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文物保护频频失守常被盗
2013年春节前,晋城市泽州县太行山东麓的一家老院子又被盗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院子的主人知道盗贼的目的是什么。院子是明清时的建筑,自从一家人搬到城里之后,这院子只靠铁将军把门,文物盗窃分子频频光顾。
悠久的历史文化给山西留下了众多精美的古建筑,与现在中国城市标准化建设的“千城一面”不同,每一处古建筑都有其特点。然而,城镇化进程中的人为破坏、传统工艺的传承难以为继,以及古董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正威胁着山西偏僻之地的古寺庙和古民居,相比之下,古建筑保护步履蹒跚。
《焦点访谈》聚焦山西古建筑
5月26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曝光了山西高平古建筑的现状,被破坏的例子触目惊心,有的破败坍塌,只剩下断壁残垣,有的被当成猪圈、养鸡户的库房。主持人忧心地感叹,“这些文物古建里,有我们的血脉,有我们民族的DNA。如果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没保护好甚至是被破坏,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王金平教授深知山西古建筑保护的严峻性,“如果是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情况要好很多,但市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现状不容乐观。”尽管比其他省在古建筑保护上的经费要多一些,国家也有“山西省南部工程”,但是山西文物存量太大,在2011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西登记文物建筑多达28000余处。其中,在晋东南的我国古代早期的木结构建筑群,数量占到全国的70%以上。晋城市文物旅游局文物管理科科长张建军也很无奈,“按照现在的财政投入,如果想把我市现有的599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好,初步估算需要100年,更别说市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
这样,致使一些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构件没有专人管理,地方文物部门只好安排村民代管,村民震慑文物盗窃分子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养狗。
文物部门有心无力民间修缮弄巧成拙
眼看古建筑要塌,地方文物部门有心无力,一些村民只好自发凑钱进行维修,可因为不懂修缮反而对古建筑造成了修复性破坏,类似情况屡屡发生,让古建筑专家心痛不已。王金平教授指出:“文物保护专业性强,有热情还要科学。对文物的保护,首先要了解文物本身的特性,其次在保护的过程中要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与时间赛跑的抢救能否成功,要从提高全民文化修养入手,还要注重对人的保护,当今社会价值观对传统工匠艺人的轻视,致使传统工艺传承出现举步维艰的窘境,“大学里没有维修工艺专业,建筑系的学术贡献,更多的是帮助职能部门制定遗产保护规划,而能够提供技术支持的技工学校也在逐渐消亡。”
另一方面,文物保护的速度难以赶上推土机的速度。在GDP的驱使下,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被部分地方政府视作城市发展建设的负担。古建筑要么被商业建筑蚕食,要么披上了功利的外衣,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冲突频现。一些地方政府更愿意听到“留下来可以发展旅游、赚钱”的建议。
原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柴泽俊坚定地认为,“拿古建筑赚钱是不应该的,保护古建筑一定要保护其建筑环境,北京的西华门、南池子不让随便盖东西,就是为了保持故宫[微博]的背景。如果就剩一个故宫,那不过是一片高楼大厦中的几座古房子罢了。”
志愿者参与保护喜忧参半
就在《焦点访谈》相关节目播出的前一天,太原迎泽大街上一个特殊的迎亲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车队里没有豪车,全由公共自行车组成,新郎田齐和新娘陈秀丽都是古建筑保护者,他们将自己婚礼的主题定为“建筑见证爱”,倡议社会民众保护古建筑的同时,他们也希望路旁的古建筑来见证他们爱情的地久天长。
在山西,与田齐、陈秀丽一样的古建筑保护志愿者还有许多,唐大华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山东人,因为在网上发起了“山西古建抢救之旅”成为志愿者中的公众人物,受到了国内多家知名媒体关注,“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天使投资人薛蛮子更是加入了呼吁保护古建筑的行列。
“山西古建抢救之旅”初衷在于扩大全社会对于山西木构建筑的关注,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柴泽俊认为,民间力量参与到保护中来,值得提倡,但是参与一定要有限度,不然可能会带来负面后果。
致力于大同古民居保护的志愿者李晶晶也体会到这一点,志愿者的主旨是呼吁政府重视文物保护以及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应该起到职能部门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作用。盲目将古建筑的现状暴露在公众视野下,一方面给地方文物局造成压力,仓促维修很可能对文物造成破坏,另一方面,让无保护知识的人群去参观、发微博、拍照,对文物保护不利的同时,也引来了文物盗窃分子的注意。“相较而言,越少打扰对文物的保护越有利。”
2006年,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古建筑保护是一个不可重放的过程,与时间赛跑,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一个城市没有历史的沉淀,就没有了灵魂。不能等到失去了,才去追忆它曾经的美丽。只有全民总动员,才不会留下遗憾。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王金平: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从1996年就开始参与到文物保护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掘中,先后组织学生对全省119个县进行了文物普查,部分普查成果得到了世界银行的支持。
文物保护志愿者李晶晶:
与环境保护不同,文物保护与民众生活较远,且投入高、见效慢,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你无法阻止村民为了追求生活舒适度,拆掉自己的老房子,建新房。同样,你无法阻止政府大拆大建,进行民生改善建设。山西缺乏文物保护志愿者团队,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的意义,更多的人是在记录与缅怀。
民间志愿者在行动:
2008年,天津市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成功发起保护五大道行动。当年,天津最知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五大道贴出了拆迁评估告示,为此,穆森开始在全国奔波,寻求国家相关部门、专家和媒体的支持。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十位文物专家联名呼吁保护。最终,五大道的拆迁停止了。这个团体也经历“瓶颈”。穆森和年过花甲的张强是团队核心人员,而目前核心队员就三五个了。“这种纯公益活动存在一定危险,因为会跟很多利益集团进行直接对抗。”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是古城保护专家,几十年致力古建筑修复和保护工作,在平遥、周庄等国内多个古城镇的保护中,都有他的努力。2006年阮仪三成立了全国首家以城市遗产保护为宗旨的非公募基金会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面向全国范围进行关于古旧建筑、古村镇、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和发展等相关工作;并在国内推广“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让大众参与古建筑保护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