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建筑望丛祠的历史故事
望丛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西南部,距成都市23公里。它是为纪念最早的蜀王皇帝杜宇和他的继任者丛帝而建造的祭祀祠堂。它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一座祭祀两位主人、吊蜀人先贤的帝王陵墓。
1985年,望丛祠被列为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宣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被授予郫县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帝杜宇教民务农。他在蜀国首创了按农业季节耕种的制度,被后人视为农神。丛帝是李冰之前岷江流域的最初治理者,开明凿玉垒山,开宝瓶口。第二位皇帝遗爱于民,历代为后人献祭。
端午节祭祀屈原,岷阳朝杜主,蜀人闻到杜鹃花,想念皇帝。每年农历5月15日(大端阳)举行的望丛赛歌会是汉族唯一保留的赛歌形式,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两帝分祠,现在的望丛祠是公元5世纪南齐建的望丛二帝合并祠。
《岷阳二帝前后志》载:丛帝死后,咸葬于郫,旧有庙,古邑南去郭一里。
据《郫县志》报道,祭祀皇帝的崇德祠原位于灌县二王庙,南朝齐明帝时(公元494-498年在位),刺史刘季连将其自灌口移建在郫县。后来与丛帝庙合并,成为祭祀和丛二帝的望丛祠。
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易令赵可度将望帝与丛帝合祭,扩建望丛祠,始有今日规模。皇佑四年(1052年)重建。
明末清初,望丛祠被战火摧毁,只有杜宇、龟灵二陵。明末张献忠起义时,遭受严重破坏。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李馨伐石表道,始禁樵采,保护了二陵。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望丛祠重经修复,祠堂内遍布柏树(1981年仍有207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祠堂东建听娟楼。
民国十四年(1925年),曾在祠堂内建公园,后逐渐荒芜。民国十八年(1929年),四川督军熊克武驻扎在郫县,曾拨款培训祠堂,并在二帝陵前竖立了古望帝陵、古丛帝陵的石碑。下一个刻有熊克武立,但毛辛书。
1969年,碑片被拆毁,只剩下残块,今碑是复制品。
郫县人民政府将望丛祠从原面积22亩扩大到88亩。
望丛祠位于西向东。建筑风格不同于普通祠堂。原祠堂是根据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禹陵规划建造的。因为它是一个祭祀两个主人的祠堂,祠堂不是单向的,而是对称的南北两门。
大门后面是一堵墙,南北两侧都有相对的大门,通往两个公园。南面是子规公园,北面是涟漪公园。临水时,有稻荪楼、听娟楼等亭台楼阁。墙后面的两扇门通过里面。
阙门后面是望帝丛帝纪念馆,中间是望帝丛帝的青铜雕像。在纪念馆后面的柏林里,有一座15米高的望帝陵。望帝陵西面是郫县博物馆。望帝丛帝纪念馆南面是杜鹃楼,也是望丛大华玉石博物馆,南面是丛帝陵。望丛祠内,南北贯通大片水域,即龟灵湖。
祠堂园林,完全按照望帝教民务农、丛帝率民治水的意义,安排亭亭、池榭拱桥。
王帝陵祠堂内有望帝陵与丛帝陵对峙。王帝陵周长200多米,高10多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皇陵。墓碑是民国十八年四川督军熊克武出资建立的,碑文是辛写的。丛帝陵:周长100米,高10米。
祠堂为祭殿,内塑二帝座像;中间有两对对对联:蜀国破天荒,回忆冠衣让后,水土平初,一德君臣三代远;巴人追地载,花凤来的时候,杜鹃哭,风雨两陵多。
2700年前的西周末,望帝杜宇在郫县建立了蜀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首都杜鹃城。据说望帝杜宇教人们农耕,教巴人务农。因此,在古代,四川人认为杜宇是农神,春耕应该先祭拜杜宇。
杜宇晚年,成都平原洪水。杜宇总理龟灵决玉垒山除水害(玉垒山是都江堰宝瓶口的山)。杜宇把帝位禅让给龟灵,退休西山。春天,蜀人想念他,所以他们称子规鸟为杜鹃,山上春天开的第一朵红花叫杜鹃,说杜宇在催促人们春耕。
望帝祠原位于都江堰的二王庙,南北朝在郫县建望丛祠。北宋赵匡胤封李冰为王,在望帝祠遗址建崇德祠祭祀李冰。直到元朝封了李冰的父子,二王庙才开始沿袭。
《蜀帝本纪》载:杜于代鱼福为王,徒都于郫,即杜鹃城。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杜宇是蜀王,被称为皇帝。当时岷江洪水泛滥,淹没了川西平原。王帝命令宰相龟灵治水。龟灵劈开玉石山,挖出宝瓶口,疏通岷江的水,将水变成水利,将西海变成田野,使川西平原从鱼福时代到农桑时代,奠定了都江堰工程的基础。
后来,望帝退休西山,禅宗让帝位于龟灵,称丛帝。丛帝死后埋在今郫县南部,后来建了丛帝祠。南朝齐明帝时,望帝陵从灌县迁至郫县丛帝祠。
望丛祠还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每年清明前后都会在这里举行赛歌会。赛歌会规模大,人多,都是普通平民。而这一传统起源于中国古代杜鹃故事。
赛歌会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参赛者都是普通平民,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场面热烈。在赛歌会上,人们把李子扔到女儿媳妇身上。据说谁受得多,谁就生得多。一些婆婆今天带着儿媳去望丛祠摘李子。
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望丛祠。1983年,占地面积扩大至81亩,由省文化厅拨款,由县人民政府筹集资金进行扩建。1985年底,乌林湖部分工程和围墙建设工程完成。1985年被列为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望丛祠被宣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