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丨古村落消防安全现状
古村落历史悠久,经历不同时代的变迁,那些保存完整的古村落仍然可以折射出久远的文化气息。由于缺乏科学的、整体的规划,加之不同年代的不断修复、建设,现有的古村落均具有建筑布局密集、消防通道狭窄的特点。
民居之间毗邻相建,几乎没有间距,一旦发生火灾极易由于热辐射、对流及飞火等原因从起火建筑蔓延至与其相邻的其他建筑,从而造成火烧连营之势。一般的古村落除主干道较宽,可以通行机动车外,其余的小街、小巷都比较崎岖、狭窄,仅供人员通行,一旦发生火灾并呈蔓延之势时,消防灭火人员、装备很难进入、展开灭火,这也是近年来几场古村落大型火灾烧毁众多民居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村落内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建筑内的装饰材料多为木材(如图2所示),耐火等级低,发生火灾极易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坍塌。大多古建筑均具有上百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干燥,木材含水量极低极易燃烧,而且建筑内木材使用量较多,火灾载荷大,火灾扑救难度大。
一般古村落的很多民居具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其历史、文化价值较高,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然而村民世代在此居住,又具有房屋的产权,民居的维护、日常安全管理难以落实到位。
在一些偏远地区,一些文物保护建筑中居住的村民仍在使用木柴、燃煤等做饭取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部分原住居民将房屋改为酒吧、客栈、餐厅等商业经营使用性质,这些因素给文物保护建筑带来了极大的火灾隐患。
古村落多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村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情况比较普遍,很多民居长期空置无人居住,民居屋顶的杂草丛生,在秋、冬季等风干气燥的气候条件下,很容易因燃放烟花爆竹不当而引发火灾;同时这些房屋空置的现状也不利于火灾事故的联防联控。古村落的留守人员多为行为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儿童,这些人员火灾防范意识差,执行能力弱,政府、消防管理部门的安全管理措施很难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