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装饰件悬鱼形象文化探源
悬鱼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正脊的一种装饰构件,远古部落之间图腾融合,形成糅合多种复合动物形象的龙凤图腾,最终促成悬鱼这一艺术形象。在传播和演化过程中,龙凤的图腾意味渐渐消失、转换和遮蔽,最终发展成为具有民间信仰色彩的功用性镇宅符号。
悬鱼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正脊的一种装饰构件,或称垂鱼,主要应用于悬山顶和歇山顶建筑上,安装于山墙两侧博风板的正中连接处,垂悬而下,起着保护檩头和加固博风板的作用,因其外形与鱼形相似,称之为“悬鱼”。目前发现最早的悬鱼构件的实物出现在唐代建筑中,宋代李诫在《营造法式》中将悬鱼纹样固定成“云纹”的形制。后世民用建筑上运用的悬鱼构件非常多,除了传统的云纹造型,绝大多数为鱼纹,另外还发展为动物、植物、器物、文字和抽象几何等纹样,造型丰富多样,代表了人们要求祈福、祈喜和纳财等诸多文化内涵。目前关于悬鱼的来历主要有两种:其一来源于民间传说,认为悬鱼是古建筑上的一种防火标志,鱼象征水,将鱼悬挂于屋顶,可使房屋免遭火灾;其二是来源于《后汉书·羊续传》中“羊续悬鱼”的故事,认为悬鱼是“清廉”的象征符号:“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东汉庐江太守羊续,为官清廉,下属给他送鱼,他便将鱼悬于屋檐下,以杜绝别人送礼的好意。从此,“悬鱼”成为拒腐倡廉的一种标志,屋檐挂“悬鱼”,以示主人清正廉洁之意。悬鱼作为中国古建筑的屋脊装饰,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无论是作为“清廉”的象征,或是“防火”的标志,都应该有一个促成它产生和发展的广阔的文化背景。
一、最早出现的悬鱼
悬鱼饰物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出现,先秦至汉代的宫室屋檐下设有水槽,曰“池”,或“承霤”,用来承接雨水,周人模仿宫室形状,在四角形的棺罩下用竹制成笼,模仿承接雨水的“池”的样式,并在池下悬挂铜鱼。《礼记·檀弓上》曰:“池视重霤”,“如堂之有承霤也。承霤以木为之,用行水,亦宫之饰也。以竹为池,衣以青布,县铜鱼焉。”池上还垂饰一种绘有鸟纹的长条状带子,曰“振容”,以象征水草。车行幡动,铜鱼与振容互相衬映,仿佛水草摇摆,鱼在水草中嬉戏之情境。周人有模仿生人居住过的宫室形制来装饰棺木的习俗,虽然没有实物资料说明周代的建筑上就有“悬鱼”之饰,但通过现今发掘的墓址,在陕西长安张家坡并叔墓地①、山西曲沃北赵的晋侯墓地②,以及河南山门峡上村岭西周晚期至春秋早中期的虢国贵族墓地③,就发现了大量悬挂在墙柳附件——“池”上的石鱼、铜鱼,“挂着于柳上荒边爪端,象平生宫室有承霤也。”(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这虽然和后世屋檐下所饰悬鱼的位置有所区别,但足以说明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悬鱼的形成也和屋顶形式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萧默《敦煌建筑研究》,歇山顶始于西魏,北周以后大量出现,汉代明器、画像石、画像砖所见屋顶,也略有悬山,直到北朝晚期歇山才开始普及,所以北周之后的隋唐时期,应是悬鱼大量出现的阶段。④天水麦积山石窟140窟北魏壁画,就反映了北朝时期悬鱼在建筑上的应用,“壁画南侧中下部绘有一处庭院,院内前后两座殿宇都为歇山顶,屋顶正脊两端绘有鸱尾,山面排山沟滴下为博风板,在博风板相交处有鱼尾状悬鱼,呈蓝灰色。”⑤歇山顶为汉代以后才出现,那么在歇山顶出现以前,屋顶下的悬鱼很可能就像周人饰棺里反映的那样,被悬挂于屋檐承接雨水的“池”下。
二、“鱼形”悬鱼的产生
1.悬鱼“鱼形”的产生。悬鱼最早使用在文化的发源地中原地区,流传于晋、豫及长江中下游靠南的地区,然后才逐渐向南方、西南方向扩展。商、周时期,吴越人对鸟的崇拜尤甚,《吴越春秋》说大越为“鸟语之人”,《搜神记·越地冶鸟》载:“越地深山中有鸟,大如鸩,青色,名曰冶鸟……越人谓此鸟为越祝之祖也。”“商以前,所谓‘凤鸟’,于东夷系统,实则鸮鸟与鹰鸟。”周人沿袭殷人,尊崇凤鸟,将之视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拾遗记》卷二载:“(周成王)四年,旃涂国献凤雏,载以瑶华之车,饰以五色之玉,驾以赤象,至于京师,育于灵禽之苑,饮以琼浆,饴以云实,二物皆出上元仙。”《山海经·南山经》说凤鸟为祥瑞之兆,“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曰凤,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歌舞,见则天下大安宁。”《拾遗记·唐尧》说凤鸟“博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因此,“在建筑上安置凤鸟,将建筑与凤鸟相结合不仅赋予房子以特殊的神圣意义,而且使建筑所有者与上帝建立特殊关系。”