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古代园林建筑中命名亭台楼阁?
在所有古代建筑类型中,古代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最注重命名,希望以文字的形式总结和总结建筑及其周围景观的主题,具有渲染艺术理念、引发联想的功能。在许多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建筑名称并没有提前完全设置,而是在完成后,就像书画作品中的问题一样,具有画龙点睛的意义。《红楼梦》第十七回贾政曾说:若景色大,若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得无聊,任有花柳山水,也绝不能生色。虽然是小说的虚构情节,但却反映了古代的真相。
秦汉时期的园林建筑比较粗糙,名字也比较简单。西汉上林花园有许多独立的建筑观,分别称为昆明观、蚕观、平乐观、远观、燕升观、形象观、便门观、白鹿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鱼鸟观、走马观、上兰观、当路观等。大部分都是根据它的功能直接命名的。比如白鹿观位于白鹿原上,周围驯养了大量的白鹿,可以观赏和射猎。观象观相当于观察星象的天文台,蚕观是养春蚕的地方。
后世园林建筑的题目越来越丰富多彩,文学色彩也越来越浓厚。北朝洛阳华林园有九华台、清凉殿、临剑亭、临危台、瑶华宫。南朝建康华林园有清暑殿、通天观、景阳楼、华光殿、凤光殿、兴光殿、李泉堂、一柱台、层城观。
唐朝以后,花园里经常出现成套的景名,大多与建筑有关。著名隐士卢鸿(又作鸿一)在嵩山建了一座东溪草堂,有十景,其中包括草堂和岳馆。大诗人王伟在蓝田山谷用废园旧址建造了一座圈川别业。它的主要庭院被称为圈口庄,有20个场景。一部分是谷中原有的自然景观和植被,另一部分是点缀在景观之间的建筑,如文杏馆,用银杏木做屋梁,两个独立庭院南下北下,竹林中的小竹馆。这些景名已成为世许多园林建筑竞相模仿的对象。
北宋著名大臣司马光曾在洛阳建设过一个独立的公园,其中有七座主要建筑,分别是读书堂、钓鱼庵、采药坛、山台、水轩、种竹斋、浇花亭。造型各不相同,与七位古人的优雅事迹一一对应:勤于学习的董仲舒、隐居垂钓的严子陵、深山采药的韩伯休、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池州的杜牧、爱竹成瘾的王子猷、浇花自娱的白居易。花园里的人仿佛和七位先贤住在一起。
比司马光比司马光晚一点的学者,作品《洛阳名园》,称赞独乐园的美。他还提到,洛水之北有胡氏二园,位置优越,风景深邃。然而,亭台楼阁的名字不够载,载而乱——批评公园里建筑物的名起得不好,降低了真实场景的价值——比如玩月台和学古庵,这似乎真的没有道理。
明末清初文士张岱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对园林也有着深厚的研究。他在给朋友祁彪佳的信中特别说:造园亭难,结构难,命名难。盖命名,俗则不好,文字不好。自王川以外,名园诸景无与并美。他认为,给花园里的亭亭景色取名不仅要避免俗气,还要防止过于优雅,这比造园更难。唐代王川别业后,没有好的题名。与此同时,对祁家的寓山园大加赞扬:诸胜所得名人,到49处,无一字入俗,到此地步大难。寓山园建筑有水明廊、易居、听止桥、溪山草亭、友谢轩、太古亭、选胜亭、虎角庵、妙赏亭、志归斋、香漱廊、烂柯山房、约房、寓山草堂、静者轩、远阁、试莺馆、即花舍、远山堂、四负堂、八求楼等。
但明清江南地区的园林建筑有许多上好的题名,不在寓山园下。这些名字经常从经典的诗歌和文赋中提取典故,为亭台楼阁增添色彩。例如,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起源于宋代苏东坡的话:与水同坐,清风,明月,我,直接将游客与风月融为一体。留园的涵碧山房用古诗词中常见的涵碧二字来形容山池间的大厅,大有静逸之气。网师园的月风来亭源于理学家邵雍的《清夜吟》诗:月到天心,风来水面时,指出观赏此亭的最佳时机。退思园模仿画船的建筑名为闹红一船,表现出独特的动感和春意盎然。
相比之下,北方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建筑名称略逊于江南地区,但妙题依然层出不穷。康熙和乾隆皇帝给承德避暑山庄36个场景。康熙的题目是四个字,乾隆的题目是三个字。前者意境空灵,后者更现实。颐和园前身清奕园的望蟾阁、景明楼、山湖光一楼、写秋轩、姬清轩、北海的濠濮间、镜清斋都是很好的题名。此外,北京半亩园有琅琊妙境、海棠吟社、嘉山堂、近樵亭、宛虹桥、藻泳楼、响琴榭,各有各的精彩,堪比江南园林。
给园林建筑命名,往往需要搜肠刮肚子,大费周章才能找到好的词语。《红楼梦》详细描述了贾政、宝玉父子、众门客反复推敲大观园各处景名的过程,可以作为证据。
宝玉在很小的时候就思考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首先,最好直接使用古代现有的名字。因此,唐诗曲径通幽入口处的假山翠、锦章、赛香炉、小终南等词要好得多;第二,典故不应过于直接或迂腐,而应优雅,因此,桥上的亭子用沁芳这个词比《醉翁亭记》中的翼然和泻玉要好;第三,既不能脱离真实场景,也不能辞职。比如同样描述怡红院,红香绿玉比崇光焕发更合适。这些道理其实是曹公自己的经历,也适用于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