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智化寺,看明朝!
智化寺位于北京东城区建国门以北约1公里二环路的禄米仓胡同。明初司礼监太监王震建于正统八年(1443年),模仿唐宋伽蓝七堂规制。他最初是一座寺庙,后来被命名为报恩智化寺。
那么这个王震是谁呢?历史上有一个奸臣。来自山西省蔚州(今河北省蔚县)的王震出身不好。经过几次科举考试,他选择了曲线来拯救自己,所以他成为了一名太监。后来,在明宣宗的青睐下,他服务了9岁的朱祁镇,即明英宗。
因为英宗和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英宗根本没有皇帝的架子。他还尊称王振尊为先生。英宗即位后,王振被提拔为司礼监太监。获得权力后,王振开始专政。明朝宦官渎政,他是始作俑者。
土木工程变化王振朱家族。英宗复辟后,于天顺元年(1457年)在寺内为王振立景忠祠,雕像祭祀。天顺六年颁发了一部藏经和两个经柜,供藏在如来殿。万历、清康熙年间重建。乾隆七年(1742年),御史沈廷芳请毁王振雕像。
北京有许多寺庙由太监投资或组织建造(重建),如京西万寿寺、碧云寺、法海寺、承恩寺等,都与太监密切相关。然而,智华寺的主人王振的岳父太叛逆了,明英宗被俘,创始人是王振。王振在历史书上臭名昭著,但他修建的寺庙在中国建筑史上闪闪发光,历史上的矛盾是如此荒谬。
智化寺藏在小巷里,门面不大,但在首都佛寺建筑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当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61年公布时,北京只有两座完整的寺庙,一座是雍和宫,另一座是智化寺,甚至在雍和宫之前。
智化寺朝南,布局具有明代特色。在建筑风格上,宋朝向明清过渡的明显特征虽然经过多次翻新,但也是北京现存最大的明代建筑之一,也是研究明代建筑的重要例子。
寺内原有房屋数百间,占地2公顷以上,原中路5号入院,东跨院后庙,西跨院方丈院。目前,山门、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万佛阁、大悲堂等建筑仍保留在中路。东跨院占小学,西跨院占民居。
山门位于智化寺最南端,砖砌仿木结构,拱门,黑色琉璃瓦单檐休息山顶,面宽三间,深一间,宽7.1米,门额上有石刻智化寺。山门前有一对石狮,门对面有原墙,解放后拆除。
山门内为钟鼓楼,分列物品,形状相同。黑色琉璃筒瓦歇山顶,宽度和深度7.1米。下层为拱门,单昂三踩斗拱,上层四壁为木障日板,四出门,单昂三踩斗拱。
钟鼓楼北为智化门,又称天王殿。黑色琉璃筒单檐瓦歇山顶,面宽三间,深两间,通面宽13米,深7.8米。单昂三踩斗架,南北为障碍日板门楣,南门楣上挂着智化门。殿前有两座石碑。殿内原有弥勒、韦陀、金刚等雕像已消失。
智化殿位于智化门之北,是寺庙的正殿,黑色琉璃筒瓦歇山顶,井口天花,宽三间,宽18米,深14.5米,重五踩斗拱,殿后有一座灰瓦悬山卷屋顶。明间层顶原有金碧辉煌的斗八藻井,但在20世纪30年代,与万佛阁一起,被寺僧盗卖到美国。殿内中央原有汉白玉须弥座,上供金漆佛像,左右各列罗汉10尊,北侧也有佛像,现已不存在。
智化殿前有东西配殿,东为大智殿,西为藏殿,形状相同,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深两间。智化殿后面有一座黑色琉璃瓦大厅楼,上层是万佛阁,下层是如来殿。万佛阁面宽三间,深三间,单翘重七踩斗拱,上下墙上覆盖着佛龛,原来有9000多尊小佛像,所以上檐榜书万佛阁,但现在佛像有很多缺陷。如来殿因殿内供如来而得名,面宽五间,深三间,单昂单翘五踩斗拱,殿三面为砖墙,南面为隔扇门窗,东北、西北角有楼上楼。殿前原来的月台,后来因积土在地下。
大悲堂位于万佛阁北部,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单昂三踩斗拱,面宽三间,深两间,宽16米,深8.6米。
万法堂,在大悲堂北,面宽三间,硬山布瓦卷棚顶,居全寺最北。
智化寺是北京唯一一座完全保留明代风格的佛教寺庙。虽然经过修复,但屋顶、梁架、斗拱、彩画仍然是明代早期的特色。智化寺的佛教音乐闻名于世,被称为音乐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