⑥从战国时期的铜器刻纹上,可见屋顶上的饰件一般都为鸟的形象;汉化像石上也常见在屋顶上安置凤鸟的传统做法。周人不仅视凤鸟为祥瑞,对于鱼也有着至高无上的崇敬。《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伐纣时,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这后来成为周兴商亡的一种瑞应。周族是东方少昊族与炎帝族融合产生的古代民族,周人以黄帝为始祖,从姬姓,其母祖族属为炎帝姜姓,炎、黄两族一直维持着婚配关系,“至到周初,姬周(鱼图腾与鸟图腾)与炎姜(鱼图腾与鸟图腾)仍联姻(直到周幽王凡十一代王妃,每隔一代即娶一位姜姓女为妃),周王室并封姜太公于齐,乃东夷腹地。”⑦在古中国,不同族属之间的征战,使图腾相互融合,鱼族被凤族征服,部落成员被同化,于是在族徽上将两者结合,使凤鸟出现鱼尾的特征;凤具有蛇颈,是鸟族战胜蛇族的结果,一个族属的图腾往往结合多个动物的特征。因此,《说文解字》中的凤鸟便是一个复合动物的形象:“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像也,鸿前,鹿后,蛇颈,鱼尾,颧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颈,鸡喙,五色备举。”不同图腾部族之间的融合,于是有了《庄子·逍遥游》的“鲲鹏”变化,《字林》云:“鹏,朋党也,古以为凤字”,《说文·鸟部》曰:“鹏,古文凤。”在上古汉语中,无轻唇音分别,“凤”与“朋”、“鹏”同音同义,后来开始分化,“凤”表凤凰,“鹏”表大鹏。“鲲鹏,即风神——凤神与海神或水神——龙神的合一,亦正是水族与鸟族的同一。”⑧庄子是战国时蒙人(今河南商丘县),其所在地正是古代炎帝族与东夷族交汇之地,鱼鸟相互争斗与融合的地方,凤鸟在形成过程中,本身就融合了鱼的成分,《山海经·山经》亦记载了许多鸟鱼复合的现象,鱼生翼、足、翅等,鱼可以御火,而“鱼身而鸟翼”的形象也一直使用至清代。古时先民茅茨土阶,建筑简陋,挡避魑魅蛇虫的要求突出,将凤鸟置于屋顶,有驱邪避灾的功能。随着木构建筑向更高级别发展,对防火问题更加重视,这种木构建筑最怕失火,为了防火,把水中生物搬到房顶上,利用巫术达到驱避火灾的目的,正如李允和所言:“将屋顶象征作为一个海,海就不会着火了。”⑨在考古学中已证实东周的宫殿建筑广泛地使用铜件,用金属包覆部件的构材,除了加固和装饰外,也可以减少产生火灾的机会。“这样,能使‘魑魅丑类,自然退伏’的‘火精’就自然要让位于水中能够‘喷浪降雨’的鱼属。”
2.悬鱼“云纹”演变。根据考古资料,周人的饰棺铜鱼在春秋中期以后的墓葬再没有出现,荒帷之类的饰棺制度至汉代虽还在使用,但已和周代大相径庭,悬鱼之饰似乎从周代晚期就销声匿迹了,到北朝晚期歇山顶出现,悬鱼才大量出现。东汉晚期建筑正脊的两端出现另一个装饰构件——鸱尾,同样用于房屋的辟火厌胜,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中国古建筑中的任何部位的装饰纹样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作为建筑的有机象征符号,在形象起源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从位置上看,悬鱼置于山面顶端,连接左右两侧博风板,似乎对置于屋脊的鸱尾起着某种承托作用。因此,唐宋时期出现的云纹悬鱼造型,与鸱尾的来源应有着密切联系。唐代苏鹗《演义》云:“蚩尾既是水兽,作蚩尤字是也。蚩尤铜头铁额,牛角耳朵,兽之形也。”蚩尤为东夷族的首领,黄帝打败炎帝与蚩尤后,炎帝、太昊、少昊族合一,从而产生一个新的徽识——牛首夔龙,并且成为太昊、少昊、炎帝、蚩尤的象征。当牛首夔龙相向并置时,就成为蚩尤族即东夷族的主图腾标志——饕餮龙。鸱尾既是鱼龙水兽,“作蚩尤字”,其有首无身,怒目、侈吻与露齿与蚩尤的图腾符号相似。蚩尤以龙蛇为图腾,龙可以致风雨,兴云,云是蚩尤的又一象征符号。蚩尤为黄帝所歼灭,其民归服,黄帝得龙,因此《左传》中有皇帝得云瑞之传说。《说文解字》曰:“云,山川之气也,从雨。”“云之取象乃由于龙取水,原其所以称为云者,乃由勺字之引申。云即勺,勺即龙也。”龙可以兴云,故亦即“云”之本字。
汉代云气纹丰富多样,云龙纹样也出现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器皿上和汉代漆器上,与先秦时期的卷云纹、商周的云雷纹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承接关系,考察宋代《营造法式》中悬鱼的云纹造型与饕餮纹、云龙纹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图腾的演变过程中,还有一个鱼龙变化现象,即鱼族同龙、蛇复合后,化为龙或蟠龙的过程。《山海经·海外西经》曰:“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貍。”郝懿行注:“貍当为鲤,字之讹。李善注《江赋》引此经云:龙鲤陵居,其状如鲤,或曰龙鱼一角也。”这种鱼,陆居,或居海中,其基本特征似龙而为鱼,故又称“鱼龙”。禹治水开凿的龙关山,被称为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