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川古城因罗水出川而得名
走进罗川,沃土平壤,纵横交错,南北两侧被泰山、琴山、北华山、药王山四山包围。正宁县阔的川道从东向西,将正宁县的大高原一分为二。四郎河沿河而过,蜿蜒西去。正宁古县制所在地罗川城建在水边。据历史记载,朝廷在北魏泰常五年(公元420年)设立阳周县。隋文帝开皇18年(公元598年),取意罗水出川,随后改为罗川县,持续至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县迁至山河镇。尽管六易其名,但罗川城作为县治,持续了1509年。
罗川古镇是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于不远处的宫家川)。其文化积累丰富,传统建筑密集,古代文物众多,自然风光优美。2006年10月被评为甘肃省著名的历史文化村。
进入村里,首先看到的是一对清道光26年(1846年)铸造的铁旗杆,高约16米。旗杆穿过两边第一只露出牙齿的铁狮后面,顶着飞鹤展翅,身着扁平的双龙,方头四角竖起小旗。旗子里有断字饰,飘扬,斗角下系着小铃,迎风响起。原来是城隍庙,现在是罗川小学。这对铁旗杆竖在城隍庙前。旗杆顶部各有一只铁鹤,背负着日、月二字,凌空展翅飞翔。铁鹤下有一小块匾额,呈梯形,上书七国保卫,上书万代屏藩。有两个方斗,相距约1米,方斗四角各竖小旗,迎风飘扬。旗中有万德吉祥字饰。旗杆中下部悬挂,悬挂着一对铁铸对联,说社会推荐鸡豚旗翻熊虎待灵风。旗杆一对,上细下粗,双龙缠绕,铁狮背腹插入下端。两只铁狮,双目圆睁,两侧雕刻,工艺精湛。2003年12月,庆阳市人民政府宣布原城隍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川不宽阔的街道上竖立着三座古牌坊,从西向东排成一排,镶嵌着红砂岩,四柱三间三层,斗拱休息山顶。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地方都松动脱落,所以铁架被竖起来保护。
仔细看,分别是清官坊、天官坊和恩宠坊。前两个是明朝朝廷建造的,以表彰一代廉政官员赵邦清。两坊高8.1米,宽8.23米,间距11.5米。天官坊一词是庆阳知府齐元会当时的题目。牌坊上的天官大夫、任辰进士、藤县知县、辛毛岁贡、辛毛文魁等匾额,说明了赵邦清身份的变化。而且清官坊正在维修中,被幕布遮住,只能隐约看到一代清官、清风劲节等对赵邦清廉为官的赞誉。另一个恩宠坊的起源,说法不同。有人说赵邦清是为他的两位母亲建造的,也有人说是为了纪念赵邦清而建造的。整个牌坊都是雕刻的。浮雕图案包括鸟兽、山水云、草木花卉和庭院人物。三层的屋顶比天官坊和清官坊要好,无论是从外观、形状还是材料上。
罗川村最著名的是罗川赵石坊,位于罗川街原路中轴线上,清官坊、天官坊、恩宠坊等三座石坊遥相呼应,气势恢宏。据史料记载,清官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是朝廷为表彰曾任山东滕县知县、历史部稽勋司郎中的一代廉史赵邦清而建造的。据《正宁县志》记载:赵邦清,字仲一,号乾所,明时真宁(今正宁永和)于家庄人。曾任山东滕县县长,后被封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他的父亲赵应魁也被称为奉政大夫。
罗川村还有一批明清民居基本保存完好。主要为小河口组魏竹民家,三间63平米,春场组张俊民7间140平米,城关组彭炳瑞6间120平米,沿街明清民居约527平米,共1000多平米,基本保存完好。此外,明清时期还有两条保存完好的里巷,即书院巷和北华山巷,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技巧。这些明清民居、里巷对明清时期的村落分布和民居建筑都有很高的价值。
在罗川古城,还有赵邦清族人为他建造的赵祠堂、唐肃宗祭天的唐台、13座碑廊和许多精彩的历史传说。不幸的是,由于时间的推移,我没有时间一个接一个地欣赏和仔细倾听。罗川尘埃抹去,就像正宁历史文化名副其实的缩影。它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散发着千年古城的魅力,迷人而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