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县霞山古建筑群调研报告
通过对开化县霞山古建筑群的深入调研,介绍了这一古建筑群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和现今保存保护情况及其历史价值。仔细分析了霞山古建筑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霞山古建筑群今后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的建议。
1、霞山古建筑群基本概况
1.1地理位置
霞山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开化县马金镇霞山村。马金镇是钱塘江源头,镇东北与淳安千岛湖接壤,西南与江西三清山相通,西北与安徽黄山毗邻,位于浙皖赣三省旅游的金三角地带。205国道、衢淳线省道及黄衢南高速公路横贯其中,是浙西通往皖赣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
1.2历史背景
霞山的祖先因战乱走歙尾之道经丹山迁于此地,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发展成一个商贸兴隆、经济发达的大村落,据《汪氏会修宗谱》和《郑氏宗谱》记载,明成化年间大学士商辂回乡省亲途经霞山,举目望去“四里长街灯火通明,十里木排不见水道”。从霞田的石撞岭起步入青云庙,攀上观音岩可一览霞山及至马金镇全景,其间有叮当洞、猪母洞、石龙、石眼,风光绮丽,使人留恋忘返;越过213级石台阶,进入霞田村,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片硕大无比的古樟和雄伟古朴的槐里堂,转辗于民间古居,嬉戏于源头之水,好不快哉;不出两百米,霞山古钟楼的钟声伴着学子的书声,幽幽传来,尽目望去皆是古民居升起的缕缕炊烟,迎面而来的古街道上踩着高跷、骑着竹马的迎灯队伍;聆听商大学士“爱亲者不敢慢于人,敬亲者不敢悔于人”的谆谆教诲,领略一番清泉汩汩,小虾戏水的清净;看看济惠桥、涌莲桥下渐渐远去的江水,摸摸码头石上曾拴过多少船只、木排的铁锁石眼;在烈士墓前缅怀一番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走一走那曲径通幽、纵横交错的小巷;沿着杂草纵生的古栈道登上岩石遍布的石川、石柱,转到祝家渡、祝家桥,一路上大小岩石千奇百怪,如龟蛇把门、双柱擎天、千人朝拜、飞马抛剑、起轿掷印等,每一个自然景观都伴随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给这些秀丽的山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2、霞山古建筑群保存保护情况及其历史价值
2.1霞山古建筑群情况
(1)全镇共有明清(包括民国初年)民居建筑361幢,总面积29342平方米,基本集中在霞山村、霞田村和石柱村。霞山村有古民居212幢,其中保存完整的有108幢;霞田村有古民居32幢,其中明代建筑3幢;石柱村有古民居18幢,多为明代建筑。霞山的古民居受徽派建筑影响,多为三合院、四合院,布局对称,进深较大,院落较小,门楼上有砖雕,房子正面很少开窗口,山墙较为突出,底下有角石,三架梁的瓜柱下截为鹰咀形,有牛腿雀替,用木料较多,断面较大,栏杆与窗棂都做得较为精致,更为突出的是,沿溪而建的40余幢民居格式皆为外店内居,下店上居,标有“花酒发兑,南货贡面”、“酒坊茶馆、南北布疋”等字样的招牌比比皆是,肉铺的木樽、米店的售货窗口、梁下雕灯笼也都历历在目,形成一条长达三百多米,风格鲜明的徽派建筑老街。码头巨石上用以拴船只木排的铁锁、眼孔还清晰可见,两条长一百多米,由7根12公分圆木并排,22块桥板组成的浮桥仍静静地跨在江面上,向人们诉说着霞山昔日的繁华。
(2)全镇现存祠堂、议事厅十二幢,皆为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其中霞山“汪氏宗祠(含启瑞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敬堂、永锡堂、钟楼、霞山烈士墓四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A、汪氏宗祠始建于元朝至元庚年(1280年),面积达1282平方米,重檐翘角,巍峨壮观,雕梁画栋、描金绘彩、牛腿雀替雕刻精细,每幅雕刻代表了一个戏剧场景,祠外空地植槐故又名“槐里堂”,内有戏台、大厅、后堂三进,大门外有对旗杆墩,为大清举人汪云鹤所树,槐里堂几经损毁,几经修复,最后一次重修自光绪二十九年至民国六年,历时十五年,现存的“汪氏宗祠”和“槐里堂”匾额是民国元老于右任手书。该祠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历时之悠久、保存之完整,实属罕见。
B、爱敬堂于明正统乙丑年(1445年)始建,共三进,总面积1050平方米,后堂天井三面青石护栏,双抱鼓石,清泉汩汩,常年不断,有小虾游戏其间,令人称奇。明荣禄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商辂亲笔提名“爱敬堂”并留下一段佳话。
C、现存古钟楼二座,保存完好的一座,位于霞山村村口,五脊重檐式歇山顶,正脊中二只兽,正吻(鱼翻尾),滴水瓦当、楼回字形,上五架穿斗式、搁板井字三角形,周围栏杆檐柱和垂莲柱,三层木结构,建筑面积108平方米,三层中梁悬挂一口明弘治铭文大钟,该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一庵堂与钟楼同时建造,古诗《集书生》云“钟声包书声,女莫伴歌声”,现在庵堂的位置已改建成学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仍然存在。
