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的造园及设计理念
意匠,按照《辞海》的解释:谓作文、绘画等事的精心构思。说陆机文赋意司契而为匠。契犹言图案;工匠,工匠。杜甫的中国诗画同源,充满诗情画意的浙派传统园林也是如此,都注重意境。意境,如灵魂,意立而出,融情于景,景情相生。风景由工匠制作,引领工艺是意义,风景是意义的载体,如身体,没有这个,灵魂没有地方,因此,浙江传统园林工匠,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完美统一,反映了自然、空间和人文的美。
1.相地合适,因为借自然
相地原本是中国古代园林选址的通俗术语。明末园林家计划在《园冶》卷一的相地一章中,对相地进行了精辟的描述:相地合适,园林构建得体。根据他的园林经验,园林用地分为六类:山地、城市用地、村庄用地、郊野用地、宅基地和江湖用地,并客观评价园林的利弊。通过仔细观察,调查景观、土地、植被的纹理、外观形象和状态,评估公园地址的环境和自然条件,想象地形、地形和景观构图之间的关系,考虑内容和艺术概念,直到基地的选择确定。
相地作为园林建设的首要步骤尤为重要。浙江古代园林建设者非常重视园林位置的作用。园林选址注重利用自然环境,风景优美,幽静情感,能体现自然兴趣,不烦人事工作的特点。通过对场地本身及其周边环境的仔细检查和分析,从场地的特点出发,开展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艺术创作,结合风景借鉴技术,传播习俗,将周边场地外美丽的自然景观纳入公园,供我使用。从而实现园林虽然立于自然之中,却能高于自然的艺术效果。浙派传统园林以真山真水为基础,其意其韵往出其不意而巧夺天工,深受游客喜爱。
中国的传统园林大多属于人工园林。为了营造园林景观,人们可以在进入园林时欣赏园林之美。因此,他们大兴土木工程,模范山脉和水域,挖掘湖泊和山脉。然而,过多的人工建设不可避免地留下人工痕迹,在一定程度上对园林艺术理念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浙江特别是浙北地区的山体规模较小,城郊或城市分布着许多孤丘。地理优势为园林建设提供了自然条件,许多园林利用真山真水,依山而建。景观本身就充满了园林的魅力,何必再造人工园林呢?杭州西湖园林、嘉兴南湖、鸳鸯湖畔园林、明末祁彪佳在《岳中园亭》中列出的291处绍兴园林,基本上都是以真山真水为基础,借助公共园林的风景,共同打造自己的美景。
浙派传统园林依山而建,依水而设。根据不同的位置,可分为水边园林、山麓园林、山顶园林和以整座山为基础的孤丘园林。杭州郭庄、吟香别业、绍兴天镜园等水边园林,庭院内水系与外开水面相连,湖景,纳入园林,可谓妙哉!杭州小有天园、绍兴兰亭等山麓园林,不仅可以远离山峦、茂林修竹的园外景观,还可以近距离玩耍,带来园外生动的水。这种引水入园、借山入景的造园手法,使山麓园林的环境更加开阔,意韵更加幽深,令人难忘。山顶的花园就像孤山四照亭,在山顶建亭,爬上山顶望去,却看到山下绿水环绕,山间白鹭飞翔。还有孤丘园林寓山园,明末越中文学家齐彪佳构建。寓山园建于寓山之中。借助寓山的自然美,共建成49景。寓山园可以说是集越中园林的伟大成就。总之,以浙江山水之佳,无论山麓山顶、水中水边,都可以辟而成园,营而成景。
2.得水为上,山水筑园
杭州、绍兴、嘉兴、湖州等浙江大小城市均依水建城,城内河流纵横。河网密布的自然环境使浙江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浙江地区丘陵众多,以溪流为中心建造园林。九曲十八转后,会稽山三十六源清澈泉水汇聚鉴湖。若耶溪是最著名的。若耶溪在越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越民族母亲河。从越王无余的旧都,到勾践迁都平阳,再到绍兴城,都在若耶溪边,越族政治经济一直以若耶溪为中轴线。若耶溪风景秀丽,以清幽著称。