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千里江山图中的园林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先秦-汉时期花园的形式主要是:灵境和灵台。此时,大多数花园分享自然,功能更强,供皇帝和贵族狩猎、娱乐和娱乐……等。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唐朝,这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导致文人志向松懈。隐居的乡村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风景上,以避免世界。从那时起,风景就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到了唐代,风景园林靠近城市,出现了皇家园林甚至城市园林。其园林主要是具体的自然,将自然景观引入日常生活。
第三个时期是宋代。这一时期的园林景观注入了意境的抽象审美要求,这也得益于宋代文人的艺术创作和审美。
因此,宋代园林已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成熟的第一阶段,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明清园林的第四个时期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审美基础,为明清园林达到顶峰铺平了道路。
宋代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节点,强调意境表达是明清园林意象化的雏形。因此,宋代园林在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发展背景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然而,由于历史悠久,宋代能留下的园林作品很少,很难知道当时如何实现园林的意境建设。
目前,学术界大多从文艺作品和相关史料中挖掘宋代园林,如李格非的《洛阳名园》……等。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宋代爱国女诗人李清照之父)于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撰写《洛阳名园》。
《宋史·李格非传说:尝《洛阳名园》,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
《洛阳名园》是北宋私家园林的重要文献。它具体而详细地描述了花园的整体布局和由山脉、花卉和建筑组成的景观,可以被视为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
此外,宋代山水画也是研究宋代园林的切入点,可以反映宋代文人对山水景观审美的倾向。
笔者以宋代著名的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分析解读,试图探索宋代园林的意境创作手法。
宋代园林在千里江山图中
北宋末年轻山水画家王希孟制作的《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画长1191.5厘米,宽51.5厘米,以长卷的形式画出江南湖区的景色。
据史料记载,王希孟只有18岁就完成了画卷的绘制。结合他短暂的生活经历和当时有限的交通条件,可以推测他没有游历过许多著名的山川风光。他只能参考前人的山水画作品,结合自己对宋代江山的想象;因此,《千里江山图》是符合宋代山水画审美的山水场景,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王希孟(1096年~1119年),北宋晚期著名画家,堪称中国绘画史上唯一以一幅画著称的天才少年;然而,他在历史书中没有记载。
王希孟十几岁入宫,画学为生徒。他一开始工作不太好。宋徽宗赵霁是一名图画学院的学生。后来,他被召入禁止的中文图书馆,并向徽宗致敬;然而,宋徽宗有着独特的洞察力,认为他的性是可以教的,所以他亲自教授了他的法律。赵霁亲自教授了指导笔墨技巧,艺术精湛,绘画超越了矩度;在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花了半年时间终于画出了著名的杰作《千里江山图》,十八岁。
《千里江山图》采用散点透视法,将起伏的山脉和广阔的河流和湖泊置于11米长的画卷中,其中亭台楼阁或简陋的房间点缀在山脉、斜坡和海岸上。布局有序相关。如果画卷边界是庭院墙,那就是一个大花园。通过蜿蜒的小路,不同形状的自然景观与建筑人物串联在一起,给山水画一种场景感。
《千里江山图》中的景观元素
1、图中之山
起伏的崇山是《千里江山图》的重心。山与山之间主次分明,放松有度,在有限的空间内呈现出无尽的山景。整个山景呈金字塔形分布,主峰最高,位于画面中心。两边的山围绕着主峰,层次分明。这种构图反映了宋代文人艺术家成熟的层次创作技术,也说明了他们在造景时对空间感的需求和重视。
2、图中之水
《千里江山图》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环绕山脉的水景,河流、溪流、湖泊和瀑布……等。
水景的巧妙分布打破了画卷中重山形成的厚重感,为画面增添了趣味性和流动性;同时也反映了重山的巍峨与宁静,说明宋代艺术家对水景有很高的审美要求。
图中的树木
