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规划设计建设
寺院的来由和沿革
佛教创立之后,随僧团之扩大,信众之供养,佛陀及其出家弟子们起先那种以天地为庐舍,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简朴生活条件,有了改变,建起了名为“僧伽蓝”(Sa n!gha^rama)的固定居止处所。僧伽蓝意译“众国”、“僧院”,指众僧居住办道的园苑庭院,从房舍的角度亦名“精舍”,意谓精进修行者所居宅舍。由给孤独长者施建的祗树给孤独园,和迦兰陀长者、频婆娑罗王施造的竹林精舍,为佛世的两大伽蓝,佛陀于中说法多年。《十诵律》卷五云:“佛听受地,为僧伽蓝故,听僧起坊舍故。”佛听许众僧接受布施的地基园苑,营造伽蓝,并制定了营造伽蓝的基本法则。佛弟子如大迦叶尊者等,皆亲自带头建造僧舍。当时的僧伽蓝,只是众僧集体居止修行的处所,其建筑主要有僧房、讲堂、食堂、浴室等,并无佛殿、佛像之设,仅殿廊壁上画有五趣生死轮、佛本生故事、大神变、执杖夜叉等图,以警策行者,与外道作为祭祀处所的天祠、神庙性质颇为不同。除大伽蓝外,还有小型的兰若(A^ran!ya),须建于离村落一拘卢舍半(约三里许)的僻静地方,为少数或个别僧尼修行之处。在山林中开凿的石窟伽蓝,早期也只有禅窟,中间大厅为僧众集会、经行之处,两边排列僧房。
适应中国社会条件和中国佛教特质的中国佛寺,在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佛寺的主要社会功能,大略有宗教、文化、福利三大方面。
就社会福利事业而言,中国佛寺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福利设施。依大乘利乐众生的精神,隋唐时代的寺院规划,曾设有救济养护贫病孤弱的悲田院、养病坊、和积集佛教净财的“无尽藏”(一种佛教银行)。佛寺曾收留保护过各种难民,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隋文帝、武则天、唐宣宗、明太祖等帝王,即位前皆曾寄迹于佛寺。佛寺还成为贫士寒儒读书治学的处所,古来不少名人,如刘勰、范仲淹等,都曾读书于佛寺,不少名篇巨制,是在寺院中写成。饥馑年月,佛寺还往往施粥施药,赈济灾民。近代以来,佛寺开展社会福利事业的传统进一步得到发扬,不少寺院曾办过学校、幼儿园、养正院、医院等。
此外,中国佛寺还是一种生产机构。解放以后,农禅结合的传统进一步发扬,寺院一般都经营工、农、林业等生产,近十年来又有开办素餐馆、茶馆、旅馆、法物流通处、旅游服务部等,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佛寺护山育林的成绩,更是显而易见。
具有多方面有益于社会的功能,积藏着大量珍贵文物、图书、艺术品的佛寺,自属佛教和全社会的宝贵财产,应受到珍惜爱护。然而,在十年浩劫中,多数佛寺遭受劫难,经像、文物被毁坏,殿堂被占,仅在文物方面的损失,即须以亿万计,至于人们精神上所受的损伤,社会所受的污染,更是殃及后代。但愿这种宗教的、文化的、精神的劫难,永远再不会出现。
关于建设的刍议
破坏客易建设难。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以来,恢复佛教的首要工作,自然是修复寺庙。在社会经济还不太发达、并有诸多人为障难的情况下,恢复“文革”前的旧观,殊非易事。近十年以来,佛教界老一辈大德的精力,可以说主要用于修复寺院。他们的热忱和辛劳,是很值得赞叹的。成绩也相当可观:多数名刹祖庭,已修复一新或正在修复中,全国现有佛寺已达万余所,在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常开展佛事活动,培育僧才、保护文物、旅游观光、外事活动等方面,正在日益显示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根据传统和国情时势,寺院为住持正法、弘扬佛法、进行佛事活动的中心,又为各级佛协的所在地,其地位在今天益显重要。寺院能否在设施、建制、道风等各方面建设成功,成为佛教徒和社会人士心目中的法城净士,是中国佛教能否振兴的关键。寺院肩负的重任,要求寺院的建设、主持者,必须以智慧眼审视佛教传统和时势人心,根据弘扬佛法和社会文明建设的需要,树立寺院建设的正确主导思想。笔者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以供当事者参考。
