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美古村:闽南第一村: 代表闽系红砖
岱美古村,又称岱尾村,位于漳州市龙海市东苑镇,位于九龙江南溪河畔、沈海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两公里处,环绕鸡笼山、大帽山、峨山。是闽系红砖的代表之一
岱美古村四面环水,古榕遍地。红砖瓦、灰白墙,燕儿尾,整齐排列整齐统一,高高翘起的燕尾屋脊河环绕,像岛上的城堡。这是闽南的水宫,鲜为人知的惊世美。276座红砖古屋轴对称排列,图案、形状、大小几乎一致,统一,宏伟美丽,继承了深厚的历史。这一幕,归功于村里一条有着500多年历史的老规矩:房屋建制不超祖制。也就是说,所有村民建造的房屋都是统一的坐着、建筑、风格、配套设施和排水。
几百年来,村民们一代又一代地坚持这一古老的协议,使戴美村仍然完全保留了其独特的九宫建筑模式。这一协议背后的观望、帮助和谐精神已成为戴美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老建筑一样。
遵祖制统一规划房屋
来到岱美古村,不禁想起了《桃花源记》中的一句话:土地平坦,屋舍同,建筑相通,鸡犬相闻。整个村庄井然有序,和谐统一。无论贫富,每个家庭的宅基地都是一样大小,朝向统一:现在保存完好的49座明清古宅(房屋)都坐南朝北;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建造的227座新房都朝南。村民陈联顺说:节日期间,村里经常有客人走错门的笑话,因为这里的每栋房子都一样。”
为什么无论村里的房子建在什么年代,规划都如此统一?
97岁的陈思狮告诉记者,岱美村是陈姓人的聚居地,开张圣王陈元光的后裔陈仕从莲花岛迁往明景泰五年(1450年)。早在明朝中期岱美古村落祖籍建成之际,族人就制定了房屋建制不超过祖籍制度的规定。他们同意,每个家庭都应该按照祖籍的建筑规划建造房屋,而不是高于祖籍。当年,村里第一座建筑后祠堂建成,为后来岱美民居定下了坐南朝北的朝向。最初建造的四排古宅,每排9座,俗称九宫建筑,为后人建房留下了参考模式。
至于当年村里制定这样一条规则的原因,陈思狮老人认为,当民族与陈元光一起进入闽开漳时,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汉族文化。虽然陈的后人生活在南方,但他们仍然怀念家乡,所以他们把房子建在南北,以表达他们对祖先家乡的怀念。
村古民居文物保护委员会秘书长陈四黄说:这种建筑规划符合我们这里的自然地理环境。例如,古房子采用木框架结构,竹墙用纸灰建造。专家说,这种建筑有利于防震,所以古房子经历了许多地震。
村民陈水仙也自豪地说:闽南多雨。古房子东西向的房子之间有一扇侧门。侧门对着侧门,中间只有一米多宽。当所有侧门一起打开时,从村头到村尾形成了一条便捷的通道。即使下雨天不打伞,从村头到村尾的通道也不会淋湿。
记者在村里看到的场景也证实了村民们的观点:经过500多年的保留,旧的排水系统仍然四通八达,非常顺畅,不断向村里的现代农业基地注入活水。
祖训精神传承不息
房屋建制不超祖制这几个简单的词,既包含了岱美祖先在建筑上的智慧,又承载了他们的精神文化内涵。
村古民居文物保护委员会主席陈培生介绍,岱美村几百年来只有一个姓陈,有着共同的祖先,文化纯度高。房屋建筑不超过祖先制度,家庭伦理不超过规则。我们遵循祖先的训练,代代相传,不仅规范了建筑,也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你看,‘和’字的繁体字是‘和’字。左边上面两支笔和全村俯瞰图中的燕尾脊很像吗?下面的结构和古屋整洁的建筑很像吗?陈训生用图和字来形象地注释祖训的意义。如今,在岱美村,遵守祖训和祖制不仅仅是建房的规矩。它衍生出的和谐文化——和谐相处、守望相助、知耻明理等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村民言行的标准。
俗话说,家庭和一切都很繁荣,我们的村庄是一个大家庭。陈四黄说:一直以来,这个家庭的后代都是由这个家庭统一规划的。当主任分配宅基地时,它是公平和公正的,每个家庭分配的宅基地面积都是相同的。人们聚在一起,不需要互相比较,但也可以互相照顾,这有利于村庄的和谐。
