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传统村落-800多年的客家庄园
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有800多年的历史,有30多座高堂华屋和21座祠堂,其中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个。这座被誉为客家庄园和民间故宫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农耕文明的活宝库,也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古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默默诉说着历史的厚重。
古称河源洞的培田村。唐宋时期,大量中原汉人南迁避战。他们中的一些人进入闽粤赣边,逐渐与当地土著人融为一体,成为客家先民。元至正年间,培田吴姓一世祖吴八四郎隐贩(长)汀、连(城),定居在宣河上篱村(后名上里,现为升星村),明成化时期改名培田。宋元间,林、曹、马、谢、聂、赖、吴等人住在这里。直到清末,培田才成为吴的单一村庄。
古培田是连城及周边地区通往汀州府的主要通道之一。由于交通便利,外界信息多样,包括民居建筑艺术在内的培田文化丰富多彩。培田吴先民经历了万历、清康乾、同光三个重要繁荣时期的大规模建设,形成了三纵五横的路网民居布局。三纵居中的是千米商业街(今古街)。明清时期,有近30家沿街开设的客栈、轿子店、餐厅、酒馆、茶馆,是村里最繁华、最嘈杂的地方。
培田吴的祖先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重视生活环境的合理创造。结合独特的山水形势,宏观规划追求严格的系统,微观处理追求细致。在培田,河源溪将三溪清水纳入这里,就像一条从北、东、南三面环绕村庄的银带,形成了玉带环珠的格局。千峰环野,三水汇村流是培田村格局的写照。
培田传统建筑吸收了北京四合院的结构、徽派建筑的形状和江浙园林的风格,可分为住宅建筑、祠堂建筑、牌坊建筑、文化建筑、崇拜建筑、商业建筑等,其中大部分为住宅建筑和祠堂建筑。
培田九厅十八井民居建筑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和自然地理特点,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大厅与庭院相结合而建造的大型民居建筑。九厅是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后厅等九个前厅。十八井包括五井、五井、五井、五井、三井。
九和十八,常用来表达大多数词。实际上,大厅和井并不局限于九和十八。大厅、井布局科学合理,各大厅各有功能。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接客会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家庭聚居,集政、经、居、教于一体。这种聚居、休闲、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既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血缘文化,又增强了客家人的亲和力和安全感。
培田传统的建筑装饰主要是木雕、泥塑图案和文字。图片必须意味着,必须吉祥,主要以幸福、孝顺、忠诚、繁荣、平安康泰为装饰主题,常用植物、动物、器具、文化故事等图案,通过谐音、隐喻、传说等声音或意义获得一定的象征效果,维护培田吴祖先祈求吉祥,消除灾难,追求更好的生活。
培田传统的建筑装饰技术包括木雕、砖雕、石雕、灰塑、油漆等,利用材料的特点,结合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技术,反映建筑艺术的美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