当时著名的美人宫和乐野都建在溪边。以湖泊为中心,在嘉兴、湖州等平原地区建设园林。比如东汉会稽太守马振建的鉴湖,不仅带动了绍兴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园林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文人大夫在鉴湖畔建别墅立园,建庄园,纵情佳山佳水。还有结合丘陵和湖泊的杭州,展现了湖山之胜。西湖核心区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的景观格局,以及南宋以来对中国传统园林产生深远影响的西湖十景。
人们选水而居,遇河建桥,创造了精美的园林式宅园。水已成为浙派传统园林中重要的景观元素。正是因为浙江人对水的热爱,在建园时,必然会对水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利用。借助自然水面、山泉或人工开挖池井,建设景区,赋予其精神内涵。例如,郭庄(又称汾阳别墅)是杭州风景园林的典范。其位置和水景布局符合场地的地形结构,依靠西湖的水。园外有湖,湖外有堤,堤外有山,山外有塔,西湖胜汾阳别墅。这四句山园湖堤之词将郭庄的景观呈现得淋漓尽致。另一个例子是西湖是一个人工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沙堆积的湖中小岛。它利用场地的便利,将湖区划分为四个规则的水面,形成田形,增添了强烈的景观空间层次感。再比如绍兴兰亭景区的曲水流,其特殊的人文情怀和水体形态,对后世国内外园林理水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有有水才能感受到镜中之旅,才能尽流杯之欢,才能实现柯岩、东湖之景。
3.注重植物,意境深远
植物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色彩、季节和立面的丰富变化,植物景观往往成为风景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也成为文人思想的触发点。他们把内心的感情和审美情趣寄托在大自然的花草中,使植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植物景观与植物文化相辅相成,两者密不可分。随着历史的延续,良好的植物景观自然演变成植物文化,成为一种模式或符号。同时,植物文化也是植物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景观有很大的改善作用,使其富有诗意。
浙江传统园林始终注重植物季节景观的建设。浙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天有桃杏,夏天有荷花,秋天有桂花,冬天有梅花和蜡梅。一年四季,浙江的观花植物争相开放,点缀着浙江的山川。此外,随着晨、暮、雨、雪、晴、风、雾等气候条件的变化,植物的四季景观越来越有趣。
例如,杭州西湖一直是植物景观建设的典范。南宋有西湖十景,元代有钱塘十景,清代有西湖十八景和西湖二十四景。现在有新西湖十景和西湖十景三评。从这些景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湖季相植物景观的丰富性。有的直接命名某个季节的特色植物,有的只含蓄地说明是某个季节的景观,具体植物没有直接命名。前者体现了春景:六桥烟柳、柳浪闻莺、龙井问茶;夏景有:曲院风荷、莲池松舍;秋景有:满龙桂雨、雨沼秋蓉;冬景有:梅林归鹤、西溪探梅;四季可观:花港观鱼、九里云松、云栖竹径、凤岭松涛。苏堤春晓、湖山春社、云栖梵径、海霞秋凉等后者。梅花、柳树、莲花等植物的叶色和颜色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它们与莺、鹤、鱼等动物相匹配,融入风、雨、雪、月等自然景观。西湖的植物景观更加灵活优雅。