霞山村一大祠堂,占地面积1840㎡,于70年代烧毁,现四周墙仍在,门面砖雕保存完好,内柱础、覆盆尚存,平面分布保存依旧。
2.2建筑特色
霞山自宋代属古徽州,建筑风格多为徽派,粉墙玄瓦,马头翘角,错落有致。门楼、门枋有砖雕并辅以壁画,花腿雀替,花格窗棂皆修饰得玲珑剔透,鬼斧神工。除大量小巧精细的民居外,较大型的建筑有爱敬堂、永锡堂、钟鼓楼、汪氏宗祠及郑宅等,其中霞田汪氏宗祠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三进,各有天井,戏台牌楼式,雕刻精细,气势雄伟,另有大木材商郑松如故居(郑宅)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保存完整的有1500多平方米,分中堂、前厅、书房、后花园、水榭、落桥厅等七部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3民俗风情
全镇五大姓氏现存宗谱六部,较为完整地记录了霞山一千多年来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财富。从宗谱的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出,昔日的霞山商贸兴隆、经济发达、重视教育、人才辈出。逢年过节,迎龙灯舞草龙、踩高跷骑竹马的风俗也遗留至今。现全镇还保存着一支16人的高跷竹马队伍,一条由每户出一板的板龙,元宵节和农闲时村民自娱自乐,曾多次参加县元宵节、三边艺术节等大型活动。
3、霞山古建筑群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群众保护意识不够。开化县霞山古建筑群的建筑属徽派建筑,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宏大、范围之集中、建筑之精美在浙西是十分罕见的。它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记录了一个个历史画面,是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由于岁月的侵蚀以及各种历史原因,许多文物流失了,许多古建筑改变了原貌,许多人文景观被人为地破坏。加上江南气候湿润,许多民居中的梁、柱以及雕刻精细的牛腿雀替腐烂严重。若我们不加大保护力度,不久的将来便会失去这批珍贵的历史遗产。
3.2保护资金不足。近年来,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现已投入一百多万元。但是由于我县地处浙西偏远山区,属于浙江省的省级贫困县之一,经济力量薄弱。
4、霞山古建筑群今后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4.1提高公众意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单靠文物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依靠公众参与是当务之急。必须加大对国家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和文物保护意识。
4.2创新发展模式。在统筹发展上,将古建筑群保护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在经费投入上,一是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的要求,逐年加大县级财政对文物事业和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二是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政府可考虑设立文物保护与发展基金,促进文物保护模式的多样化。三是对一些旅游观光条件成熟的古建筑进行开放,然后提取适当比例的门票收入用于古建筑群保护。
4.3坚持依法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出台本县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相关规定、办法,使古建筑群保护更加法制化、规范化。4.4建立应急机制。为解决急需抢救性和搬迁性保护问题,使一些重点古建筑得到应急保护,应建立文物保护应急管理机制,责任分解细化落实到单位到人头,做到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使有可能毁坏倒塌的古建筑万无一失。4.5强化行政执法。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加大文物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二是在城镇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中依法遵循文物工作方针,确保规划建设对古建筑群不造成损害。三是加大对阻扰、破坏古建筑群保护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做到依法查处、严厉打击。
5、结束语
古建筑大多蕴藏着无数的历史故事,能陶冶人的情操,启迪、净化人的思想,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应把握好主要与次要、重点与全面的关系,找准古建筑群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切入点,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开发,使古建筑群这一“国宝”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