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利用?
徽派建筑是中国乡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地域化特征明显。徽州古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民聚族而居,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将自然形态与村落营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既改善和提高原有的生存与生活环境。
族群聚居与族群管理是徽州古村落社会的主要特点,水口、街巷、祠堂、天井等围合空间序列呈现“内向性”;马头墙的出现,矫正了徽派建筑森严、凝重的建筑形制,高低错落有致的群体组合增加古村落韵律与灵动;路、桥、井、台、阁、塔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与补充,完善了村落园林化的景观群组。
徽州古村落祠堂、书院、水口、园林的营建处处别具匠心,氤氲着浓郁的生活文化气息;建筑物的门、窗、柱等不同部位构件的雕刻装饰蕴含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徽派建筑“三绝”“三雕”是徽州“乡愁”中抹不去的记忆。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居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人高度重视的课题,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人民对生活要求的提高,使徽州古村落面临严峻的考验与尴尬的境地。
徽州古村落、古建筑分散各处,保护利用程度不均衡,散在各村镇、偏远地区的古民居、古建筑破败严重,关注度不高甚至无人问津,自然破坏、人为破坏、建设性破坏等情况时有发生并呈现综合破坏现象,部分传统村落逐渐消亡,古建筑构件流失严重,徽州古村落保护利用任务艰巨。
徽州古村落得山水之便,经过数千年的演变、积淀与优化,聚落规划、建筑营建、景观塑造、装饰运用处处展现独特的魅力,对古村落、古建筑等实物遗存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全方位保护、深层次研究与合理化利用,需要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多部门联动,进而促进新农村建设,彰显与弘扬徽文化。
徽州古村落以“天人合一”的优良人居环境而广受称道,现存的徽州古村落中,除被打造成旅游景区外,大部分处在或面临无章可循的改造建设,新建、扩建建筑求新、求异,缺乏文化内涵与本土特色,与传统古建筑融合性差,破坏古村落整体风貌。
因此,古村落保护首先需要遵循整体性与功能性的原则,传承传统的村落规划、景观规划理念,合理开展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规划,在不改变村落原有格局的基础上,按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政和安全配套设施等,改善民生需求,优化生活体系,推动特色城镇化建设。
粉墙、黛瓦、天井(四水归堂)、马头墙(五岳朝天)等徽派建筑特征,是在特定条件下人、建筑、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如今徽州村落建设中,这些地域建筑特征局限于外在形式模仿,建筑文化符号的使用缺乏根基,变成简单的拼贴。
在新形势下,需要探索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将徽派建筑中优质基因经变异、改良后植入现代建筑中,满足当代社会环境与生活需要,提升建筑风貌的整体控制,保持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赋予古村落与村落建筑新生命。
徽州古村落文化涵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多维文化于一体。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徽州村落许多传统文化特质逐渐消失。传承徽州文脉,一方面需要激活“徽州三雕”等有形载体,探索新型材料,改良技术流程,使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接轨,以现代的语言与表现方式传递文化信息,突破特色城镇化发展瓶颈制约。
复活无形资源,把文会、赛会等当地民俗历史文化与文明和谐乡风建设融合起来,宽视野、多角度挖掘静态资源的价值内核,将现代理念注入传统文化之中,综合利用文化创意与现代科技,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运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培育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让文化内涵在业态层面带动传统村落焕发生机。
古村落污水处理与改善水质既需要先进科研成果与理论支撑,更重要的是规范法令法规,截留污染源。伴随着旅游开发与文化策划,人文生态也被曲解,有些古村落的历史演化、村落形态、规划格局的解说简单化、故事化、风水化,隔断了文化脉络与历史文化的原真性。徽州古村落作为一张名片,我们应该全面、正确、规范阐述蕴含其中的徽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旅游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