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塘村,感受岭南古村落的魅力
松塘是佛山西樵山下拥有800年历史的古老村庄,静谧宜人,显现出悠久年岁浸润下的独特韵味。何为松塘?据古书《松塘村古名胜纪》所载:“村南舟华岗上有乔松,不知年代,高逾百尺,大可十围,秀丽如伞,凉飙乍起,则清声远播,满壑松涛……先有古松,后有区氏村庄,开村后开挖村中心一片数十亩的水塘,由此,松、塘连理成就松塘村名。”
鸟瞰全村,但见深巷回廊,家家临水,处处绿波,小桥流水,薄雾似纱,镬耳高耸,瓦屋倒映。抬头见古迹,触目皆诗画。古村的先祖是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从昭关梅岭下的珠玑巷迁过来的。先祖的3个儿子形成3房,都姓区,却按仲、季、孟3支血脉,各建各的祖祠,沿月池畔形成庞大的区氏宗祠群。区氏出过高官,有翰林,也有几世袭大夫的,中进士、举人的在近300年间就有20多位,成为村人的一种荣耀。
村中有数十座气势恢宏的祠堂。区氏宗祠、世大夫庙、东山祖祠、见五大夫祠等祖祠书舍一字排开,村舍民居则依山而建,文武圣庙驻守村中。祠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形式之一,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古村里的各种祖祠荟萃了岭南古建筑的精华。
古村里的祠堂朝向大体是坐北朝南,而选址和朝向都是通过天文、地理、气候、水文、生态、景观来确定,强调“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房屋朝南可以冬季背风朝阳,夏季迎风纳凉。俗语说:“大门朝南,子孙不寒。”松塘村有泥墙老房,墙体厚实,门窗窄小,屋檐特长,其中有叫金包银的,是外表包砖。建这种泥屋,要用木桩固定两块夹板然后倒入红泥、石灰、碎石和盐,几个建筑工人用直锤捣,要分多次捣成,每一次只能捣80厘米高,是很费工费时的。
镬耳大屋,是广东珠江三角洲经济繁荣的象征,也是岭南建筑文化的特征。在松塘,镬耳大屋的格局都是两进,首进的两边是厨房,中间是天井。两进的中间是厅间,两侧均为睡房。厅间、睡房的半空处,都搭建着木阁楼。侧墙顶部,砌成镬耳状,脊顶两端有翅,或是龙船状,或是博古形,墙体都用青砖,不仅起了防火的作用,而且能够遮阳,还丰富了建筑的侧立面。在墙上嵌以砖雕,墙头饰以彩画,既避免了单调的视觉,而透雕的砖雕通风透气,又有利于建筑的散热、排气。街前大厅,前厅后屋,厅门有红木樘陇门,厅内与后面的镬耳大屋有小门相通。前厅的款式,有不少是民国时兴起的,而后屋则多为古制。
置身松塘,几百年的风霜扑面而来,村居环塘倚岗列建,百巷朝塘。我问友人,在剧烈的珠三角商业文明冲击下,松塘村何以能够遗世独立、成为珠三角的世外桃源呢?友人告诉我,松塘村人有着高度的地方文化自觉。在剧烈的乡村都市文化变迁中,松塘村的文化自觉过程体现为“重新认识传统”与“创新地方文化传统”。
比如在港澳同胞的带动下,松塘村多方筹集资金,投入近两百万元对村内古建筑和珍贵文物进行修复。村民们还自发制定并全体表决通过了《西樵镇松塘村村规民约》,要求村内的祠堂、民居等项目的改造,应当保持古村岭南建筑风格。在松塘村的民间知识分子和长辈们的带动下,村民们对村庄的人物、历史、地理、建筑、传说等文化事项进行了全面收集和整理。村民区秉忠老人2005年至今已自费5万多元编撰了一本书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松塘村开村以来的古楹联、古诗词、风俗习惯及人文轶事等。
不仅如此,村民们在高校学者的帮助下,还积极申请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历史文化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项目,并恢复中秋节“烧番塔”、农历八月廿七“孔子诞”、春节期间的“飘色”、文诞武诞拜神舞狮等各种民俗活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松塘村的保存便成为了顺理成章之事。
走入松塘古村,便感受到传统的岭南人所推崇的讲孝悌、重人伦、慎终追远、光宗耀祖、立身行世的儒家文化理念,感受到岭南人对祖先的一种仰慕、追忆、崇拜,感受到他们对祖先虔诚的祭祀与供奉。这便是松塘古村的灵魂。
除了保存完好的古村风貌,松塘村宗族活动至今仍十分活跃,三族并居,无论男女皆对祖宗十分地敬重。每天清晨,走在松塘青石板的长街深巷中,总能看到挑着扁担的妇女们来来往往,相互问好点头。松塘村的已婚妇女料理完早餐后,前往村里的各间祠堂上香是每日的必修课。
松塘村自古崇老敬老,凡是60岁以上的男性,村民们便称之为父老。而在解放前,中举过第的老者还被称为绅襟父老,一族中,一般有5位到7位绅襟父老。近代,松塘形成了以父老为首,又以绅襟父老为核心的领导群。据说,广东从132个古村中挑出10个最美古村,松塘村榜上有名。这里除了典型的祖祠建筑之外,具有传统儒家文化色彩的民风民俗也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