梵宫深邃,气势雄壮。寺内保存有许多珍贵文物,现存有唐咸通十四年(873)建造的唐敕赐心境禅师真身舍利塔,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的大铜钟及明代木槎等。清嘉庆三年(1798)的五百罗汉画像石刻镶嵌在大雄宝殿左右侧及后墙上,堪称清代画像之精品。
9、生活
宁波的河埠头
宁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河流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余姚江发源于上虞县梁湖;奉化江发源于奉化市斑竹。余姚江、奉化江在市区"三江口"汇合成甬江,流向东北经招宝山入海。整个甬江流域,因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
宁波是一个沿海水乡城市,它有三条大河,甬江,奉化江,姚江。姚江和奉化江经三江口汇合成甬江流入东海,因而姚江、奉化江是宁波的两大淡水河系,世代宁波人就住在这两条江或其分支水系边。住在水边自然少不了渡头,在宁波渡头又叫河埠头。河埠头在传统的宁波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人们在那里取水、洗菜、洗衣服等。大户人家都会在自己的屋后独立地建造一个河浦埠头,当然这个屋后必须有水系。有些河埠头建在屋前靠溪河的地方,这种都以公用为主,也因此建的大些。
宁波的民居与天井
宁波的房子都有对称性的特点。天井主要用于蓄水之用。天井并不是什么井来着,它是前屋和后屋分界处。当时,宁波人虽有河水喝,但人们认为天来之水最干净,故将雨水集中在直径一般为1~1.2米的水缸里并加盖来隔离尘埃。完成这项工作的地方就叫天井,聚天水之井。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沿着水滴滴下的雨水用槽汇聚起来,再从两边流下,流入水缸。天井的前方是正堂,正堂又分为中堂和侧(偏)堂。中堂是房子的核心,大户人家用其举行大型仪式,办喜(丧)事,继祖拜佛
等或用作正式场合,如迎接重要客人。而小人家还将它当作饭厅,其用途以很接近于现在的客厅用途。厢房有东西之分,东为上,西为下,故有将东厢房称为上厢房。
三、 现代与古典——城市预想
宁波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自己提出了如何继承前人文化的疑问!天一广场的建立为我们开创了先河,它有机地将古典与现代结合起来,创造了宁波新文化时尚。在天一广场里你不仅看到了古色古味的古典建筑,也看到了别具一格的现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