浙江植物种类繁多。清代《花镜》记载园林植物305种,《闲情偶发》记载73种,《遵生八条》记载开花植物132种。垂柳、樟树、桂花、梅花、桃花、马尾松、木芙蓉、荷花、杜鹃等都是杭州本土植物,仍广泛应用于西湖景区。
浙江传统园林的植物景观也注重历史背景的传承和发展,如九里云松、孤山梅花、灵峰探梅、万松岭松林、苏白二堤桃柳等植物景观,都经历了历史的兴衰,但有些人在不同时期种植相应的树种来恢复历史植物景观,这是西湖植物景观历史的良好延续。解放后的人工造林也注重西湖历史植物名胜的恢复,如云栖竹径毛竹林、满觉龙桂花等,延续了西湖的历史背景。21世纪初开展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也继承了南山路、北山路、湖滨路、杨公堤的历史文脉。
4.建筑景观,精在体宜
浙江传统园林崇尚自然美,人工建筑在园林中所占比例较小。它们是园林景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满足游览、休息、品茶、聚会等实用功能外,它们还起到装饰和连接其他景观的作用,甚至以点睛之笔作为整个校长的精神。一些令人窒息的主要建筑往往成为园林景观凝聚力、转化和辐射的枢纽。
亭台楼阁、楼阁、厅堂、堂、轩、榭、斋、馆、廊、船等建筑是园林的重要因素。浙江传统园林以优雅自然为特色,其中建筑造型、布局结构甚至装饰相匹配,建筑布局、位置、方向、平面结构、体积规模和外观形式仔细考虑,寻求适当。亭子是园林建筑中最活泼自由的单元。浙派传统园林中建亭台楼阁,往往凝聚着丰富的风景信息,需要用亭台楼阁来点破、唤醒、点缀。亭子在内外气的汇聚中,能让人吸收大自然无限空间的风景,给人无限丰富的美感。
如曲院风荷中点缀着十几个风格各异的景亭,形成不同的风景。最北边的是玉碑亭,位于岳湖区。这是一个碑亭,上面写着玉笔题的石碑。经过时间和历史的冲刷,当年的亭子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现有的是后来重建的。南面是风荷区,这里有两个亭子,从北到南分别是风徽亭和波香亭,两个亭子形式各异,分别环绕水面,并能相互俯瞰,形成视线交流的趋势。曲院区毗邻风荷区,这里有三个景亭,其中一个叫刘咏亭,位于北面,靠近曲水流动的水池,风味独特;这个区南岸湖边有一个赏荷亭,伸出水面,站在水里,周围到处都是荷花,风景优美;此外,还有一个叫玉带桥的桥亭,原本是雍正时期建造的,后来在民国时期被破坏。重建于1980年代。在南部的密林区,散落着许多亭台楼阁,其中大部分是现代形式,与周围的水杉密林相结合,并伴随着水流,使风景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南方的密林区,散落着许多亭台楼阁,其中大部分是现代形式,与周围的水杉密林相结合,并伴随着水流,使风景具有独特的魅力。郭庄曾经的私人房子里也有一个亭子,一个赏心悦目的亭子,一个浣藻亭子。景亭位于山水之间,与周围的建筑景观融为一体。
同时,园林建筑不仅被用作欣赏对象,还让人们停在室内观望。因此,所有的建筑或多或少都有窗户。园冶所谓:轩莹高爽,窗户虚邻,千顷海洋,四时灿烂。可以看出,没有窗户是无景的,有了窗户,人与物,内外交流渗透,窗外自然的美和空间的光滑、深远,同时窗户本身也构成了建筑的虚拟现实对比,使园林建筑更具观赏性。比如杭州孤山上的四照亭,遗址位于孤山最高处,呼应方的葛岭遥相呼应,迎接四面之风,看山光塔影,长堤卧波,倒映明湖,领略面面有情,环水抱山抱水的情趣;另一个例子是俯瞰碧楼,它位于孤山南麓的山腰。它以竹林为背景建造一座小楼。你可以看到绿树和鲜花,俯瞰湖光山色。雨天晴天,你可以在这里欣赏风景。
5.借景巧妙,小中见大
人们常用小中见大,步移景观来概括中国园林空间艺术的特点。也就是说,虽然园林用地面积有限,但景观内涵非常丰富,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千山万水、清溪碧潭、风、花、雪、月、新景。正如明代著名园林大师计划的《园冶》所说:靠近山林,多方胜景。
