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古村落-澄迈大美村
大美村在古代属于澄迈县永泰乡安宁都,由金江镇管辖。位于社延岭南麓,金江镇东北,距澄迈县20公里。大美村在古代也被称为美里和大美里。它的地区毗邻西汉时期的苟中县。今天的村庄占地1500亩,面积15平方公里。
大美村的始祖是王武功。元朝元统三年(1335年),王武功从澄邑道面村(已废)迁至今址建村。从那以后,家族兄弟住在这里,绵衍了几百年,不杂以异姓,是一个姓王的村庄。常住村民300户,1500多人。2014年,大美村入选全国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是澄迈县15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
大美村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在古代,有美里八景的名胜。据大美村《王氏族谱》记载,八景分别为:延岭风清、端丘草碧、溪穿合岭、月印龙泉、青山凌云、白桥映雪、龙虎石、龟蛇岗。到目前为止,这八个场景大多痕迹可寻,堪供好古人探幽揽胜。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顺德举人、任澄迈县指导的张周璧,应大美村人王的邀请,前来参观大美。目前,她觉得自己豁目荡胸,赏心悦目,写下了《大美里记》这篇优美的散文,表达了让世界后人知道我岛的贫瘠之地,有这样一个美丽的胜利场景和这里的风景清澈明亮。本文收于清光绪《澄迈县志》。大美村于2016年11月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美丽乡村。2017年1月,大美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宣布为第四批美丽宜居村示范单位。
大美村建于社延岭,东高西低,陡坡。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是根据地形向东向西建造的。村里有12条东西向的古石形火山石铺成。村里的古石屋沿着石路左右分布,形成方形,整洁美观。新的水泥砖房和平顶建筑以这座古建筑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扩展,自然向人们展示了这个村庄自古以来的变化。
如今,大美村以其古石屋民居而闻名。经过几百年的洗刷,全村有200多座三格十柱格十柱的古石屋。这些古民居建筑建于明代,其中12座古石屋建筑工艺精湛,石屋墙体采用大型火山岩方石堆叠而成,方石外侧雕刻精美,表面平整,线条统一。
王氏祠堂是村里中古建筑的代表作。从布局到材料选择,都很讲究。祠堂长70多米,南北宽20米,占地1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40平方米。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王氏族人介绍,祠堂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建,规模扩大为三进四合院布局,包括外庭、照墙、角门、前庭、中庭、后庭、围墙和厢房。一进房名内史第一;二进房名内史堂,为议事、祭祀等活动场所,堂内悬挂帝王老师牌匾和庭试第一牌匾;三进房名三槐堂。王氏宗祠几经劫难。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纵火焚烧,1951年,大美村民集资重建。解放后又遭劫,2012年,村民们又集资修复,使其面貌焕然一新。王氏祠堂照墙外为外庭,有四块大石头突出地面,乌黑发亮,呈直线排列,一直被村民称为龙虎石。祠堂前还有荷塘,如弯月,水面约20亩,微风过处,水波荡漾,花木投影,一年四季不竭。村道旁有一口六角形古井,水位虽不深,但清澈见底,甘甜可口。大美村于2015年11月被海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自古以来,大美村钟灵玉秀,贤才辈出。王赞襄官的王赞襄出生在大美村。据万历《琼州府志》《乡贤》记载:王赞襄,字辰台,澄迈安宁人。少英敏,读过目成背诵,日记数千字。嘉靖己酉(1549年)乡试,以礼经举亚元(中举人第二名)为加冠礼(17岁)。隆庆辛未(1571年)考选中书第一,授内阁制中书舍人(皇帝身边的近臣,掌文墨)。进入青宫十二规(为太子师傅,陈诫教育太子的方法)。使闽,特赐玺书褒美。升大理寺右寺副,奉智封,升户部外郎。内艰旋,安养十多年。有《澄原稿略》。”
王赞祥是大美村古代最杰出的人物。此外,明清时期,王世亨和王彝教也出现在大美村。王世亨是明嘉靖22年(1543年)中的第一位武术家。王彝教一生勤读诗书,至老始终如一。清光绪19年(1893年)被授予。
自古以来,大美村出人才,源于尊师重教,重视兴学办学的传统。王赞襄之父王震,号阳川,以文章闻名州县,曾收徒掌教于富实都合峰书馆(今永发镇南渡江大桥边),作为一方人才。年轻的王赞襄跟随父亲在合峰书馆学习。澄迈县志光绪·《艺文志》收录了王震撰写的《合峰书馆记》一文,记载:最幼稚的游客是阳川老儿赞襄妍,彬彬有子,覆盖东西南北同里的人。清康熙47年(1708年),大美村金石王藩等12人在村里捐赠了大美里社学,方便村里的贫困学生学习。学政金洪泉给了他一块牌匾,说力襄社学。
到目前为止,每当夕阳西下,余晖美村前的碧水,也照在绿树掩映下的内史坊和内史王公里古石碑上。据康熙《澄迈县志》记载:内史坊,在和平。中书王赞襄立王赞襄立。不知道原来的内史坊是什么时候被摧毁的。2013年重建的内史坊正面刻着内史二字,背面刻着亚元二字,寄托着大美村民对先贤王赞襄的崇敬和怀念。内史王公里古石碑是火山岩石制成的,矗立在入村路前,用石栏围起来。这座碑虽然是原物,但不知何时所立,其意思是:内史官王赞襄的故里。一坊一碑,向后人展示了大美村悠久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