寺院建设的基本原则,大略有两条:一是继承传统,二是应机弘法。传统必先继承,名山祖庭,应基本依旧制修复,在建筑风格、园林规划、佛像塑画等方面,宜古香古色,保护佛寺的文物价值,造成一种古而常新、清净脱俗的梵刹气氛,现代化的建筑、商业性的设施,应尽量置于正院之外。旅游观光的寺院,须努力维持秩序,严禁男喧女闹、喝酒抽烟、播放靡靡之音,保持庄严清净。还须从应机弘法的需要出发,对传统寺院格局巧作取舍,增加必要的新设施。一所能适应新时代弘法需要的寺院,应具备四个中心的设施和功能。
一、四众学修的中心
今天的寺院,再不仅是出家众居止修道的场所,而应是僧俗四众学修佛法的中心。据此,殿堂寮舍的建造、布局,和佛像的塑画,应本诸佛世和唐代禅宗丛林的原则,主要满足修学的需要,佛殿、佛像可适当减少、集中,罗汉堂、伽蓝殿等可以不设,中小佛寺,以一大殿集中供三方佛、四大菩萨、十六罗汉即可,佛菩萨像宁可少,但须塑画精良,符合法度,这是佛寺修建中画龙点睛之一着。法堂、禅堂、客寮等为僧俗修学服务的殿堂寮舍,应予扩大,客寮、僧舍,不妨用西式楼房,建于正院之侧,客寮与僧舍、男居与女居分开。坐禅打七,应成为寺院最重要的修持活动,因修禅者根机不等,禅堂应不止于一处,还应有小型禅室及个人闭关之关房。藏经楼下,应设有佛教图书馆、阅览室,方便四众阅读。还应辟有供四众交流学修心得的会议室、佛学咨询室、复印室等。
二、佛教教育的中心
开展佛教教育,提高广大佛教徒的佛学水平,培养弘法人才,应列为寺院的一项重要的长期性工作。教育的范围,不应仅限于僧尼,而应普及于广大在家佛弟子。虽然不一定所有寺院都开办佛学院,但起码应经常举办佛学学习班、讲习班、学修经验交流会等,开展佛学研讨与佛法咨询、函授。为此服务的大小型教室、会议室、宿舍等,当规划入建设蓝图。
三、弘扬佛教文化的中心
通过音像、美术、书法等载体,广泛传播佛法的信息,把佛法渗透于人们的文艺、娱乐生活,是现代弘法的一个重要方便法门。寺院应尽量发挥这方面的有利条件,把寺庙办成有吸聚力量的佛教文化活动中心。有文物古迹的,应妥善保管利用,加以说明讲解,文物多的寺院应辟有文物展览室。将死的文物变为活物,让人们通过它们了解与其有关的佛教历史、教义。寺院应在祖师殿设有本寺历史的介绍,及祖师、大德的行业、遗物、遗著的展览。寺院廊壁,可办壁报、黑板报,展出有关佛教的图片摄影、连环画等,通俗形象地宣讲佛法,流通教务信息。还可举办佛教内容的书画、雕塑、摄影展览,举办佛乐欣赏会,教唱梵呗,放映有关佛教的录像、幻灯等。有条件的寺院,应设有佛学尤本宗之学的研究所(室),进行学术研究,并与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交流。
四、佛教福利事业的中心
举办福利事业,体现佛教随顺、利乐众生的精神,是现代弘法的另一重要方便法门。除了目前不少寺院已开设的养正院、素餐馆、茶馆、流通处、诊疗所等外,还可开办佛化婚礼和佛化葬仪,扩建海会塔安置四众亡故者的骨灰,把寺院和人们的生老病死、生活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如此,则不但能大大增强、巩固寺院的凝聚力,而且只要开办如法,便不难解决僧尼的自养和寺院维修扩建的经费等问题。各寺院最好能筹集、积集一笔佛教福利基金,以保障僧尼的生活和寺院的建设,并以余资资助社会的教育、科研、福利事业,救济灾荒贫病。
具备以上四大中心功能的寺院,大概可肩负住持佛法的使命,成为具有深沉佛法内涵和强大活动力、凝聚力,葆有永久生命力的弘法堡垒。建设这种寺院,首先必须有一批有道心、有学修、有弘法才干的人才,就此而言,培养人才的工作,比修建寺院更显迫切、重要。而寺院的建设,亦应列入佛教院校的必修课目。人(四众佛弟子)的建设包括严净律仪、清整道风、踏实修学、热情弘法等,是寺院建设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