借景为浙派传统园林值得大书一笔。它似乎让人在不经意间得到了一个奇妙的场景。然而,这种不经意可能只是园林制造商必须反复思考和专注于管理的点睛之笔。因此,园冶有句话:构园不合格,借景有原因。当然,也有一种情况,心灵犀利,得心应手。所谓因借无由,触情俱全,但正是因为博发的积累和情景的底蕴,才能蓦然回首,那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为什么要称之为因借?它还包含了因物而借和因地制宜的两层含义,强调造园者必须具有实事求是、主观主动的创造精神。
浙派传统园林善于运用借景的手法,突破园墙的局限性,将园外景观纳入园内观赏范围,从而缩地扩基。同时,园内景观也可以互相借钱,通过视角和视角的切换,使同一景观发生各种变化,从而成倍丰富园林景观。比如杭州西湖、嘉兴鸳鸯湖、绍兴鉴湖等公共园林中的小园林,都是因势造园,将真山真水纳入园林,共同借鉴公共园林的风景,营造自己的美景。
还有利用自然的光、影、天象景观,与园林元素一起欣赏这些外部自然元素,从而提升园林内涵,深化园林意境,如平湖秋月另一个例子是储月泉。遗址位于悬崖凹处,三面为悬崖石景,一面为宫殿墙。整体环境相对幽闭。有一个泉水从悬崖上出来,汇成一个曲池。池面小,水清浅。松树和梅花被植在旁边。月光和树影反射在水中,使气氛更加安静。这里创造的景观与平湖秋月大不相同,一个是奥,一个是旷,一个是独自玩耍,一个是大众欣赏,所以欣赏心情也不一样。
其次,在园林结构布局上,浙江传统园林常用粉墙、走廊、花坛等将园林分为若干小景区,赋予这些小景区具体的景观主题,提高园林水平,使欣赏内容多样化。人行期间,峰回路转,幅幅成图,柳暗花明,意味无穷。陈从周说:花园的大小是相对的,没有大便,没有小,没有大。花园空间越分隔,感觉越大,变化越大,面积有限,空间无限,所以大花园包小花园,即基本原则。小中见大和大中有小揭示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因果关系,创造了浙派传统园林以有限面积丰富景观的特点。然而,当游客在花园里时,他们可以感受到空灵这个词。这是虚中实,实中虚的手法。传统园林深受山水画的影响。清正成的《梦居画学简明》说:所有的布局都应该是明确和虚拟的……以一幅为例,如一处聚密,必间一处放疏舒其气,这虚实相生法也是如此。这是画理,也是造园之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花园里做到经常依赖附近贪婪的水,不安的墙害怕遮住山,既往回头,心也吐,爱往往像礼物,繁荣如答,使花园流动生动的魅力,让游客扩大心理空间感。
例如,西湖小英洲就是这样,呈现出江南水上园林的艺术特色,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中有园,曲回多变,风景秀丽。另一个例子是杭州孤山园林的古堂。它位于南北,面向水。虽然前后只有两个庭院,但建筑间距很大。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庭院面积,将建筑融入山区,另一方面容易形成层次感,从而获得不同高度的视觉体验。第一,入院地形相对平坦,形式相对整洁。第二,入院地形复杂。为了的六一泉及周围的岩壁和怪石,形式是自由的,不拘一格。主楼与蜿蜒的爬山廊相连,爬山廊的布置也因山而势,逢高则高,逢低则低,整体充满变化。另一个例子是梅林归和(林和靖故居),位于孤山北麓,面向葛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宝塔的景色和宝石的流霞。花园还将西湖的水引入公园,在水中筑一个平台,放置鹤亭,欣赏湖光山色。巢亭位于与鹤亭地势高度相同的庭院中,需要从湖边小径上升到花园门口,由于地形限制,庭院内的建筑分散布局,但巢亭的位置与鹤亭和御碑亭错开,它不仅隐藏在山林中,而且面向花园中的水体,更面向西湖,视野更加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