树木分布在千里江山图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平原上的树木又高又直。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可以看到远处的山景,衬托出广阔的平原;山上的树木又低又密,反映了重山的壮丽;沿小径布置的树木大多是柳树,突出了曲径通幽的意境;建筑周围的树木要么矮,要么高,要么聚集,要么分散,给人一种世俗仙境的感觉。
宋代艺术家可以巧妙地利用树木的种类来创造不同的艺术观念,实现丰富多样的审美需求。
图中的建筑
千里江山图不仅有山高水长的风景,还有世俗的场景。
画中建筑类型多样,其中描绘了几处散落的住宅园林,从画中可以窥探出宋代园林建筑布局的特点。
一种是在房子旁边建亭子,即沿着房子旁边建亭子;
一是布置在住宅正堂中轴线上;
此外,还有随地形布置的小亭台楼阁,周线控制简单。
以上三种园林布局形式,能直观反映宋代艺术家对园林建筑的审美标准和布局手法。
此外,在《千里江山图》中,船只、水岸和桥梁……等元素是将11米长的画卷串联起来的纽带。以桥为例,画中的桥种类繁多,包括亭桥、拱桥和木桥……等。
其中,连接平地和山脉的梁柱桥是最大、最重要的卷轴之一。桥梁作为连接景观节点的重要枢纽,不仅是景观元素,也是重要的景点。
千里江山图的表现手法
1、层次协调
虽然《千里江山图》卷面庞大,风景复杂;但由于艺术家对画面层次的控制,它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图中的层次可分为纵向层次和横向层次,相互协调。纵向层次由远景、中景、近景组成,形成景深的艺术效果。
横向层次体现在11米长的画卷景区的划分上,用水岸、船、船舶、桥梁……巧妙巧妙的连接,深层次,使画面充满深刻的意境。
2、虚实相间
《千里江山图》之所以给人一种既不沉重也不飘渺的视觉感受,是因为它以山为实,以水为虚。山水比例适当,虚实相间,能突出画面主体;同时,它还可以提高画面空间的流动性,创造现实主义和想象力的艺术理念,这是宋代艺术家抽象山水美学的一种形式表达。
3、露藏相辅
北宋绘画理论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其流则远。
意境的营造在于露藏相辅,如《千里江山图》中时隐时现的溪流,若隐若现的群山。
露是观众的亲身感受,藏能引发无限遐想,露藏相辅相成,提高画卷的审美深度。
四、《千里江山图》和宋代园林意境
以上以景观元素和表现手法为出发点,对《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同时期其他山水画,可以发现宋代山水画的审美倾向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建设有关。
正如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中提到的,宋代园林中的熔铸诗画比唐代更有意识,更注重园林意境的创造。不仅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也有同样的趋势。到宋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已经完全确立。园林是自然景观的微缩,对自然景观的审美理解和倾向对园林意境的创造有重要影响。
因此,笔者将这两个切入点引入宋代园林,试图解读其意境营造。
首先,从景观元素的。
例如,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中塑造水景意境的处理方法也可以体现在园林中:水是园林建设的重要因素。水要么宽成池塘,要么塘,要么浓缩成溪流。贾穿在整个花园里,静静地动着,凝聚着花园的意境。
虽然大多数私人花园规模较小,但必须有水桥。此时的桥类似于山水画中的桥,也具有连接景观节点的枢纽作用,深化景观艺术理念的水平。
另一个例子是,在植物应用中,园林景观也会利用树木繁茂的叶子,使园林景观若隐若现,达到含蓄的园林意境。
园林树木通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高大的树木,另一种是低矮的灌木丛。两种树木各司其职,协调搭配,衬托出园林要表达的氛围。
若园林需要宁静深远的氛围,则多种高大的树木,起到遮阳作用,从而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如果花园需要一个明亮和开放的视觉氛围,主要是低灌木丛,布置在建筑周围或道路两侧,不仅可以改善花园的微环境,而且可以创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其次,从表达手法上解读宋代园林。比如《千里江山图》采用层次协调的方法,在山水画中塑造深远的意境。园林还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层次创造丰富的景观,从而达到景深的效果,深化园林中的意境表达。
再比如《千里江山图》采用露藏相辅的方法,提高画卷的审美深度,注重藏在园林意境空间建设中形成的深远而含蓄的效果。
可以看出,在《千里江山图》中,宋代艺术家对二维平面的审美倾向实际上反映了这一时期三维空间园林艺术理念的创造,也可以通过合理应用景观元素,结合园林景观表达技术来实现。
宋代园林重视意境创作,使其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缺乏现有实例的现状,本文试图从宋代著名的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中探索宋代园林的意境创作。
从对《干里江山图》画面的层层解读可以看出,宋代艺术家主要控制山水画中的景观元素和表现手法,塑造山水画的美感,发现这种审美倾向与园林中的意境有关。
因此,将《千里江山图》研究的切入点引入宋代园林,使对宋代园林意境建设的理解更加清晰,对宋代园林研究和现代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