今年,岱美村古籍出现了家风堂,是村民向当地政府捐赠陈祖厝15年使用权后,由政府进行保护性修复和布置的。以传家风家训,享家珍家誉为主题的家风堂,有8个展厅,包括家乐人乐、良方教子、团结友爱、丰衣足食、尊老爱幼、修身养性、家誉满堂、家乐万事兴,促进了当地好家风的传承。
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经常在祖籍里玩。晚上,我们直接躺在祖籍门口的城市里,数着星星睡觉。当我们长大后,我们的祖籍失修了很长时间,所以我们没有进去。村民陈友明说:现在,政府投入了这么多钱来修复家庭风格。我们可以回去寻找童年的记忆,让孩子们接受传统教育。
经历了小变化的村规更加人性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老族长同意,房屋建设不超过祖先制度的规则进一步完善。房屋格局改为一进式,土地集约利用较高;朝南,生活更舒适;房屋间距增加到3米,更方便村民出行。74岁的陈国盛当时是村干部,参与了这场小变革。他还指出,这种变化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有一个基本前提,即保持整个村庄的总体模式不变,在建设中也必须按照家庭规划实现整体布局,实现继承、更人性化。
然而,近年来,也出现了个人为了自己暂时的便利而不遵守祖先的培训现象。例如,一些村民曾经在两所房子之间的通道上建造猪舍或在门口建造猪舍。陈国生说。
为此,2011年,村里成立了理事会,动员劝说村民自觉拆除违章搭盖。与此同时,龙海市、东园镇也陆续拨出专项资金,修缮村内破旧道路、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陈四黄告诉记者,自2014年岱美古村被福建省政府确立为全省重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整治保护村以来,龙海市已投入3880万元,力争通过保护整治建设,使岱美古村的环境景观从头开始。
如今,得益于遵守祖先培训、规划有序、古老魅力的岱美村,在年轻一代的努力下越来越闪耀:古民居简单、自然、有趣、迷人;青山悠长,碧水闪闪发光,令人羡慕;农舍烟袅袅,农民快乐,令人陶醉。人与自然、人、现代与历史实现了和谐统一。
陈友明的儿子现在厦门工作,每个周末回来帮忙经营茶寮。我们年轻人在外面努力工作,最想念的是家乡的味道。陈说。对他来说,这座和谐的古城不仅是家,也是精神家园。
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房子对村民的特殊意义。
对他们来说,房子不仅仅是一所房子,它代表了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面孔。因此,围绕房屋建设的利益冲突和邻里纠纷往往非常激烈。作者早年住在农村,看到一些村民为了在房屋高度、排水方向、土地布局等问题上获得更多的优势而奋斗。
然而,在岱美村,这种现象几乎不会发生。在祖先培训的影响下,村里的宅基地大小相同,无论贫富。此外,村民在建房时没有利益竞争的空间和必要,村里的和谐团结也得到了维护。在这方面,我不得不佩服岱美祖先的智慧。
此外,如果没有必要争夺建房这样的大事,其他小事还值得斤斤计较吗?
几百年来,岱美村民严格遵守陈的祖训。不知不觉中,他们不奉承财富,不欺负贫困。他们和谐相处,守望相助,这已经成为常态。陈四煌深受感动。
在采访中,村里的一些细节也证实了陈四黄的话。在许多古老房子的门上,都有孝道和其他家庭建议。当外国儿媳吴苏丽第一次嫁给村里时,她觉得这个村庄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村民们很少吵架,感觉像读书。
有几个房子是用砖仔砌的……住了一会儿,真的很善良,脸上带着微笑,安分守己……伊是我的家乡闽南语歌曲《家乡》,表达了一代又一代美丽村民的感受。让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相辅相成,这样的‘蓝图’最值得珍惜,更有必要继承。陈培生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